心安定,转身回生活——《生活的艺术》| 本周新书

公众号回复“书单”

获取61个妈妈主题阅读书单

《生活的艺术》当你看到这个书名的时候,我们先暂停一下,先来思考一下,你觉得它是一本怎样的书呢?

我们一起先来认识一下作者:

林语堂(1895-1976)福建龙溪人,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语堂。

1912年入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在清华大学任教。

1919年秋赴美哈佛大学文学系、1922年获文学硕士学位、同年转赴德国入莱比锡大学,专攻语言学。

1923年获博士学位后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务长和英文系主任。

1924年后为《语丝》主要撰稿人之一、1926年到厦门大学任文学院长、1927年任外交部秘书。

1932年主编《论语》半月刊、1934年创办《人间世》、1935年创办《宇宙风》,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凋”的小品文。

1935年后,在美国用英文写《吾国与吾民》、《京华烟云》、《风声鹤唳》等文化著作和长篇小说。

1944年曾一度回国到重庆讲学、1945年赴新加坡筹建南洋大学,任校长。

1952 年在美国与人创办《天风》杂志、1966年定居台湾,1967年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研究教授。

1975年被推举为国际笔会副会长。

1976年在香港逝世。

我一开始看到这个书名的时候,所想到的就是教我们如何欣赏生活,去发现生活中的艺术之美,然而我只猜到了其中的一部分,这本书一共14个章节,作者从总分或者说是从宏观到微观的这样逻辑娓娓道来的。

先从醒觉-人类的观念,再到人情,谁最会享受生活,这里列举了几位大家来带领我们去发现谁最会享受生活,怎么样才是享受生活。

比如,庄子的发现自己;孟子的情智勇;老子的玩世、愚纯、潜隐;子思“中的庸哲学”;陶渊明是爱好人生者:

然后再到具体的阶段,比如生命的享受,家庭之乐、生活的享受、享受大自然、旅行的享受、文化的享受。

果妈李璇说:心安定,转身回生活,这句话让我、也让很多的会员都印象深刻,可是我们又如何回到生活中呢?

我觉得这本《生活的艺术》很多方面都或许能给到我们一些启发,那我从生活、旅行以及读书这几个角度来说一说:

1

关于安卧眠床的生活艺术

作者说人类的生活终不过包括吃饭、睡觉、朋友间的离合、接风、饯行、哭笑、每隔两星期左右理一次发、植树、浇花、伫望邻人从他的屋顶上掉下来。

这里作者提到的睡觉,他说其实对于安卧眠床艺术的重要性,能感觉的人至今甚少,他认为,世上所有的重要的发明,不论是科学的还是哲学的,其中十有九桩都是科学家或哲学家在清晨二点到五点之间,蜷卧床上忽然得到的。

安卧眠床,对身体和心灵,究竟有什么意义呢?在身体上,这是和外界隔绝而独隐。

在这这个时候,是将其身体置放于最适合于休息、和平,以及沉思的姿势,有一种适宜和舒服的感觉。

一个人在睡觉的时候,他的筋肉静息,血液的流行较为平顺有节,呼吸较为调匀,视觉、听觉和脉系神经也几乎完全静息,造成一种身体上的静态,所以能是心思集中,不论对于概念或是感觉都更为纯粹。

就是在感觉方面,例如嗅觉和听觉,也是在这个时候最为敏锐,所以好的音乐须卧而听之。

生活大艺术家孔子从来是“寝不尸”,就是不要像僵尸一般的挺睡,而要蜷腿侧卧,我也觉得这样的睡觉姿势很舒服惬意。亲爱的大家,想想我们睡觉的时候,是什么样的姿势呢?

睡觉的时候你是享受的,放松的吗?寂静和沉思的价值,能感受到的人很少,作者说对于安卧眠床的艺术,其意义不单是在一天辛苦的工作之后,得到身体上的休息,更进一步的意义在于,对于睡眠的艺术,如果加以培植,可以是一种心灵上的大扫除。

2

关于旅行的艺术

作者说到了现代旅行貌似已经成为了一种没落的艺术,要了解何为旅行,就要先了解不能算是旅行的虚假旅行,想想我们自己对旅行如何看待的呢?

