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仙大历史(十二)炎帝一个人离开了尘世,留下被遗忘的王朝

本文依据《历代神仙通鉴》改编而成,如果与你心目中的神话不同,请翻阅原著。

可能是感觉自己在人间能够做的事已经不多了。

处理完有关伏羲女娲的祭祀问题后,炎帝摆驾回了旧都,儿子权出来欢迎陪侍。炎帝徒步走到东门的池塘边,想起当年和女儿一起路过这里的情形,不胜感慨。这时他却远远看到一件东西浮了过来,仔细一看,原来是赤松子在水面上熟睡,正在打鼾。

于是炎帝将他扶起。赤松子慢慢揉着眼睛醒来,说:“昨天幸蒙太成子和南岳主人崇覃,还有你的祖先祝融君都拿着酒具,下降到朱陵洞中,为庆贺我师傅丹符成就而来。一时高兴,多喝了几杯碧琼浆,没想到醉了一半。这时才想起我们之前的约定,所以先告辞而来。白石也想回去,我俩彼此扶着走了一段路,他已经回山练习道法了。我则是随着水波就睡熟了,幸好没有流到别的地方。”

朱陵洞,是为衡岳八景之一

炎帝叹息道:“我女儿不能稍微等一下,而自己撞到灾祸里了。”所以就将精卫浮海的事告诉了对方。赤松说:“急躁强求,所以会有这样的事。如果能够将诚心用在精进的方面,终归会成正果的。不过你也应该回归本源大道了,何苦久久在尘世混着?只会劳累你的意志损害精神。你最好能够自省一下,后会有期。”说完,就又朦胧地闭上双眼,身子也渐渐坐蹲下了。炎帝想把他扶起来,早化成了一块大黄石,推都推不动,于是更加拿赤松子当神仙。这时大臣巫咸、巫阳就在一边,他们一向听闻西王母有不死药,知道赤松和她认识,正想求对方为自己引见,没想到赤松这么快化去了。但他们不死心,晚上就在石头边睡觉,第二天一早,两人与石头都不见了。原来是赤松看他们意诚,就将他们引上了昆仑,西王母立刻收他们为徒,让他们掌管奇方丹药。

于是炎帝也不回曲阜了,就对近侍说:“你们回去给我的后妃诸子说吧,人生如水流到大海,叶落要归根。我要南游衡岳,去寻找我的本源,不要太过虑了。”群臣大惊将他抱住。但炎帝等到半夜,背上了平日采药的锄子、工具,悄悄地逃走了。群臣第二天早上来看,只留下了裙子鞋子几子席子藤床竹杖而已。只好回去报告后妃诸帝子,大家就惊慌得不知道怎么做。只好让帝长子临魁暂时坐着位子。临魁马上命令诸大臣分路寻访。

这时炎帝已经南行到了衡山山麓,上面有七十二峰,十洞十五岩,三十八泉,二十五溪。他在山里转了几天,遇到樵子牧童,问赤真人踪迹,可没一个知道。于是就耐心寻找,饿了摘松柏,渴了喝清泉。一天,在山南的一块紫石上稍微坐了一下,听到松林后有人唱歌,回头一看,是一个羽衣道童。炎帝就起身问他:“道兄知道有个赤真人在哪不?”道童嘻嘻一笑,说:“赤松子去找神农来会见,你来问赤真人,相貌说话都异常,莫非就是?”炎帝点头说:“正是不知道真人居处。”道童说:“既想寻真,可随我来。”炎帝高兴地跟着他。半路上又问:“是不是有位祝融君?”道童指着山峰说:“山峰有五座险峻的,最高的就是祝融峰。它的位置正在南方离宫,正是祝融君经常去的地方。”

南岳衡山,不过这个神话可能是后来的,因为隋以前,“南岳”是指安徽的潜山

炎帝闻言更加高兴,跟着道童盘曲转过峰头,却见一座仙地,赤石作城墙,火云当屏障,中间有洞门。不知道有多深,道童先进去通报。

只听笑语声起,三个道者从里面出来,其中一个就是赤松子,对他说:“等你很久了,来得怎么这样晚啊?”炎帝说:“急得找不出路啊,担心走紧了会有误。”赤松就让他把药锄放在洞外,拉着他的手一起进洞,同时介绍两人说:“这就是大庭公和南岳主人。”

