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碎念 | 什么事情最可怕?就是你正在走下坡路却不自知!
全文共计3754字,预计阅读时长10分钟
实验室新来的一个访问学者,午休时和我聊天。
她手捧一杯热可可,上面加了一层自制的奶盖,双眼微眯,笑意款款:
“Claire,你知道吗,我本来以为来这里会很辛苦,已经做好了把牢底坐穿的打算了。可是没想到大家都对我很好,每天的任务也很轻松,我每天就是做做饭遛遛狗,周末去旅游。真是太好了。”
我听了,心里一颤。
因为她这个状态,完美地模拟了我念博后一段时间的样子。
每天无所事事,晚出早归,觉得整个世界温柔以待。
后来过去很久,我才反应过来,那段时间就是我学术生涯产出最少的时候。
现在也一直对那段散漫的日子感到无比的懊悔。
那个时候在屋子里闷着,会拍一些莫名其妙的照片,现在看了自己都会想,“我当时究竟在想什么?”
那段随心所欲浪浪浪的日子,也影响了我之后的学术状态以及表现。
每次和老板开会前我还会安慰自己一下,“不是我不努力,而是方向选的不好”。
就像爬山,每一个努力攀登的人都满头大汗;
而每一个下坡的人都言笑晏晏,感叹阳光温柔,微风正好。
有多少人正在走下坡路而不自知呢?
那么当你出现下面这些迹象,你就需要好好反思一下了。
做的少,想的多,你会焦虑,迷茫
01
《如何成为一个有趣的人》一书中,根据付出和回报两个维度建一个坐标系,把事情分为四类:
🔘 高付出高回报:称之为“正事”。
🔘 低付出低回报:称之为“消遣”。
🔘 高付出低回报:称之为“倒霉”。
🔘 低付出高回报:称之为“幸运”。
做正事无疑可以让我们更优秀、更成功,但是需要付出很大代价。
比如想得到梦校的offer,需要付出多年的埋头苦读,两耳不闻窗外事,十年寒窗磨一剑。
想要职场上出人头地,就需要付出多年的职场拼搏:下班后充电自学、勤勤恳恳加班、小心翼翼的人际关系管理、守得云开见月明的升职机会。
消遣的付出则不值一提
比如为了享受小视频里片刻愉悦,我们所需要付出的东西有:
第一步,打开手机。
第二步,手指滑动屏幕。
仅此而已。
消遣的回报基于感官刺激,来得更明确也更迅速。
快节奏的现代生活大大
提高了人们对刺激反应的阈值,
降低了人的耐心,
这让“低付出,低回报”成为人们热衷的“杀时间”方式。
你为什么会迷茫
一个人既不愿意为“正事”付出太多,又嫌弃“消遣”回报太少时,一种困惑、迷茫、犹疑、不悦的感觉就出来了,我们称之为——无聊。
奋斗的劲一旦松了,人一无聊下来,就会自寻烦恼。
所以总有人说:“我好迷茫,我怎么办。”
其实你不是迷茫,你只是不想付出。
你明明知道一个关乎学位的大论文下个礼拜就要due,明明知道一张CPA证书对职业发展的意义所在,可是今晚还是做了沙发土豆,追剧追番打游戏,外卖零食吃宵夜。
或者明明这一段感情已经伤痕累累,可是既懒得花时间去经营,又狠不下心来断舍离……
或者明明知道花呗白条已经负债累累,却还又多申请了一张信用卡,拆东墙补西墙。快到三十岁了,存款寥寥,财务自由遥不可及。
《破产姐妹》第一季第21集里的麦克斯报税闹剧,就是典型的拖延症晚期后果
A
B
丧失好奇心是逐渐衰老的标志
02
2007年,牛津大学的Abitz发文表示,他们比较了8个成人和8个新生儿的大脑,发现成人的神经元平均比婴儿少了40%。
青春期之前,大脑的神经元会迎来第二次也是最后一次成长高峰,这次发育集中在前额叶等比较高级的区域。此后,会继续突触剪切,神经元和连接不断减少。
简单点来说,我们在形成自己独一无二的大脑结构的同时,也丧失了对外探索的兴趣。
所以,小孩子喜欢新玩具,而大人们总是在新挑战和新环境面前畏手畏脚,生怕踏出自己熟悉的领域一步。
成年人的世界里,有太多可以杀死好奇心的东西了。
这些好奇心杀手,主要可以分为两大类:
♦ 第一类:认知门槛太高的东西,直接限制了我们的好奇心。
我朋友圈里很多人,都对芭蕾、钢琴一类的东西心生向往,跃跃欲试。
可是每当我问他们,为什么不去报个成人班呢?
