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御制耕织图,动画制作陈学刚
立春日一般发生在公元历的2月4日(偶尔会提前或拖后一日),在二十四节候中排列第一,传统历法以为,立春是进入春天的第一天,古代叫做“春日”或“春节”。“一年四季在于春”,舂天是一年四季中的第一天,而在农耕年代,春耕、夏耘、秋收、冬藏,人们早已习惯了这样的周而复始的生活,春天是耕种的季节,不误农时,及时耕种是保证秋日五谷丰登最起码的条件,于足,立春的活动始终是围绕若“劝农”进行的。《东京梦华录·立春》记:立春前一日,开封府进春牛入禁中鞭春。开封、祥符两县,置春牛于府前。至日绝早,府僚打春,如方州仪;府前左右百姓卖小春牛,往往花装栏坐,上列百戏人物,春幡雪柳,各相献遗。春日,宰执亲王百官皆踢金银幡胜,入贺讫,栽归私第。
▲ 2019年“鞭春”民俗活动重现北京建国门古观象台,胡铁湘摄宋程公许《立春》诗:“月坠霜空发上亭,土牛今日却鞭春”,引文中讲的“春牛”并不是活牛,而是用泥土塑制的“土牛”,在立春那日,衙门里要象征性地鞭打春牛,叫做“打春”,而商贩们也瞄准了这个商机,准备了许多小泥牛,饰以牛栏、鲜花,有的泥牛上还“上列百戏人物”,作为立春互相馈赠的礼物。牛是耕种用的最主要的畜力,显然,立春打春的目的不仅仅是庆贺春天的来临,更在于告诫人们,春耕的季节到了,千万不要误了农时。吴中,立春前一日,迎芒神、出土牛,郡人竞观,以铺张美丽为时和年丰之兆而留心民事者;亦号召伎女、乐工、梨因、百戏,声歌杂遝,结束鲜明,岁以为常。
▲ 春牛图,山东潍县,此图描写的是古代春耕的景象,图片来自雅昌。图的上方题有:“新春天喜福星来,人人遇见大发财,庄农遇见收成好,买卖遇见大发财,出门遇见喜,见喜新春画发财”诗句。画的上半部分从左至右依次为下凡的天喜福星,象征好年景的“一马双驹”及渴望劳动力的“四锄三丙”;图的下半部分从右至左分别是:一童子扮成芒神立于春牛旁,在牛的左边,一左一右两位农户正在与牛的主人拉扯着,从其上方的题字:“东村好饭,西庄钱多”可见,他们似乎正在争着请春牛先去耕种自家的田地。
看来,北宋的官府打春风俗到了清代已成为社会性的风俗,不过,原来的“打春”是要用鞭子抽打春牛的,而到了清代的苏州府,春牛则以制作美丽,打扮铺张为佳,而打春的目的仍是“时和年丰之兆",乃是祈祷丰年的活动。与此同时,地方上还召集男女歌伎、梨园主人等上街表演,其规模不下于庙会,立春的节庆活动已从原来的“劝农”活动向社会活动转变。立春日,太守集府堂,鞭牛碎之,谓之“打春”。农民竞以麻、麦、豆,抛打春牛;里胥以春毬相馈贻,预兆丰稔,百姓买芒神、春牛亭子置堂中,云宜田事。《清嘉录》初刻印于道光十年(1830年),距鸦片战争后中国进人“近代”仅十年,看来,江南立春打春风俗依旧是颇闹猛的。
▲ 2018年2月4日,江西婺源篁岭古村“立春鞭牛”活动,图片来自引文中的“芒神”是“句(gou)芒神”,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掌管木的神道,也是管春天的神。《礼记·月令》:“孟春之月,其神句芒。”元代《典章》中讲:“依《春牛经》式造作土牛、芒神,色相施行,其芒神貌相、服色、装束及鞭糜等,亦就年、日干支为具设施。”芒神虽被认为是掌管春天的神,但是它并没有固定的造型,而是根据不同年份立春日的不同干支来确定和设计的。
▲ 光绪三十五年罗汉春牛图,图片来自张伟《上海小校场年画从崛起到式微》,天雅阁藏。因“皇历”都是在前一年提前印制,印刷部门无法预测皇帝何时更替,所以便出现了“光绪三十五年”的谬误。光绪皇帝于1908年11月14日(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日)驾崩,1908年12月2日溥仪即位,沿用“光绪”年号至1909年1月21日(光绪三十四年十二月三十日),次日即为宣统元年正月初一日。
现代,记录日期的历本有很多,一日一张的叫“日历”,一月一张的叫“月历”,一年印在一张卡纸上的叫“年历”,可以推算许多年的历本叫“万年历”。古代历本规定由中央政府钦天监制定的历法印刷,称之“皇历”,皇历通常使用黄色纸印刷,故又称之“黄历”。谚语讲“老黄历看不得”就是比喻用旧眼光看新事物。黄历通常印成册子,价偏贵,对许多识字不多的农夫来讲派不了什么用场,大概到了清代以后,人们把—年中每月初一、十五,以及二十四节候的日期印到一张纸上,其成本低多了,且一目了然,容易看懂,很受百姓的欢迎。古人的生活节奏较慢,往往是为不误农事而使用皇历的,后来人们又在历本上加印了“鞭打春牛”的图案,这种历本就叫做“春牛图"。张渔川有《咏时宪书庆清朝》词云:珠殿颁初,书棚悬后,行行墨翠朱殷。须省数时,探节趋避多端。纵不识丁也买,开编春早又冬阑。随年换,糊窗帖绣,故纸抛残。闲儿女多拘泥,为上头穿耳,撰日偷看。那得此身,重见花甲循环。却笑虫鱼草木,厕名月令管暄寒。闻郎返,检逢归忌,又蹙眉山。春牛图的用处实在太大,可以用来糊墙,可以用来推算日期,甚至可以当作算命书,何时可以上头,何时可以穿耳朵。春牛图实际上就替代了传统的“春牛”而成为“打春”风俗的延续和发展。
▲ 1962年春牛图,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社刻印,图片来自雅昌
立春一般在公元历的2月4日,而农历的正月初一对公元历来讲没有固定的曰子,一般在1月的下旬与2月中旬之间(也可能在2月下旬),如前一年逢闰年,立春就很容易安排在公元历2月4日立春之后。由于传统认为立春是“春日”,是开春的第一天,于是就出现了传统认为的“新年无春”的现象。“新年无春”只是农历中阴历和阳历的排列上的问题,自古至今没有什么“胡思乱想”,而到了科学高度进步和发达的今日,有些商家为促销商品,玩起了旧日地理先生的把戏,制造出一些奇谈怪论,如“新年无春”的年份是一个不吉祥的年份,不宜婚嫁,不宜生子,目的无非就是催新人们赶在立春之前举办婚礼或生育子女,而商家则可趁此机会早点赚钱而已。
本文选自薛理勇《逢年过节》
1947年9月出生于上海。1981年大学毕业后即入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参加筹建今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从事上海历史,中华文化风俗历史研究。现任上海市规划委员会咨询委员会委员、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委员等。已经出版的著作有《外滩的历史与建筑》、《上海租界史话》、《上海洋场》、“薛理勇说老上海丛书”等约六十余本;主编《上海文化源流词典》《上海掌故大词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