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隐身”的串门儿
“隐身”的串门儿
最近嗜书成性,看完一批书又接着买书中出现的另一批书,看完另一批书,又跟着追寻书里所说的下一批书了。如此往复,似无尽头。今天下午,烈日炎炎,我新买的一批书又到了,他怕我被太阳晒着了,就独自去帮我拿快递了。他回来后,一将两个沉沉的装有十本书的快递递与我,我就满心欢喜地用剪刀裁开了,映入眼帘的都是我最期待的书的模样。我美滋滋地抚摸着那些装帧精美的书皮,心似置身落花飘飘的十里桃林。他忍不住说了句,你这是打算和书过日子了呀。我毫不犹豫地点了点头,说我已经离不开书了。
我确实离不开书。每天下班回家后,我洗完澡和衣服后的主要时间都用在看书上了。看书,已成了我生活的一部分。
年幼的杨绛曾说,三天不看书,会觉得虚无。一周不看书,那一周的时光都白过了。
这世上,如杨绛这样的书虫有很多很多。那么,书为何让人如此着迷呢?对于这个问题,大概很多人都思索过,也有很多人怀疑过。思索过的人,多半是爱看书的人。怀疑的人,自然是不喜欢看书的人。不爱看书的人,喜欢称爱看书的人为“书呆子”,无论是调侃,还是讽刺,这样的称呼,我想都是爱看书的人不乐意接受的。我小时候,就经常被人呼之“书呆子”,可我从不反驳,我只觉得,这是思想与思想之间的差异,人与人之间的隔阂。我喜欢的人,我喜欢的事,多半都和书有关。至于喜欢我的人,有没有也和我一样喜欢书,我就不清楚了。但我心底,是希望喜欢我的人也能喜欢书的。
我爱上杨绛的文字,起初是源于她和钱钟书的爱情。因为对他们爱情的强烈好奇,我买了几本杨绛和钱钟书的书。我是看完杨绛的书,再依着她笔下的文字,去追寻钱钟书的文字的。二人文字风格迥异,相似的却是对彼此的爱意。他们在一起的点点滴滴像一部温情脉脉的电影,看得我醉醺醺的。合上书,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下来。待经过一场好觉平静下来之后,我又发现我竟什么也想不起来了。这时,我也会觉得空虚。不知是自己的记忆出了问题,还是生活本身就是一场虚无的梦。
那么多的文字,那么多的人,那么多的故事,都曾鲜活在作者的笔下,鲜活在读者的眼里,却终将都会随着时光的流逝,消失在时间的流里。无论是写书的,还是看书的,都会随着这些文字,消失在虚无的时光隧道里,不留一丝痕迹。
诗人余秀华说,“活着,就是一个过程。”我们在活着的时候,好好地活着就行。又何必总是想那些活着以外的事情呢,正如我们在看书的时候,好好地看书就行,又何必想那么多文字之外的虚无呢。
无论我们看与不看,想与不想,那些已经生成的文字,都在那里,安静地活着。当我们翻开书的时候,它们就会一个字一个字地蹦入我们的眼里,跳进我们的心里,和我们缠绵着,低语着。当我们孤独寂寞的时候,有文字作陪,又何尝不是一种幸福呢?
而且,我们想找什么样的文字作陪就可以找什么样的文字作陪,是多么地随意,多么地自由啊!
写到这里,我想起杨绛曾将看书说成是“隐身”的串门儿。她说,看书的最大好处是自由,无拘无束。想去看谁的书,了解谁的作品,不用提前打招呼,也不用敲门,不用说一些麻烦的客套话,随时翻开书就可以去到自己想去的地方了。呆久了,想要离开了,也不用打招呼,不用找要离开的推辞,合上书就是了。在书的世界里,我们就是“隐身”的客人,想串谁的门儿,就可以串谁的门儿。串了一个门儿,可以接着串下一个门儿,而且不用挑时间,不用挑地点,想什么时候串门儿就什么时候串门儿,想在哪里串门儿就在哪里串门儿,想什么时候开始就什么时候开始,想什么时候结束就什么时候结束。这一切,都是由自己主宰的。串完门后,自己有什么想法,也都可以随心所欲地记录下来,不用担心被谁瞥见……
我想,看书时的我们不仅是“隐身”的,而且还有一双“隐形的翅膀”。我们背着这对翅膀,可以随意地飘,随意地飞,文字无止境,思想无止境,我们的旅途也无止境。
带着一双隐形的翅膀,隐身在书的海洋里,像一条自由自在的鱼,遨游在无边无际的大海里,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啊!
插图\作者提供
作者简介
暗香如故,女,湖北人,历史专业本科毕业,文学爱好者,语文老师,爱读书,爱写文,善于从生活中寻找灵感,抒发情感,作品散见各类刊物及网络媒体。
冬歌文苑
公众号:hyd19671125
关注
征 稿
征稿要求:散文、杂文、小说、诗歌等,一般在四千字以内。必须原创,必须首发,欢迎自带插图和配乐,10天内未收到用稿信息的可转投其它自媒体。文责自负。
稿件请用word附件形式发至:183074113@qq.com,并注明姓名、笔名、微信号、作者简介及照片。从即日起,给作者发放稿酬,文章刊出一周后通过微信发放,请加主编微信hyd196711。稿费全部来自赞赏,20元以上 (含)的80%发给作者本人,其余留为平台维护。七天内阅读量超过一千的,另奖励20元;超过两千的奖励5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