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勤于诵读,读书求精不求多

打开凤凰新闻,查看更多高清图片

郑板桥以诗书画三绝而闻名天下,这些领域的成就同他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分不开的。细绎其文,论及读书治学之道处不少,至今观之,犹觉可资借鉴处颇多。郑板桥自幼跟随其父学习,没有其他老师。幼时并无特殊之处,长大之后,面貌丑陋,常遭人轻视。好为大言,自负甚高,又好漫骂。遭人侧目,往来者很少。但在读书上,“能自刻苦,自愤激,自竖立,不苟同俗,深自屈曲委蛇,由浅入深,由卑及高,由迩达远,以赴古人之奥区,以自畅其性情才力之所不尽”。《板桥自叙》中的这段话,是郑板桥对自己读书治学历程和经验的总结概括,勤奋力学,有主见,不依附流俗之见,由浅入深,直探古人真意。

我们读书首先就是要把书中的内容记住,读完之后什么也没记住,犹如入宝山而空手归。人们都以为郑板桥读书善记,却不知并不是郑板桥记忆力好,而是勤于诵读。“板桥每读一书,必千百遍。舟中、马上、被底,或当食忘匕箸,或对客不听其语,并自忘其所语,皆记书默诵也。”儒家经典《礼记·中庸》说:“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郑板桥能够以“人一己百”的精神,千百遍地诵读,无论何时何地,废寝忘食,对一切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聚精会神于此,哪里还有记不住的书呢?

郑板桥读书如此刻苦用心,却说生平最不喜人过目不忘,这又是何缘故呢?“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眼中了了,心下匆匆,方寸无多,往来应接不暇,如看场中美色,一眼即过,与我何与也。”他认为过目成诵太草率了,眼睛不停地在看,心中却根本来不及吸收和消化,如此匆忙,无异走马观花,对自己丝毫没有影响和作用。像孔子这样生知安行的圣人,依旧不废困知勉行的功夫。读《易》韦编三绝,不知翻阅过几百上千遍,只有这样读书,才能将书中的微言精义探究明白,“愈研愈入,愈往而不知其所穷”。苏东坡读书不用两遍即可记住,但是他在翰林院时,读杜牧的《阿房宫赋》至夜晚四鼓,诵读不倦。岂能以过目不忘,就一读了事!还举虞世南、张睢阳、张方平为例,说他们“平生书不再读,迄无佳文”,以为警戒。

过目成诵还容易带来一个不好的影响,就是无所不记,见什么都读。郑板桥认为像《史记》130篇,以《项羽本纪》写的最好,而《项羽本纪》中又以巨鹿之战、鸿门宴、垓下之战写得最精彩。“反覆诵观,可欣可泣,在此数段耳。”如果一部《史记》,篇篇都读,字字都记,岂不是没有分晓的钝汉。特别是像各种小说家言,各种传奇恶曲,以及打油诗词,统统都过目不忘,简直就像破烂橱柜,什么臭油坏酱都放在里面,也是龌龊不堪。

“《五经》《廿一史》《藏》十二部,句句都读,便是呆子。汉、魏、六朝、三唐、两宋诗人,家家都学,便是蠢才。”并非是郑板桥反对博览群书,而是在强调精读的重要性。他认为只有精才可以用多,贪多只会泛滥无归:“板桥居士读书求精不求多,非不多也,唯精乃能运多,徒多徒烂耳。”所谓求精在于读通读透,使之为我所用,成为我的知识和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运用自如,左右逢源,无入而不自得。如何才算精读?郑板桥强调“学问”二字,需要拆开看,学是学,问是问。只学而不问,虽然读书万卷,只是一条钝汉,终不开窍。“一问不得,不妨再三问,问一人不得,不妨问数十人,要使疑窦释然,精理迸露。”要学会问自己,问他人,问的过程就是思考的过程,经过自己的思考,才是真理解,真明白。

郑板桥小像局部,清无名氏画像,方士庶补景

历代书籍,何止千万。如漫无目的读去,不得其门而入,可能劳而少功。郑板桥认为读书必须首选经典,他在家书中曾给他弟弟郑墨简要列举了一些书目:

吾弟读书,《四书》之上有《六经》,《六经》之下有《左》、《史》、《庄》、《骚》、贾、董策略,诸葛表章,韩文、杜诗而已,只此数书,终身读不尽,终身受用不尽。至如《二十一史》,书一代之事,必不可废。

所开书目都是经史子集中的经典著作。郑板桥说自己“平生不治经学,爱读史书以及诗文词集,传奇说簿之类,靡不览究”,不治经学不等于不读经书,曾手抄《四书》一部,自称“《四书》《五经》,自家又未尝时刻而稍忘”,郑板桥认为这是不当忘者,所以要时刻牢记在心。

