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一画·一画一品——《蒙克在“呐喊”什么?》

“艺术是生命的最高使命和生命本来的形而上活动!”

人类,凭借着自己的勤劳与智慧,在漫长的文明史中创作了数量庞大、种类繁多的美术作品。大浪淘沙,烈火真金,在浩如烟海的作品中,仅有一小部分被保存了下来,并因为其独特的价值被人所尊崇与传承,成为经典!

美并不只呈现为物质形态,本质上美就是那份敏感,就是那份对美的观察。通过美的享受,可以满足人最纯真的爱好,使人得到“至乐”。而“一周一画·一画一品”正是基于余姚美术团队《随堂欣赏》课题研究的经典品读。让我们一起走近经典名作,品味艺术人生。(张重欣)

蒙克在“呐喊”什么?

姚江小学 符今

沸腾的天空,如着了火一般。红、黄、橙三色的烈焰布满了天空。天空下面,站着一个人。只见那人身穿一件波浪纹的蓝色外套。那外套急剧变形,仿佛要汇成急流,流入他身后深蓝的河流一般。那人脑袋光秃,眼圈深凹,仿佛一个头骨,一双拉长了的手托在脑袋的两边……这就是蒙克的《呐喊》。

《呐喊》Skrik,The Scream 1893 纸本蛋彩 91*73.5cm 挪威国家画廊 爱德华·蒙克(Edvard Munch,1863 - 1944)

爱德华·蒙克,出生于挪威,童年时,父母双亡。

1879年,蒙克在一所工学院学习,但因患病而退学。

1881年,他考入奥斯陆皇家艺术与设计学院。

1885年,他前往巴黎。

1892年,他接受邀请,参加柏林艺术家联盟的画展。

蒙克肖像

蒙克的绘画作品是当时争论的对象。他是一个现代表现主义的画家,他的作品充满了绝望和压抑的气息,我们从《呐喊》中就可以深切地体会到……

其实《呐喊》不只有一件,1893年到1910年间,从蜡笔到粉彩再到蛋彩画,蒙克共创作了4个版本的《呐喊》,而我们通常看到是1893年的蛋彩画。

Mission to Oslo: In Pursuit of Edvard Munch’s 'The Scream'

1893年纸板蛋彩画版本

1893年,纸板蛋彩画版本的《呐喊》目前藏于奥斯陆国家美术馆中,也是最广为熟知的版本。专家从画布背面的手绘草稿中得出结论:该画应该是《呐喊》系列作品中,创作时间最早的。创作之初,蒙克饱受精神折磨,尽管史学家们并不同意这个观点。在手稿中,天空部分有一段微小的涂写:“只有疯子才能画出来。”

1895年纸板粉彩画版本

1895年,纸版粉彩画版本的《呐喊》由挪威商人彼得·奥尔森委托上拍苏富比拍卖行拍卖。在4个版本中,此画颜色最为亮丽。画框上还题有蒙克的亲笔诗,也是唯一一幅由私人收藏的《呐喊》。

1910年蛋彩画版本

一些艺术史学家认为,在卖掉1893年那个《呐喊》版本之后,蒙克创作了这个复制画。有“呐喊迷”认为,这幅画中的形象仿佛是恶魔一样,因为在巨大的头骨上有两只没有眼球的眼睛,看起来异常恐怖。2004年,这幅画被盗,不久被追回,现藏于奥斯陆的蒙克博物馆中。

1893年蜡笔画版本

该版本目前藏于蒙克博物馆。此画同样引起了巨大的争议:1893年,究竟哪一个才是《呐喊》的第一个版本。艺术史学家们认为,这个版本的完整度不如其他三个版本,并指出该画有更严重的褪色现象。

《呐喊》Skrik,The Scream 1893 纸本蛋彩 91*73.5cm 挪威国家画廊 爱德华·蒙克(Edvard Munch,1863 - 1944)(局部)

1982年1月22日,在蒙克的一篇日记中记录了他创作《呐喊》的灵感来源。在日记中,蒙克这样写道:“当时正当日落,我和两位朋友走在路上。突然我感到一阵悲伤——眼前的天空也突然变得血红。我停下脚步,身子靠在栏杆上,感觉疲劳得要死。红红的燃烧的天空如同血与刀剑一般,笼罩在黑色峡湾与城市之上。我的朋友们继续向前,而我却站在那里——我因焦虑而颤抖——然后我感到巨大无穷的呐喊划破自然。”

蒙克把极端的孤独和绝望之情,艺术地呈现于人们面前,有声有色,天人合一。通过创作,他才打开了自己幽闭而冰封般的情感通道,在不知不觉中泄露了最纯真的情感,使其内心沉积的巨大精神能量得以宣泄。《呐喊》是一件作品,是艺术,更是蒙克内在的情感,是心灵的呼唤,是对灵魂的印象,是对生命的呐喊,更是对生命的讴歌,对现实的顽强抗争!

(0)

相关推荐

  • 鬼斧神工!英国男子砍柴劈树,横截面竟酷似世界名画《呐喊》

    挪威画家爱德华·蒙克1893年创作的木板画作品<呐喊>一直是广受人们喜爱的作品.根据<星报>报道,近日,英国英格兰东南部肯特郡两个志愿者在砍柴的时候,竟砍出一张酷似世界名画&l ...

  • 艺术欣赏《窗边的吻》没有欲望没有暗示

    2021年第658期总第2548期 公众号主编:笔尖芭蕾 公众号政委:之      洲 春天(Edvard Munch画) 画家生活的年代, 也许正是肺结核肆虐的年代. 画中所表现的, 一定是一个母亲 ...

