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村老夫妻蒸年馍,三个女儿相约来帮忙,7旬大爷:有闺女真好
“腊八祭灶,年来到,闺女要花,小子要炮,老婆婆要衣裳,老头子急得打饥荒”。每到春节将至,小时候在豫东长大的笔者都会想起这首民谣,同时数着日子准备过年。“二十五扫门口,二十六蒸馍过油,二十七二十八,大门上贴花花”,按照一辈辈传下来的习俗,大人们也忙着赶年集采购过年物资,打扫庭院,蒸馍炸吃食,然后在大门上贴上春联,等着新年的到来。
长大后到了晋南,在这片尧舜禹曾经生活过、文化积淀深厚的沃土上,人们是怎么为过年做准备的呢?腊月二十四,笔者和朋友一起,来到了位于中条山下的一个村庄,走进了75岁的姚大爷家的土窑。
一进窑洞,我们就感受到了浓浓的暖意和热闹的气氛。只见姚大爷家的土炕上摆满了刚团好的馍坯,姚大爷的老伴坐在炕上将一条布单伸展,准备摆放更多的馍坯。姚大爷则悠闲地坐在窑门口的凳子上,看着在窑洞深处的案板上忙碌的三个女儿。
“我们家今天蒸年馍,三个女儿相约着一起过来帮忙,说不让我们老俩口忙活了,今年的馍让她们来蒸。”姚大爷乐呵呵地说,当地人蒸年馍没有具体的时间,一般都是过完小年就开始了,“有的家蒸得早,有的腊月二十八才蒸。我们今年算是早的,因为闺女们家里也要蒸,想着忙完我们的,她们也能去忙自己的了。”图为姚大爷的小女儿和二女儿一起在案板上团馍坯子。
我们向姚大爷的女儿们咨询,当地过年蒸年馍有什么讲究时,他的大女儿介绍,风俗讲究的是十里不同俗,即便是一个县也不一样,他们这周边的几个村在蒸年馍时,除了蒸春节吃的馍,还会蒸一些花馍,比如枣馍、馄饨馍、银罐子馍等,这些花馍有的用于祭祀,有的是专门让男人、孩子吃的,“就像银罐子馍,是让家里的男人吃的,寓意他们在新的一年能够多挣钱,让家里富裕起来。”图为在团好的馍坯里摆放着几个花馍。
在聊天过程中,姚大爷的三女儿很快就把所有的面都团成了馍坯,全部放在了土炕上醒。为了让馍醒得又快又好,她们还在馍坯的上下都铺盖了一层电热毯。“这样盖严实了,一个小时就能醒好。我们用的是农家酵子发面,醒的时间长,但醒好的馍蒸出来又大又软,特别好吃。”姚大爷的大女儿说。图为姚大娘和女儿用布单将馍坯盖起来。
在醒馍的间歇,姚大爷告诉我们,他和老伴一共养育了4个孩子,前3个都是女儿,最后一个是儿子。大女儿现在已经有自己的孙子,他现在也是四世同堂,很幸福。“儿子成家后,一直在外面打工,因为疫情的缘故,前几天才经过允许回到家。平时家里就我们老俩口,有什么事情都是女儿们帮着干。要说女儿是小棉袄,一点都不假,交代点啥事情都能给你干了,有女儿好啊。”
馍坯醒了将近50分钟的时候,姚大爷的三个女儿把一个个笼屉拿出来洗干净,铺上麦秸秆制作的篦子,准备往上面放馍坯。据介绍,麦秸秆篦子蒸出来的馍形状好,麦香味还特别浓。
“过年就我和老伴两个人吃,孩子们基本都在自己家里,所以年馍也没蒸太多,大约有70个左右,完全可以吃到过完年。”姚大爷说,从今天蒸好馍开始,一直到过完年,家里就不再蒸馍,这也是老传统,“冬天冷,馍也不怕坏,放到不住人的窑洞里一点事都没有。”图为三个女儿和母亲一起将醒好的馍坯往笼屉上摆放。
馍坯全部放入笼屉后,女儿们一人搬着一个笼屉开始往炉子上放,全部摆放好以后足足有7层。做完这些,姚大爷将准备好的硬木头塞进炉膛,火苗很快就从炉内冒了出来,映红了他的笑脸。看到馍坯上了炉子,加上此时天色已晚,我们向姚大爷一家表达了新年祝福后,也踏上了返程的路。你们哪里有什么过年风俗?欢迎大家分享讨论。
大河乡土原创作品
欢迎点击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