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振振:清诗新解(18)
钟振振博士 1950年生,南京人。现任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古文献整理研究所所长。兼任国家留学基金委“外国学者中华文化研究奖学金”指导教授,中国韵文学会会长,全球汉诗总会副会长,中华诗词学会顾问,中央电视台“诗词大会”总顾问、《小楼听雨》诗平台顾问、国家图书馆文津讲坛特聘教授等。曾应邀在美国耶鲁、斯坦福等海外三十多所名校讲学。
己亥杂诗(六十二)
[清]龚自珍
古人制字鬼夜泣,后人识字百忧集。
我不畏鬼复不忧,灵文夜补秋灯碧。
尝恨许叔重见古文少。据商周彝器秘文,说其形义,补说文一百七十字。戊辰四月书成。
关于“我不畏鬼复不忧,灵文夜补秋灯碧”
刘逸生先生《龚自珍己亥杂诗注》:“我既不怕鬼,也不怕忧患侵袭。我把《说文解字》所不收的古文字给它补上一些,秋灯仿佛变成了绿色。”(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91页)
按:“灵文”句不过是说夜晚在灯下从事增补《说文解字》的工作罢了。
“灵文”与“秋灯碧” 之间并没有因果关系。
写灯光而用一“碧”字,看起来不那么符合生活的真实。
这一方面是为了押韵的缘故。如果换一个韵,也不妨说:“古人制字鬼号空。后人识字百忧攻。我无忧患不畏鬼,《说文》夜补春灯红。”
另一方面,也许是更重要的方面,作者仿佛在刻意营造某种神秘的气氛——“秋灯碧”颇有点像鬼火,与“鬼夜泣”“灵文”等字面组合在一起,便将这神秘气氛渲染到了极致。
己亥杂诗(八十四)
[清]龚自珍
白面儒冠已问津,生涯只羡五侯宾。
萧萧黄叶空村畔,可有摊书闭户人。
关于“白面儒冠已问津,生涯只羡五侯宾”
刘逸生先生《龚自珍己亥杂诗注》:“白面书生们如今已纷纷走向关津渡口找寻生活出路;而且他们都羡慕幕客的职位,要去投靠大官僚。……问津:津,渡口。这里指交通发达、人口集中的地方。道光年间,由于农村破产,经济衰败,东南各省尤甚。读书人无法安心读书,都跑到江边海滨的都市找寻生活出路,作者称这种现象为‘问津’。”(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21页)
按:“津”只是渡口,刘先生将它引申作“交通发达、人口集中的地方”“江边海滨的都市”,似缺乏证据。
“问津”,语出《论语·微子》:“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本义是打听渡口在什么地方。
后人也用指求仕,如唐孟浩然《仲夏归汉南园寄京邑耆旧》诗:“予复何为者,栖栖徒问津。中年废丘壑,上国旅风尘。”
李白《送岑征君归鸣皋山》诗:“蹈海宁受赏,还山非问津。”
宋魏野《次韵和薛端公归故里之什》诗二首其一:“茜旗影里椹袍身。迎入蒲津免问津。”
梅尧臣《和宋中道喜至次用其韵》诗:“宜收蹭蹬迹,却返江湖滨……以此全吾性,胡能往问津。”
元王旭《杂诗》五首其四:“问津入海厌风涛。归卧云山一布袍。人爵得如天爵贵,权门争似圣门高。”
侯克中《陶渊明》诗二首其二:“沧海横流懒问津。归来博得自由身。”
明石珤《送罗司教赴浙中主试》诗:“茫茫江海独垂纶。豪士停桡此问津。莫遣芙蓉成寂寞,须防骐骥在风尘。”
王守仁《霁夜》诗:“问津久已惭沮溺,归向东皋学耦耕。”
清叶燮《同人夜坐康贻侄斋限人字》诗:“吾家二妙欣相慰,懒向沧江再问津。”皆是其例
龚自珍这首诗里的“问津”,用意略同。
“白面儒冠已问津,生涯只羡五侯宾”二句应连读、串解,大意是说:白面儒生们已找到从政的门路了,那便是到达官贵人的衙门里去当幕僚。
在龚自珍看来,读书人退则应当闭门治学,进则应当由科举入仕,做朝廷命官,这才是正路。到衙门里去当师爷,是他所瞧不起的。
平心而论,清代有许多家境贫寒的读书人,应举不第,迫于生计,不得不依人作幕。我们应给他们以理解和同情。但官宦家庭出身的知识分子往往不能设身处地替别人着想,故对此持有偏见。
不过,各级衙门,特别是中低级衙门里,也确有许多师爷,尤其是许多办理法律、经济事务的刑名、钱谷师爷,人品猥琐,心术不正,玩法舞弊,劣迹昭彰,败坏了整个队伍的名声。这也是不必讳言的事实。
龚自珍之所以创作此诗,固然不能说没有前一种因素在起作用,但更主要的还是有感于后一种情形,慨叹世风日下,儒生已不成其为儒了。
己亥杂诗(八十五)
[清]龚自珍
津梁条约遍南东,谁遣藏春深坞逢。
不枉人呼莲幕客,碧纱幮护阿芙蓉。
阿,读如人疴之疴。出续本草。
关于“不枉人呼莲幕客,碧纱幮护阿芙蓉”
刘逸生先生《龚自珍己亥杂诗注》:“难怪人家都叫那些幕僚为莲幕客,原来他们在碧纱幮里护理着阿芙蓉呢!”(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23页)
按:这两句应解说为:人称衙门里的师爷为“莲幕客”,那可一点也没错,你看,他们正躺在碧纱帐里抽鸦片烟呢!
《爾雅·释草》曰:“荷……其實蓮。”晋郭璞《注》:“别名芙蓉。”
诗人巧妙地用鸦片的别名“阿芙蓉”来对应“莲”,因为“莲”即“荷”,别名“芙蓉”,较“阿芙蓉”只少一字。
又用“碧纱幮”来对应“幕”,因为“碧纱幮”即“碧纱帐”,而“帐”“幕”同类。
这是极高明的讽刺艺术!
这里的“护”,从字面上看,是从锦幄护花想出。
但究其实际,“碧纱幮”所护的并不是花。
因此,这句其实是说“碧纱幮”笼蔽着吸食“阿芙蓉”的人。
己亥杂诗(一二三)
[清]龚自珍
不论盐铁不筹河,独倚东南涕泪多。
国赋三升民一斗,屠牛那不胜栽禾。
关于“国赋三升民一斗,屠牛那不胜栽禾”
刘逸生先生《龚自珍己亥杂诗注》:“国家赋税规定三升,农民实际上要交纳一斗粮食,这就难怪干屠牛的营生,都要比种田好多了。”(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74页)
按:此诗的要害并不在于比较“屠牛”与“种田”那件营生好,只有着眼于“牛” 和“种田”的关系,才能精确地读出此诗的味道来:赋税这样重,还“栽”什么“禾”?干脆把耕牛宰了卖牛肉罢!
在农业机械化之前那漫长的历史阶段,中国的农民主要是靠牛拉犁来耕翻田地种庄稼的。这是常识,也是龚自珍此诗构思的基点。
群内花絮
点击回顾
小楼周刊投稿格式,例:
重游盖竹山
章雪芳(浙江)
山盖青青竹,风描水墨图。
孤身随细雨,踩痛落花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