  • 世界艺术|蒙克:一直在呐喊

    Edvard Munch 爱德华·蒙克 病魔.疯狂和死亡是围绕我摇篮的天使,且持续的伴随我一生.我们想要创作的不是那种给人们挂在客厅墙上的漂亮图画,而是捕捉人性的作品,可以扣动心弦最深处的艺术. ©爱 ...

  • 挪威蒙克美术馆藏:艺术大师蒙克Munch作品专辑(一)

    <自画像和一瓶酒>Self-Portrait with a Bottle of Wine,1906,110 × 120 cm 蒙克美术馆(Munch-museet)位于挪威首都奥斯陆,成立 ...

  • 美文选刊|这些细节,你注意到了吗?

    Six Odd Details Hidden in Masterpieces  艺术杰作中的六个怪诞细节 By Kelly Grovier 文/凯莉·格罗维尔 译/陆璐 Great works of ...

  • 收藏多达26000件原作的蒙克博物馆开了

    蒙克的<呐喊>是现代艺术的标志,是我们这个时代的蒙娜丽莎.正如达·芬奇唤起了文艺复兴,蒙克定义了我们如何看待自己被焦虑和不确定所折磨的人生.虽然这位挪威艺术家以一幅画而闻名,但事实上他是现 ...

  • 挪威画家爱德华·蒙克 (Edvard Munch,1863-1944年)

    挪威画家爱德华·蒙克 (Edvard Munch,1863-1944年) 挪威画家爱德华·蒙克 (Edvard Munch,1863-1944年) 图片来源于:互联网

  • 在珍贵黑白影像中,回顾伟大蒙克的一生

    微信视频号:森雅艺术馆 微店:森雅艺术馆 小红书:森雅艺术 爱德华·蒙克(Edvard Munch,1863年12月12日-1944年1月23日),挪威表现主义画家.版画家.他对心理苦闷的强烈的.呼唤 ...

  • 绘画大师蒙克的《麦当娜》作品赏读

    麦当娜 奥斯陆蒙克博物馆 这幅表现主义风格的作品<麦当娜>(Madonna)是挪威绘画大师爱德华·蒙克( Edvard Munch)在1894年所绘,现藏挪威奥斯陆蒙克博物馆. 局部 挪威 ...

  • 一周一画·一画一品

    "艺术是生命的最高使命和生命本来的形而上活动!" 人类,凭借着自己的勤劳与智慧,在漫长的文明史中创作了数量庞大.种类繁多的美术作品.大浪淘沙,烈火真金,在浩如烟海的作品中,仅有一小 ...

  • 一周一画·一画一品——《写生珍禽图》

    "艺术是生命的最高使命和生命本来的形而上活动!" 人类,凭借着自己的勤劳与智慧,在漫长的文明史中创作了数量庞大.种类繁多的美术作品.大浪淘沙,烈火真金,在浩如烟海的作品中,仅有一小 ...

  • 一周一画·一画一品——《​代尔夫特的风景》

    "艺术是生命的最高使命和生命本来的形而上活动!" 人类,凭借着自己的勤劳与智慧,在漫长的文明史中创作了数量庞大.种类繁多的美术作品.大浪淘沙,烈火真金,在浩如烟海的作品中,仅有一小 ...

  • 一周一画·一画一品——《和谐的旋律》

    "艺术是生命的最高使命和生命本来的形而上活动!"     人类,凭借着自己的勤劳与智慧,在漫长的文明史中创作了数量庞大.种类繁多的美术作品.大浪淘沙,烈火真金,在浩如烟海的作品中, ...

  • 一周一画·一画一品——少年的你

       "艺术是生命的最高使命和生命本来的形而上活动!" 人类,凭借着自己的勤劳与智慧,在漫长的文明史中创作了数量庞大.种类繁多的美术作品.大浪淘沙,烈火真金,在浩如烟海的作品中,仅 ...

  • 一品一画 | 国之瑰宝——徐悲鸿《奴隶与狮》

    近期,香港佳士得宣布将在5月举行的2021年春拍推出中国现代艺术巨匠徐悲鸿的国之瑰宝油画--<奴隶与狮>,这是香港佳士得继苏轼<木石图>.常玉<五裸女>等世界纪录后 ...

  • 一品一画|高洁傲岸——清华美院教授甘庆琼荷花作品

    甘庆琼先生致力于大写意花鸟画,构图.笔墨.图式.造型等皆取向狂放洒脱.泼辣豪放的审美情趣,在渍墨.破墨.泼墨上突破古人窠臼,特显成效:运笔格局方面得缶翁浑然雄强之气,融大颐奇倔峻拔之骨力,参青藤恣肆挥 ...

  • 一周一画☆一周一星☆第三十六期:反光

    前言 他像是被上天赐予力量的绘画宠儿,在专业学时不多的日子里努力实现着自己,不断超越着自我. 初识作者,很难想象他是一名刚刚脱离艺考之路的大一学生,因为他的作品中没有任何被束缚的痕迹,他的画面情感丰富 ...

  • 一周一画☆一周一星☆第三十一期 慕梦缘

     慕梦缘,很梦幻迷人的名字.因为一周一画的优秀作品中频繁的出现了她的名字.很好奇,就慢慢去了解,然后发现原来她是这样一个人呢(--自己去了解吧).呵呵,梦缘的工作很忙,好多次去采访总是"恰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