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连科:一切优秀乃至伟大的作品,都是情感焦虑的文学结晶

“焦虑,是一个作家写作的种子。甚至,焦虑的起点,本就决定着一个作家气象的大小,决定着一部作品的格局和风格,决定着一部作品的方向和成败。”
写作是情感焦虑的结果
文/阎连科

现在,在生活中舒适和健康,成了全世界人们生活质量的标准,是中国人生活是否幸福的衡量指数。但作家不是这样。

作家是那种无论你多么幸福,他都是内心充满焦虑和不安的人。作家是那种在世界上最爱自寻烦恼的人。没有焦虑,没有烦恼,就没有写作。没有焦虑与烦恼,也就没有小说的存在。之所以要写作,就是因为内心充满了焦虑和烦恼。

为什么焦虑?

这是一个永难回答的问题。
拉美一百年的历史,充满了动荡和不安,充满了神秘和未知的黑洞,可那毕竟是过去的事情,就像沿河而下的流水,过去了就决然不能回头一样。然而,马尔克斯却偏偏为这些过往之事,长时间的坐卧不安,辗转反侧,直到他可以坐下写作《百年孤独》为止;直到他终于在某一天的驱车途中,忽然想到“许多年之后,面对行刑队,奥雷良诺-布恩地亚上校将会回忆起他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后,慌忙返身回家,坐在书桌前边写下了这部小说开头的两句话为止。
这种不安和焦虑,从最终的结果看,似乎是作家在为文学而不安,是因为欲要写作而焦虑。其实,最初的情况不是这样。
最初的情况是,作家在为某一事件而不安,为某一场景而焦虑,为某一时刻突然走入脑海的一个想法和念头而耿耿于怀,念念不忘,烦恼无边,到了焦虑到一定的时候,烦恼到一定的阶段,他就只能坐下写作了。不写作他自身会有一种要爆炸的感觉。他害怕这种爆炸,会毁掉他的肉体与生命,于是,在某一时刻的欲爆之前,他慌慌忙忙坐下写作了。
焦虑,是一个作家写作的种子。
甚至,焦虑的起点,本就决定着一个作家气象的大小,决定着一部作品的格局和风格,决定着一部作品的方向和成败。
有人为历史中的一个人物而焦虑,有人为现实中的某种思考而焦虑,有人为茶余饭后的一次聊天而焦虑,有人为他看到的新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而焦虑。还有的人为看见当年的美女头上霜染的白发而焦虑。这种最初的焦虑的种子,在作家的心中埋下之后,就逐渐膨胀、发酵,最终成为了作品。
大家都熟悉的内陆作家莫言的代表作《红高粱》,他说是他脑子里忽然有一天看见了铺天盖地的高粱棵在风中起伏荡漾的画面,从此就有了写作《红高粱》这部小说驱赶不散的情绪和人物,他为此焦躁、烦恼,直至可以坐下写作为此。
大家熟悉的作家贾平凹,三年前出版了他的新作《秦腔》,他在后记中说之所以要写这部当下农村现实的作品,是因为每次回到他的老家乡下时,因为所有的男女劳动力都进城打工去了,昔日家乡的街上,人来人往,热热闹闹的场景,在今天变得冷冷清清,和坟墓一样,偶尔有人走动,也是那些带着孩子的老人,在那清冷中孤寂地行走。于是,这一事件,这一往昔和今日对比的画面,促使他写了他的新作《秦腔》。
莫言为一幅荡动不安地高粱地的起伏画面而写了新历史小说《红高粱》,贾平凹为清冷寂静的“清风街”写了现实题材的小说《秦腔》。为什么会是这样?就在于焦虑其实不是突然的,而是长期积蓄的。
在莫言脑子里出现红高粱之前,其实他脑子里早就为那些“土匪抗日”的“我奶奶、我爷爷”的故事和人物而焦虑不安了。红高粱荡动起伏的画面,其实只是让他早就焦虑的积蓄有了一个爆烈的门扉和缺口。
而《秦腔》也同样如此,贾平凹并不是说他看见了家乡那清冷的大街就有了《秦腔》的人物和故事,而是说,他很早、很早就对中国改革开放后乡村的“流失与漂移”有了感慨和积蓄,有了不安和思考,只是那些“清风街上的寂静”,加剧和明确了他的这种不安和思考,最后就不得不写作他的《秦腔》了。
接下来的问题是,你有了焦虑和不安,无论你因为什么焦虑和不安,对于思想家来说,这种焦虑会成为一种深刻的辨析和思想;对于哲学家来说,这种焦虑会成为对因果的追问和上升为哲学的思考。
而对于作家而言,一般不会成为独到的思想和哲学,但会成为独有的情感和作品。不是说作家不需要思想和哲学,而是说作家所独有的是情感,是情绪。你的思想和哲学,是必须通过情感表达的。
萨特说到底是一位哲学家,他的小说《呕吐》,说到底表现的是他的哲学思想,而非他的焦虑情感。加缪说到底是一位作家,他的小说《局外人》,表现的是他的焦虑不安的情绪,其中的哲学思考,是通过他小说的情感表达的。就情感的焦虑表达来说,毫无疑问,《局外人》要比《呕吐》好。作为两部同为拿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前者显然要比后者更成功。
《局外人》之所以能成为一部名著,除了其诸多的文学因素外,还有一点,就是《局外人》中的思想和哲学是通过情感和情绪的过滤,用文学的方式表达的。但《呕吐》的思想和哲学思考,却不是这样表达的。《呕吐》不能说是一部失败之作,但就其文学成就而言,应该说和《局外人》相比,便稍逊一着了,其原因之一,就是萨特的哲学思想,在《呕吐》中没有经过文学情感的充分过滤,他不是用作家焦虑的情感去表达哲学思想,而仅仅是用文学的语言和细碎去表达哲学。
作为哲学家,萨特是伟大的。
作为文学家,加谬是伟大的。
由《局外人》和《呕吐》作比较,我们可以得出也许有些偏颇的一个结论:一切优秀乃至伟大的作品,都必然是情感焦虑的文学结晶。作品中的一切文学元素,都应该通过情感焦虑这个滤器渗落的墨汁来书写,舍此,一切小说的创作,都难有成功的可能。
阎连科在香港城市大学的演讲