炎帝见内里堂殿巍巍,焕彩耀目。上首坐着三位道长,赤松子逐一向他指示:“中间的就是先天一气玄元至真万变老君郁密子,以前曾被称为寿广子,最近更号为太成子。上首坐的是南极教主赤大真人,下首坐的是听着鸟鸣作歌,你的先祖祝融君。”

炎帝就赶到殿前行礼参拜。三老将他扶入殿内叙礼,依次列坐。太成子就说:“你享受了富贵,也羡慕淡泊的滋味吗?”炎帝说:“富贵终有时尽,淡泊永远自如。不离尘俗,怎么能看到上真?希望你能明确教导我。”赤真人说:“终究是有根气的,警醒得早,不致于沉沦苦海之中。”就让仙童从壶中倒出大妙金丹给了炎帝。炎帝吃了下去,顿时感觉精神舒畅,心情也圆融了。真人就设席请他入席。

可就在这里,听到洞外响起一片哀哭声。炎帝吃惊地说道:“深山之中,怎么会有这样的可怕声音?”赤松子说:“哦,想是来迎丧的人。”炎帝不明白,祝融说:“你想知道这事,可以在洞口偷看一下。”让两个小童陪他过去。炎帝从门缝中一望,原来是朝内的诸大臣,捧着药锄大哭,一起将药锄扶上车,推过山隈走了。炎帝马上回过身来问两个小童是什么意思。小童说:“可能是众人看到你的药锄,以为你已经死了的缘故。”炎帝想开门出去问一下,背后祝融却高声大呼说:“既然已经脱离了俗尘了,何必再入?如果你真的死了,也不过是这样啊。”炎帝于是进来,向祝融道了谢。赤真人说:“草木无知,魂魄附在上面就有了响声。药锄跟着你已经很久了,浸染了你的精气就变成了你的样子。世人没有慧眼,把假的当成真的。这是很明白的道理,又有何疑?”炎帝立即顿悟,勘破红尘,自已取了个号叫“浮丘子”。众仙就叫他“浮丘翁”。太成子说自己要去具茨北访宛丘生,先一步走了。众真人将其送出洞门。大庭、赤松子也想告辞。浮丘说:“多蒙诸师长提携,让我听闻大道,了解知白守黑之法,得以长生。但我女儿不知道沉没在哪里,如果能够拔济她,这更是深恩。”

砖雕:浮丘翁、王子乔吹笙引凤图,浮丘翁是很古老的神仙,但把浮丘翁说成炎帝是《仙鉴》独有的说法

赤松子说:“老翁你的女儿轻生跳海,实际是因为我,能够找到她并度化,也是我的愿望。”祝融君也说:“这小女子是我的后裔,愿意跟着大家一起去趟。”当下四真人就一起离开了。崇覃也回归了自己的洞府。

这边曲阜群臣奉命进衡山找炎帝,却见他僵硬地倚在山岩边,瘦得皮包骨,看样子是被饿死了。于是相向大哭,将炎帝尸身扶入车中,守护到了酃(ling)湖边的山中(即现在湖南炎陵县),制棺入殓,有说炎帝在位一百四十五年,寿一百六十八岁,生子十三人。这个说法和前面说的炎帝三十岁即位有冲突,看看就好。

炎帝陵

说法更多的是炎帝的死因。一般神话说他是在试药时误吃了“断肠草”死的。虽然有了赭鞭这样的神器,但炎帝还是喜欢通过亲自尝试的方式为世人找药。因为这样更能够明白药物的作用机理。而且他有“查”,也就是仙茶,可以解毒。但有一天炎帝吃了“断肠草”,于是马上倒下了。人们赶紧找来茶喂给他吃,但却全不起作用。透过肚子一看,炎帝的肠子已经被这种草毒成几截,没办法救活了。不过现在的“断肠草”叫“钩吻”并没有这样强的毒性。不过也有可能是炎帝用自己的生命把这草的毒性给封印了吧。

