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道了玄医道传承:落枕】
落枕
落枕可视为颈部软组织扭伤或炎症改变。它受累的组织有颈肌、关节突关节及副神经,又称失枕。多由于在无准备的情况下,颈部肌肉突然收缩,引起肌肉纤维部分撕脱或睡觉时姿势不对。颈部受强烈牵拉体位或者因风寒侵袭、气血凝滞、经络闭塞不通而致。
诊断依据
1、一般无外伤史,多因睡眠姿势不良或感受风寒所致。
2、发病突然,睡眠后一侧颈项部出现疼痛,酸胀,可向上肢或背部放射,活动不利。活动时伤侧疼痛加剧,严重者使头部歪向病侧。
3、患侧常有颈肌痉挛,胸锁乳突肌、斜方肌、大小菱形肌及肩胛提肌等处压痛,在肌肉紧张处可触及肿块和条索状的改变。
鉴别要点
1、颈椎病a.反复出现颈痛,活动受限;b.有上肢放射性麻痛;c.常伴有交感神经、椎动脉受累症状;d.X线检查多有退行性改变。
2、寰枢椎半脱位
a.患儿多有颈部、咽部、耳部感染病史;
b.颈部僵硬、颈肌痉挛呈“斜颈”姿态;
c.颈部旋转时疼痛加剧,严重者上肢麻木无力;
d.X线检查可见寰枢椎呈半脱位。
辨证论治
1、证候分类
(1)瘀滞型:晨起颈部疼痛,活动不利,活动时患侧疼痛加剧,头部歪向病侧,局部有明显压痛点,有时可见筋经,舌紫暗,脉弦紧。
(2)风寒型:颈项背部犟痛、拘紧麻木。可兼有淅淅恶风、微发热。头痛等表证。舌淡、苔薄白,脉弦紧。
2、治疗
(1)手法复位
a.按摩手法:患者端坐位,术者站于背后,一手扶住患者头部,一手用拇指揉捏颈部痉挛处,然后按压风池、风府、天柱、肩井等穴。术者再用鱼际或掌根推揉,提捏斜方肌。用手捏拿颈部肌肉,使其放松,并逐渐按压头部使其屈曲以放松颈后肌肉。如属副神经痛者,则沿该神经走行方向做轻揉顺按手法,反复2到3次,有棘突偏歪者行手法复位。
b.旋转手法:两手托住患者头部,以作颈项牵引,慢慢旋转,屈伸使颈部肌肉放松,然后旋转至肌肉到最紧张时,乘患者不备,稍稍加速摇转,增加旋转度约为10度到15度,可放松牵拉紧张的肌肉。但动作要轻揉、正确,绝对不能用暴力硬摇,以免加重损伤引起不良后果。
c.点穴弹筋法。
点穴按摩:用拇指按压痛点,达到分筋拨络作用;弹筋:用两指挟持肌肉,向上提后迅速松掉,起到弹拨作用,使气血通畅,肌肉松弛;理筋:用拇指理顺顶韧带及棘上韧带,顺肌肉起止方向,平稳施压;复位:有棘突偏歪者行手法复位。
(2)针灸:根据症状表现特点,以局部取穴法为主,配以肢体远端穴位。疼痛集中在颈部,不能屈伸者,多与督脉和手、足太阳经有关;颈痛及肩,头颈强直,弯曲向患侧偏斜者,多与督脉和手、足少阳经有关。
a.毫针:主穴风池、天柱、落枕、悬钟。配穴大椎、肩中俞、外关、落枕,阿是穴,人中。每次选3到5穴,先刺阿是穴,不留针,继刺落枕穴或悬钟穴,捻针时嘱咐患者活动颈项。手法均用泻法,悬钟穴直针1到1.5寸,使局部及踝关节酸胀,若针感上传者更佳。落枕穴位于第2到3掌骨之间,背侧进针,斜向掌侧,使酸胀,重感向上臂放射。
b.梅花针:取穴大椎、颈井、肩中穴、风池、颈夹脊穴,阿是穴。自上而下、由内而外沿穴间连线叩刺,阿是穴重叩,使局部皮肤发红或微出血,叩后可拔火罐。
c.灸法:取穴阿是穴、天柱、肩中俞、悬钟。常用艾条灸、艾柱灸。每穴灸10到20分钟或5到7壮,1日2次。高血压患者不宜重灸。
(3)功能锻炼:多做颈部的俯仰,旋转活动以舒筋活络,增强颈部肌肉力量。
(4)药物治疗内服中药
a.瘀滞型:以活血化瘀、行气止痛为主。可服用和营止痛汤(方药见肘关节脱位)。
b.风寒型:以祛风寒除湿为主,可服羌活胜湿汤(羌活15g,独活15g,藁本15g,防风15g,甘草6g,川芎10g,蔓荆子10g.水煎服,药渣可煎水热洗患处)。
外用药物
中药外用制剂,使用于症状较轻。疼痛不甚或日久不愈者,可用消肿止痛膏(方药见肩关节脱位)或用跌打万花油外擦或选用伤湿止痛膏(乳香、没药、冰片等)将皮肤洗净贴于患处,凡对橡皮膏过敏或皮肤糜烂有渗液、出血及化脓性感染者禁用。西药可选用消炎镇痛药如布洛芬、鲁南贝特等。
预防与护理
1、预防颈部外伤如坐车打瞌睡,头部突然后仰,可致损伤,青少年运动时不得要领或不重视运动前预备活动也易造成运动损伤,要多加注意。
2、选用合适枕头,保持良好睡姿睡眠时以仰卧为主,侧卧为辅,左右交替,头放于枕头中央,应防止枕头高度不适,使颈椎某处屈曲过度,造成此处韧带、关节囊牵拉损伤出现症状。
3、防寒保暖,避免受寒冷刺激而发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