来源:日课live

(0)

相关推荐

  • 奔流学习感言 张晓红

    奔流学习感言 学员 张晓红 人间四月芳菲尽,魏巍太行奔流来.这是一周激情燃烧的学习岁月. 由<奔流>杂志社组织的作家研修班在新乡唐庄拉开序幕.来自全国各地的文学爱好者,作家老师们七十多人汇 ...

  • 杨光祖:读阎连科小说,“仿佛头被人摁进水里”

    阎连科 阎连科是一位有争议的作家,也是有冲击力的作家.很早就读过他的小说,那种粗重.怪异,让我骇然.比如<受活>,有人认为想象力丰富,但我觉得不是想象力,是一种幻想.那种幻想让人很不舒服. ...

  • ​河南省文学有多牛?

    河南省籍上个世纪以来的,比较有成就的著名作家. 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姚雪垠.魏巍.李凖.柳建伟.宗璞.周大新.刘震云.李佩甫.李洱,9人. 鲁迅文学奖:阎连科.刘庆邦.周同宾.马新朝.蒋韵.邵丽.乔叶, ...

  • 如何让自己的人生不焦虑?

    一个读者和我说自己总是感觉特别的焦虑,问我该如何才能够缓解焦虑,并问我的人生当中有没有焦虑感存在. 很多时候我们焦虑的原因是自己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也不知道自己该做些什么,当我们看到别人拥有的时候 ...

  • 关于阎连科老师最新长篇《中原》的一些看法

    今天读完了阎连科老师的最新长篇小说<中原>,感慨万千.首先是阎连科老师一直保持着先锋姿态,不断在文学创作中寻找新的叙述方式和写作技巧,这部长篇小说带给我最直观的感受就是文体创新和叙述模式的 ...

  • 阎连科:我们一直在疏忽父母和长辈生命

    很少会有一个字眼,能像母亲那样,令人动容.在母亲节之际,本号祝天下母亲节日快乐. 我们一直在疏忽父母和长辈生命 文/阎连科 (1958年8月出生于河南洛阳嵩县田湖瑶沟,中国当代作家,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 ...

  • 写给母亲 | 莫言 · 贾平凹 · 阎连科

    母亲 莫言 我出生于山东省高密县一个偏僻落后的乡村.5岁的时候,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艰难的岁月.生活留给我最初的记忆是母亲坐在一棵白花盛开的梨树下,用一根洗衣用的紫红色的棒槌,在一块白色的石头上,捶打野 ...

  • 阎连科 :这世上大概就属中国作家最聪明了

    文|阎连科 现在,在生活中舒适和健康,成了全世界人们生活质量的标准,是中国人生活是否幸福的衡量指数.但作家不是这样.作家是那种无论你多么幸福,他都是内心充满焦虑和不安的人.作家是那种在世界上最爱自寻烦 ...

  • 阎连科发表纽曼华语文学奖感言:你认识了这个村庄,也就懂了中国

    阎连科于1958年出生于中国河南省嵩县.1978年入伍,1985年毕业于河南大学政教系.1991年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现为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香港科技大学中国文化客座教授.从1979年至今 ...

  • 阎连科:在生命中剩下的时间里,笑着等待死亡

    生命与时间是人生最为纠结的事情,一如藤和树的缠绕,总是让人难以分出主干和蔓叶的混淆.当然,秋天到来之后,树叶飘零,干枯与死亡相继报到,我们便可轻易认出树之枝干.藤之缠绕的遮掩. 我就到了这个午过秋黄的 ...

  • 阎连科——所谓“她们”,全是我们······

    阎连科——所谓“她们”,全是我们&#183;&#183;&#183;&#183;&#183;&#183;

  • 以《耙楼系列》为范本解析作家阎连科作品的画面感和语言艺术特征

    <耙楼系列>收录了当代作家阎连科最出色的中篇作品.对于这一系列作品的创作,阎连科曾说过:"我异常怀念'耙楼系列'创作的那个生命阶段,它让我感到现实.想象和生命敏感而澎湃的结合,让 ...

  • 名家赏析|生命的意义——读阎连科长篇小说《日光流年》

    作者:漠漠孤烟 每个人在某一个时期或许都有这样的追问:我们为什么活着?生命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答案多种多样. 我们暂且不说那些"为了享受生活"."拥有美好前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