后人有将炎帝列为“三皇”之一。其实“三皇”有五种说法。除了“天地人”三皇外,伏羲、女娲、炎帝、燧人、有巢、黄帝、祝融、共工都曾被列入三皇。现在网上有“初、中、后”三代三皇的说法。说初三皇初具人形,中三皇人头蛇身,后三皇人头兽形。据说是道门的分类。特别医药业的三皇是指“伏羲、神农、黄帝”这是为了表彰他们对医学的贡献。
有关炎帝的神话,有可能源自古代对牛神的崇拜。古今中外,从东到西都有牛头人的传说。埃及有伊西斯,日本有牛角天王。可能都是牛崇拜的变形。因为人类驯服牛是历史上的一件大事。牛能做的事太多了。它能帮人耕地种田,也能够帮人找草药。在牛的帮助下,人类文明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但在后来,新的崇拜、宗教崛起后,牛就被妖魔化,逐渐成了邪恶、野蛮的象征。西方有米诺陶,东方炎帝也被说成鬼王,《西游记》里有兕大王。这些都是源自宗教改革。但是在中国牛一直是重要的牲畜。因此,国家从来对牛进行保护,限制杀牛。而在少数民族地区,为祭神往往一次杀牛数以百计。而他们往往自认为是炎帝的后人,这就很谜了。但炎帝神家农后世也被祀为“朱陵大帝”。

炎帝与断肠草

安葬炎帝时人们感觉烟云惨淡,风雨凄迷,后来这座山长年都是像秋天一样的景象,所以取名叫“云秋”。大臣们派人回报临魁和帝后妃还有诸帝子,他们就一起来服丧祭祀,大哭一场。在万阳山选了块风水宝地。在这建陵安葬。用草人充当陵墓护卫,这就叫“刍灵”。后妃们都不想回都,临魁也不能勉强,就在陵墓边修了座房子,留下了个弟弟起我,带着四个小弟弟奉养母亲(后来后妃也去世了,合葬在陵里)。在陵墓边有一个水池,水质湛绿色,打水喝起来味道特别好。(现在酃县那里有个炎帝陵,与长沙茶乡相接)。

母后授命临魁继位为第二代炎帝,他就是少帝,在南方建国。这时东南方有个国家叛乱了,不服从临魁的命令。左右大臣劝临魁去征讨他。临魁说:“我不能教化他,是应该加深我品德的修行。”下臣们都偷偷地嘲笑他的懦弱。这时,国君想把都城迁到陈地,他的大臣箕文谏言不可。于是国君就把箕文杀了。结果他的人民都报怨愤恨,于是联起手来攻打自己的国君。国君逃到山里据险而守,结果因为害怕不敢下山,把自己饿死了。他的宗族与人民向临魁乞和。一起来归降曲阜。大家都很佩服少帝的德行大度。少帝统治天下五十年后去世了。(前文夙沙氏反乱是在炎帝朝时是《开辟演义》里的说法,而对炎帝后的世系,很多书里是不承认的,只认为有一个炎帝。)

炎帝世系表

他的儿子承继承了帝位,这位内修自勤,继承了父祖的功业,在位六十年,想传位时他的儿子明太小,想另外找一个贤者继位。开始时,神农的儿子柱分封在谷城,经常帮助父亲种各种蔬菜,区分百谷,因为协助发展农业有功,所以天下都很敬重他。后世人崇奉他为稷神。柱有个儿子叫庆甲,也很懂种植。帝承知道他的贤能,就让他继了自己的位。庆甲在位四十年,就又把帝位还给了明。帝明在位四十九年,他儿子宜继位,于早叫“帝宜”。帝宜在位四十五年,他的儿子来继位。帝来在位四十八年,他的儿子里继位,帝里在位四十三年去世了。他有儿子节茎,而节茎有两个儿子,一个叫克,一个叫戏,都是还没长大就去世了。戏有个儿子器,立为小帝,但四个月后就去世了。帝克有个儿子叫参卢,他就是榆罔(wang)。众人拥立他为帝,把都城迁到了空桑这里。这时,各国的国君都已经改叫诸侯了。当时的意义就是“侯帝之命令。”帝榆罔的政令很苛刻,最喜欢抓别人的短处。所以诸侯们都慢慢有了二心,不尊奉他的号令,相互之间爆发了战争,各据一方,自称为帝。天下分裂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