后世总是把夏商周三代及其以前的历史描述成理想社会,郑板桥却不这样认为,他指出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认识,主要是没有像孔子作《春秋》,左丘明写《左传》一样,把当时的历史状况记录下来,所以后世不明真相。通过分析从大禹会诸侯于涂山到周武王封诸侯时,诸侯方国的数量由万国减少至一千八百国的变化,指出“其时强侵弱,众暴寡,刀痕箭疮,薰眼破胁,奔窜死亡无地者,何可胜道”。即使是《春秋》和《左传》,所记载的也可能只是当时历史的十分之一,就现存记载而言,学者们已认为春秋是乱世,何况还有许多背理坏道、乱亡破灭者无从考证呢!这就读出了“书中有书,书外有书”,不为古人所束缚,自出机杼。

为什么要读书?这是一个值得思考且应该思考的问题。读书学做圣贤是古时读书人的最高理想,一般人无此见识亦无此心思。郑板桥的回答很实在:

凡人读书,原拿不定发达。然即不发达,要不可以不读书,主意便拿定也。科名不来,学问在我,原不是折本的买卖。

科举功名并非全在自己努力,亦有时机等不可测的因素在内,所以读书不一定可以发达。但是不论发达与否,读书总是自己受益,学问还是自己的,读书总不吃亏。郑板桥认同读书救贫:“东投西窜,费时失业,徒丧其品,而卒归于无济,何如优游书史中,不求获而得力在眉睫间乎!”读书所救的是精神的贫乏,这比物质的脱贫更重要。郑板桥的这点卓识也是值得今人深思的。

(0)

相关推荐

  • 郑板桥的读书之道

    清代著名书画家.文学家."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一生酷爱读书,于读书上也颇有心得.他认为,学习的成就并不在于天资是否聪慧,而在于自身的刻苦努力以及是否掌握了正确的读书方法. 首先, ...

  • 习拳练拳求简求精不求多

    习拳练拳,求多不求精,不但浪费宝贵的时间和有限的精力,而且达不到应有的效果.求精不求多,是太极拳登堂入室的不二法门.大道至简,求精贵在求简.世界上最美的,就是简约美:世界上大凡成功的方法,就是&quo ...

  • 习拳练拳,求简求精不求多

    习拳练拳,求多不求精,不但浪费宝贵的时间和有限的精力,而且达不到应有的效果.求精不求多,是太极拳登堂入室的不二法门.大道至简,求精贵在求简.世界上最美的,就是简约美:世界上大凡成功的方法,就是&quo ...

  • 诵读古诗《谷雨》(清 )郑板桥 清明断雪,谷雨断霜

    诵读古诗《谷雨》(清 )郑板桥 清明断雪,谷雨断霜

  • 郑板桥的读书观

    作为兴化人,我曾多次参观过郑板桥纪念馆,每看一次均有收获. 昨天参观时,脑中突然冒出一副板桥的对联,"书从疑处翻成悟,文到穷时自有神."一直不知这联句的出处,回来翻了资料,才知道这 ...

  • 南怀瑾老师:读书做学问先求渊博还是先求专精

    一.南怀瑾老师:孔子的"通识"教育 "游于艺"的艺包括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孔子当年的教育以六艺为主. 其中的"礼",以现代而言,包 ...

  • ​陶渊明、苏轼、郑板桥……古代的大咖学者是怎样读书的?

    读书是需要方法的,找对方法便能事半功倍.当然,阅读方法也要因人而异,让我们来看看古代的大咖们是怎样读书的,顺便可学习借鉴一下. 诸葛亮:观其大略读书法 三国诸葛亮深通读书之道,不仅好学,而且善学,并因 ...

  • 郑板桥读书六解

    郑板桥一生酷爱读书,于读书上也颇有心得.与当时的许多士子埋头笃学,孜孜追求功名大不同,板桥读书很有自己的特色:既刻苦又率性.刻苦读书,既为功名利禄,也为增加才识:率性读书,则主要为满足一己的性情所好与 ...

  • 郑板桥为什么会来镇江的焦山读书、卖画?

    郑板桥是清朝乾隆年间"扬州八怪"中最有名气的一个书画家.他会做诗,会写字,又会画画,成就都很高,被人称为"三绝".特别是他画的竹子.兰花.菊花.山石,形容逼真, ...

  • 向郑板桥学读书

    向郑板桥学读书 杨阿敏< 博览群书 >( 2018年12月01日) 郑板桥以诗书画三绝而闻名天下,这些领域的成就同他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分不开的.细绎其文,论及读书治学之道处不少,至今观之,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