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还好,想起来了
还好,想起来了
外婆!关于外婆,还用说什么吗?什么都不用说,只需要这样地称呼叫出来,所有的情感就都在里面了。
小时候,只知道走到外婆家去,就可以美食一通,或者可以拿到对那个年纪来说非常丰厚的压岁钱。
长大后,再到外婆家去,是期盼收获那么一堆的慈爱和夸赞,在唠唠叨叨当中。慈爱在她忙忙碌碌地做吃的端过来,还伴着没什么好东西给我们吃的略带歉意当中,夸赞在溢于言表地对于我们都能在大城市谋得不错的生活的欣慰当中。
再往后,总是会说,为什么不再生一个呢?一个小孩太少了。我也每次都笑笑说会考虑的。大约,人老了便会希望自己的生命得以延续,在子女身上,越多越好。
后来,外婆,就剩下一个人了。外公去世,她被接到县城在两个女儿家轮流住。外婆,再也没有机会像从前那样招待我们了,开始像个客人,客居女儿家。我们的探望,才真的像是探望。
我们对于寄居的感觉,应该都不陌生。从离开故乡,便开始努力消释故乡在自己身上的痕迹,摆脱故乡深深的印记,对于我们从苏北农村走到苏南城市,再从中国城市走去异国他乡的人来说,都不陌生。一辈子,人至少会有两个故乡,一个是出生的故土,一个是心灵的归属。后者,更被我们重视。
外婆那一辈的人,终其一生都未曾走出过我们的县城。她的故乡、唯一的故乡,已经小到只在于她那住了一辈子的三间瓦房加上家前屋后那几分菜地,或者还加上轮流种稻子和麦子的几亩农田。她的心灵栖息地,永远是那个村庄。而那个村庄,也是我心里的外婆家。
外婆家,多么美好的去处!这种念想,化成一个永恒的意象,在心里永驻。
“她动不动就要拎着包袱,说要回家!”“有次120的警员费了好大劲儿才将她送回来!(因为外婆老得已经不是每次都能说得清住址了)”这次探望,阿姨对我数落外婆像孩子一样经常制造麻烦,在嬉笑中的数落,真像是在说不听话的小孩。
慈爱的父母,给我们第一个童年;美满的婚姻,给我们第二个童年;孝顺的子女,给我们第三个童年。这是王鼎钧在《千手捕蝶》的一篇小文中的话,说得真好。
外婆听着阿姨的数落,“呵呵呵”地笑着,真像孩子,在快乐的童年中。她最大的愿望,仍然是“回家”,也和所有小孩一样。
平时,只要留意,我们每个人在表达时用“回”和“去”的不同,就知道哪里是她(他)心里的家。比如,我现在既说“回滨海”,也说“回苏州”,我女儿也是,暑假结束返校,说“回美国”,放假回家说“回苏州”。被“去”指代的地方,是异乡。我探望女儿当然是说“去美国”。但愿我永远都说“去”,除了滨海和苏州之外的地方。
就在来来回回之间,岁月荏苒。老人更老了,小孩长大了。
常常开始想,生命在交错中,相聚的时光总是越来越少,于是,每一次探望都值得珍惜,因为每一次探望的间隔其实不短。以至于,当外婆笑眯眯地仍旧一脸慈爱,对着站在面前的我说出来的却是“想不起来了,嗯……想不起来了”,我用一脸傻笑,隐藏着内心的震颤,随之而来的是久久地惆怅失落,还有淡淡的哀伤。
第二天,我和妹妹仍旧去阿姨家看外婆。饭后,妹妹和阿姨聊天,我和外婆坐在一边。我因为心里的忧伤,只是听着她们拉扯,无心闲聊。但,尽量在延长这种相伴,我知道,即使这样的谈笑声,也是外婆平日里所缺乏的。大家都很忙,阿姨姨夫要做生意,表弟和弟媳妇要上班,还有个两岁的小孩需要照应,日常的生活重心自然是那可人的小宝贝。外婆,和所有的寄居者一样,孤独,是生活的常态。但这种孤独也无可指责,我们所有人,都要经历与孤独抗争、相伴到相守的过程。
惊喜的是,外婆,在近两小时的谈笑声中坐着,突然说,“冬静啊!我自己家的孩子,怎么会不晓得呢?!”因为我不甘心地幽幽然说,“外婆都不认识我了”。她老人家终于想起我来了!这就是我这个暑假最惊心的失而复得。
失而复得的,我们都会倍加珍惜。
“多回来啊!”外婆临别时嘱咐,她说得依然热切,我应得也依然很无力。知道但凡属于心愿的,都不易做到。但心里默念,我一定会常回去看她,趁她还能想起我是谁。
插图/网络
作者 简介
王冬静,女,江苏滨海人,现为东南大学中国区域发展战略研究中心办公室主任,爱好读书、唱歌(民族美声)烹饪。
长|按|二|维|码|关|注
用诗和远方,陪你一路成长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冬歌文苑工作室
公众号 hyd19671125
微信号 hyd196711
邮箱183074113@qq.com
征 稿
征稿要求:散文、杂文、小说、诗歌等,一般在四千字以内。必须原创,必须首发,欢迎自带插图和配乐,10天内未收到用稿信息的可转投其它自媒体。文责自负。
稿件请用word附件形式发至:183074113@qq.com,并注明姓名、笔名、微信号、作者简介及照片。从即日起,给作者发放稿酬,文章刊出一周后通过微信发放,请加主编微信hyd196711。稿费全部来自赞赏,20元以上(含)的80%发给作者本人,其余留为平台维护。七天内阅读量超过一千的,另奖励20元;超过两千的奖励5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