他们一致回答:“那是需要童子功的,太难了,我不行的。”
出师未捷身先死,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 第二类,低门槛、容易被碎片化处理的东西,让人有一种“好简单”“我知道了”“我也可以”的错觉。
网络生活已经占据了大部分人生活的半壁江山,现在甚至打开健身软件,都会出现“学会这个动作,月瘦二十斤”的浮夸广告。
英国移动技术顾问托米·阿霍宁曾做过一项调查:人们平均每6.5分钟就会看一眼手机,如果按每天清醒时间为16小时计算,那么一天大约要看150次手机。
被平面化处理后,大脑就不费力气地摄取了这些新知识,沉浸在多巴胺带来的愉悦气氛中。
大多数人的好奇心,都只被消耗在他能理解的事物上了,而没有再向前一步,探索到真正能带来价值的领域。
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认为:“对于个人来说,海量资源能起到的作用却十分有限。消遣的知识太多了,真正有用的知识就被隐藏在海量信息之后,被埋藏起来不容易找到了。”
知道很多道理,却一事无成。
这就是这种碎片化处理信息的弊端所在。
重复的生活模式会钝化人的感知能力,沉重的精神压力会压缩人的生活空间。
学习工作相亲,结婚生子买房,孩子出生了更不能松懈,每分每秒,都是在为下一代的激烈竞争争先恐后。
人生被固定的无形轨道牵制住,没有空余的时间和精力留给自己的好奇心。
长此以往,好奇心消失殆尽。
之前网上炒得很热的一个概念,“油腻的中年人”。多指那些油腔滑调,世故圆滑,不修边幅,没有真正的才学和能力又喜欢吹嘘的人。其实保不齐,年轻的时候也是个有诗和远方的人呢?
《红楼梦》里贾宝玉的父亲,典型中年人贾政热衷名利,活得循规蹈矩,可是在七十八回中他自己评价:“自己从前也是个诗酒放诞之人。”
熟悉我的人都知道,我是个永远闲不下来的人。片刻的无聊,我都受不了。
我很喜欢尝试新鲜事物接手一个不那么熟悉的项目,插花烘焙,学习一门新技艺,挑战更高难度的瑜伽动作…
大厨曾经半开玩笑地说:“你要是不带孩子,我真怕你跑到亚马逊雨林当冒险家去了,都不回家了。”
每每有闺蜜来和我讨论一些事的时候,我回答频率最高的一句话就是:
“试试呗,真不行就算了,也不后悔。
可是你不试试的话,
怎么知道行不行呢?”
很多事,做过之后就觉得“不就那么一回事儿”,但你若不去尝试,就什么概念都没有。
被生活的琐碎磨平了好奇心和勇气,不再是“我在做事”而是“这件事情在推着我”。
不敢尝试,不敢经历,在重复的日子里怨气冲天,丧气满满。
这,无疑就是在走角度90°的下坡路。
拒绝异见,没有共情能力
03
在所有常见缺点里,“固执”可以坐上前三的交椅。
固执的人,无论别人再怎么劝说,所有的建议压根就不会起作用,因为他总会固执地寻找理由,固执地放弃努力。
你身边,可能总有这样一个闺蜜。
她完全被恋爱冲昏头脑,朋友圈几乎全是两个人的琐碎日常。
可是明眼人都看出来,那个男孩对她忽冷忽热。
“冷”的时候可以连续三四天不接电话玩失踪,“热”的时候,仅限于在她大姨妈痛得死去活来的时候,微信飘来四个字“多喝热水”。时不时还向女孩索取昂贵礼物,而女孩为讨男朋友片刻欢心,予取予求,从无怨言。
身边所有人都会说:“这样的男朋友不分还留着过年吗?”“为什么要在垃圾桶里找男友?”“分手,下一题。”
《他其实没那么喜欢你》
可是呢?
她沉浸在所谓恋爱的甜蜜中,用“他只是很忙罢了”来麻痹一切。
最后,不出意外,人财两空。
反过头来还要问:“为什么你们不早提醒我?”
这样固执己见的人,在职场上也往往缺乏基本的尊重和合作精神。
我以前一个同事,只要开会,必定怼天怼地怼宇宙,对别人的研究不经了解,便嗤之以鼻,干货全无,全是诡辩。
这样的人,不要说在职场平步青云,他在哪个地方任职都待不长久。
优秀的人可以坚持自己的观点,但并不断吸纳别人观点的精华部分,还要在不断动荡的世情时局里调整自己的观点,最终形成完备的三观。
而一个固执的人,则永远在自己的小圈子里打转,没有任何进步的空间。
一个人的精神世界越浅薄,其想法就越单一,越缺乏正向判断力,人就会表现得越固执。
《哈里·波特与密室》里,邓布利多说:“决定我们成为什么人的,不是我们的能力,而是我们的选择。(It is not our abilities that show what we truly are it is our choices.)”
是选择做一个把时间交给正事,还是做一个沉迷消遣的人?
是选择做一个充满好奇心和进取心,还是做一个在舒适圈里浑浑噩噩的人?
是选择做一个善于听取别人意见,不断完善自己的人,还是做一个固执己见、耳塞目比的人?
把一切选择的节点铺平摊开,连接成线,这就是我们每一个人的人生轨迹。
平庸还是成功,是许多次正确选择加上不懈努力的结果。
努力,从来不会辜负任何人。
不走下坡路,改变就从当下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