书中讲了一个故事:

一位美国女友讲了被几个中国朋友邀请到杭州附近的一个山上去看“虚无一物”,据说,那天早晨雾气很浓,当她们上山的时候雾气更加浓厚了,甚至可以听得见露珠滴在草上的声音。

这时除了浓雾之外,看不见其它任何东西,这个女孩很失望,然后她的中国朋友就劝她说:“你必须上去,因为顶上有奇景可见呢”。

于是她跟着继续往上走,不久,就看见远处有一块被云所包围的怪石,别人都认为是好景。

她问这是何物,她的朋友回答:“这就是倒植莲花”,她很懊恼。但是她的朋友又说顶上还有更奇特的景致呢,这时她的衣服一半已经潮湿了,但是她已经放弃了反抗,依旧跟着别人往上走。

最后,他们到达山顶,周围只看见一片云雾和天边隐约可见的山峰,然后这个女孩说这里“实在没有什么可看啊”。她的朋友回答:“对了,我们特地就是为了上来看虚无一物的。”

其实观看景物和观看虚无有极大的区别,可能有很多人特意去看景物的时候,其实并没有看到什么景物,但有许多时候去观看虚无的却能看到许多事物。这作何解释呢?

在著名的戏曲《西厢记》的评语中说,旅行者所必须的行具就是:“胸中的一副别才,眉下的一副别眼”。其关键就是在于此人是否有易于觉察的心和能看的见美好的眼睛。

如若她没有这两种能力,即使跑到一个地方去旅游,也是浪费时间和金钱,如果有两种能力,即使是在家里远望,或步行在田野间去观察一朵云、一只狗或一棵树,也同样能享受到旅行的快乐。

所以,我想作者是想说,关于旅行的艺术,更多的是能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能一颗去察觉事物的美好的心灵。

3

关于读书的艺术

我想对于我果妈阅读的小伙伴们,读书的艺术这个部分是我们必须要去了解的,平常大家都在听果妈的讲书,很多小伙伴也开始自己的阅读计划,那关于读书的艺术是什么呢?

作者说读书是文明人生活中人所共认的一种乐趣,凡是没有读书癖好的人,就时间和空间而言,简直是等于幽囚在周遭的环境里边。他的一生完全落于日常例行公事的圈禁中。

他只有和少数几个朋友或熟人接触谈天的机会,他只能看到眼前的景物,他没有逃出这所牢狱的办法。

但是如果他拿起一本书,他就走进了另一个世界,这位善谈者引领她走进另外一个国界,另外一个时代,或者是向他倾诉自己心中的不平,或和他讨论一个他从来不知道的生活问题。

如果一个人在一天的二十四小时中能有两个小时的工夫,撇开我们一切的生活琐事,走到书中的世界去游览一番,这种幸福自然是被无形牢狱所拘囚的人们所羡慕的,这种环境的变更,在心理的效果上,其实等于出门旅行。

作者认为真正读书的益处是,能引领我们进到这个沉思境界的读书,而不是单单去知道一些事实经过的读书。

比如说像我们花费了很多时间去读新闻报纸,他觉得这不能算是读书,因为一般的新闻报纸读者,他们的目的只是要得知一些毫无生存价值的事实经过罢了。

那什么才是读书的艺术呢?

苏东坡的好友黄山谷说:“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

这里的意思是说人读书一样即会有风韵、富风味。唯有抱着这个目标去读书,才可称为知道读书之术。

如果一个人读书是为了使心智进步而读书,那读书的一切乐趣就消失了,比如我们常说的是,你必须要读某某人、某某作家的书,放下书的时候,好像是从一个噩梦中苏醒一般,如果是这样,那除了读过这本书之外,并没有什么收获。

凡是以勉强的态度去读书的人,都是些不懂读书艺术的人。

什么才算是真正的读书呢?

照黄山谷的说法:是为了培植面目的可爱和语言的有味而读书。什么是面目可爱呢?

在西方的作家中,从肖像上来看,相貌最属可爱者当是切斯特顿,他的胡须、眼镜、丛眉、眉间的皱纹,团聚在一起是多么怪异可爱啊!这就是所谓的“可爱的面目”,不是由花粉胭脂所妆成的面目,而是由思想力所华饰的面目。

什么是语言有味呢?味道乃是读书的关键,全是在于他的书是怎样的读法。一个读者如果能从书中得到它的味道,便会在他的谈吐中显露出来。

不管是读书,还是睡觉、吃饭、旅行等等,我们能否享受其中,关键就在于我们是否有易于觉察的心和能看的见美好的眼睛。

心安定了,就能回到生活,享受生活的本真。

关于读书的艺术,关于文化的享受,关于生命的享受,关于生活的艺术等等,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欢迎收听果妈李璇的解读。

-作者-

王春平,果妈阅读团队成员,一个爱阅读、喜欢研究家庭教育的终身学习践行者,读书就是读自己,每个人都在别人的文字中寻找着自己,让我们在育儿的过程中和孩子一起成长。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