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摆渡者:入殓师是一种怎样的工作体验?

最近看了很多负能量电影,心情很压抑。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翻到了几年前的一部电影,在深夜里一个人看完了“入殓师”。

是震撼,相当大的震撼。

在此之前,我从没有关注过这样的职业。于是,在影片结束后,我特意从百度上查了一下关于“入殓师”的定义:入殓师又叫做葬仪师,为死者还原未死之状态。整修面容和身体,尽可能还原完整面容和身体。也可叫做为死者化妆整仪,纳入棺中的职业。

这个定义很古板,相比之下,我更喜欢这样的形容:入殓师是生命的摆渡者。

我很少看日本电影,而“入殓师”深得我喜爱。它被刻画的如此细腻,如此温和,像轻轻柔柔的春风,带给我对生命,对入殓师新的认识。

最初的时候,我和小林大悟一样。对这个充满神秘感的职业抵触,抗拒,不喜欢。但是小林迫于生计,应下了社长的要求,同意先试验几天。这个被当作大提琴琴手培养的男人,有一双干净温暖的手。

刚接触尸体的小林,内心受到了相当大的震撼,呕吐,恶心,难以抑制的不舒服。他回家前特意认认真真洗了澡,整个晚上都紧抱着妻子美香,那么热烈又迫切的想要感受她的体温她的呼吸。我想,那是一种对生命的渴望吧,面对这样的一份工作,内心的压抑,情感的压抑,毋庸置疑都是需要非常大的心理承受能力。

因此,社长才会在家里养了好多的绿色植物,向着阳光,代表生机。小林才会这么喜欢在路上看飞翔的群鸟,那样鲜活的生命,看着就会让人充满力量。

社长是个温柔谦逊的老人,他轻轻的告诉小林:唯有摆脱死亡的阴影,才能享受人生。

小林慢慢接受了这个众人眼中难以接纳的职业。面对往生者,他的眼睛里自始至终都充满了柔情,他用干燥温暖的双手轻轻擦拭往生者的脸庞,为他们更衣,拢袖,描眉,画唇。一点一点的,慢慢的,缓缓的,留下他们在人世间最后的也是最美的样子。

我被这样的画面震惊,从来没有想过,关于死亡的场面,竟可以如此的温和,干净,让人心生暖意。

小林面临的最大的问题,是来自妻子美香的无法接受。美香怀了宝宝,她恳求小林为他们的孩子着想,放弃这份令人无法抬头的工作,给孩子一个正常而温馨的家。就在小林左右为难,犹豫不决的时候,温泉浴池的山下老太突然离世,小林惊讶之余,带着妻子一同过去。

小林接触过各种各样的死别,却是第一次在妻子和朋友面前展示他那高超又细腻的纳棺手法。在最后一步,当小林为山下老太轻轻系上她生前最爱的黄色丝巾的时候,美香的眼睛里满是泪水,她的丈夫,那般小心谨慎又那般温柔细致,深深的触动了她的心。这份工作,小林赢得了妻子的同意,得到了朋友的赞赏。

影片很简单,剧中的人物都是普普通通的人民,和万千大众中的你我一样。可是“入殓师”这份职业到如今为止,有多少人是真正的敞开心扉接纳了?

在中国,拥有这份工作的人们对自己的要求十分苛刻。因为职业文化,他们不递名片不握手,不参加亲友的婚寿喜筵,不主动告知别人自己的职业,不对访客说“你好” ,“再见”,“一路走好”等。

生活中要避讳的问题,太多太多了。然而,他们如此的讲究避讳,也无法换来别人对他们的同等尊重,他们带给往生者最后的落幕,带给家属最后的希翼,却仍旧无法让大众对他们改观。当自己的职业被他人知道,这些入殓师所承受的,还是旁人的指指点点,嘲笑讽刺,被嫌弃不干净,被嫌弃身上晦气等等等等。他们付出的一切,都得不到一句“谢谢”。他们这般伟大崇尚的职业,依旧得不到他人的尊敬,真的,很心酸。

中国文学里,儒家生死观的重心在“生”,而道家的重心是“死”。生是可知可见的,而死却是未知不可预测的。每个人都会惧怕死亡,但是惧怕而不畏,才是大丈夫所为。因死而更爱生,生命才体现出多么可贵。

影片的最后,小林再一次轻柔和缓的为年少时离他而去的父亲纳棺,心里的情绪不再是怨恨,而是宽心。在妻子的陪伴下,他送了父亲最后一程,用一个为人子的姿态,用一个入殓师的素养。

我最喜欢的是最后送走往生者的那位老爷爷,他看尽了人生繁华,阅尽了世间沧桑,面对去往极乐世界的往生者,他说:

“死亡,就是一扇门啊,它不意味着生命结束,而是穿越它,进入另一个阶段...做为守门人,送很多人穿越这道门,对他们说声,路上小心,我们后会有期...”

那么,你愿意张开双手,给伟大的入殓师,一个温暖而充满尊重的拥抱吗?

作者|胡萝卜

爱看电影看小说,虽是理工科的姑娘,却有一颗柔软的心。喜欢把电影中的美好延续到生活

创艺杂志

第一艺术作品分享传播平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