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一画·一画一品——《蒙克在“呐喊”什么?》
“艺术是生命的最高使命和生命本来的形而上活动!”
人类,凭借着自己的勤劳与智慧,在漫长的文明史中创作了数量庞大、种类繁多的美术作品。大浪淘沙,烈火真金,在浩如烟海的作品中,仅有一小部分被保存了下来,并因为其独特的价值被人所尊崇与传承,成为经典!
美并不只呈现为物质形态,本质上美就是那份敏感,就是那份对美的观察。通过美的享受,可以满足人最纯真的爱好,使人得到“至乐”。而“一周一画·一画一品”正是基于余姚美术团队《随堂欣赏》课题研究的经典品读。让我们一起走近经典名作,品味艺术人生。(张重欣)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蒙克在“呐喊”什么?
姚江小学 符今
沸腾的天空,如着了火一般。红、黄、橙三色的烈焰布满了天空。天空下面,站着一个人。只见那人身穿一件波浪纹的蓝色外套。那外套急剧变形,仿佛要汇成急流,流入他身后深蓝的河流一般。那人脑袋光秃,眼圈深凹,仿佛一个头骨,一双拉长了的手托在脑袋的两边……这就是蒙克的《呐喊》。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呐喊》Skrik,The Scream 1893 纸本蛋彩 91*73.5cm 挪威国家画廊 爱德华·蒙克(Edvard Munch,1863 - 1944)
爱德华·蒙克,出生于挪威,童年时,父母双亡。
1879年,蒙克在一所工学院学习,但因患病而退学。
1881年,他考入奥斯陆皇家艺术与设计学院。
1885年,他前往巴黎。
1892年,他接受邀请,参加柏林艺术家联盟的画展。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蒙克肖像
蒙克的绘画作品是当时争论的对象。他是一个现代表现主义的画家,他的作品充满了绝望和压抑的气息,我们从《呐喊》中就可以深切地体会到……
其实《呐喊》不只有一件,1893年到1910年间,从蜡笔到粉彩再到蛋彩画,蒙克共创作了4个版本的《呐喊》,而我们通常看到是1893年的蛋彩画。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Mission to Oslo: In Pursuit of Edvard Munch’s 'The Scream'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1893年纸板蛋彩画版本
1893年,纸板蛋彩画版本的《呐喊》目前藏于奥斯陆国家美术馆中,也是最广为熟知的版本。专家从画布背面的手绘草稿中得出结论:该画应该是《呐喊》系列作品中,创作时间最早的。创作之初,蒙克饱受精神折磨,尽管史学家们并不同意这个观点。在手稿中,天空部分有一段微小的涂写:“只有疯子才能画出来。”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1895年纸板粉彩画版本
1895年,纸版粉彩画版本的《呐喊》由挪威商人彼得·奥尔森委托上拍苏富比拍卖行拍卖。在4个版本中,此画颜色最为亮丽。画框上还题有蒙克的亲笔诗,也是唯一一幅由私人收藏的《呐喊》。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1910年蛋彩画版本
一些艺术史学家认为,在卖掉1893年那个《呐喊》版本之后,蒙克创作了这个复制画。有“呐喊迷”认为,这幅画中的形象仿佛是恶魔一样,因为在巨大的头骨上有两只没有眼球的眼睛,看起来异常恐怖。2004年,这幅画被盗,不久被追回,现藏于奥斯陆的蒙克博物馆中。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1893年蜡笔画版本
该版本目前藏于蒙克博物馆。此画同样引起了巨大的争议:1893年,究竟哪一个才是《呐喊》的第一个版本。艺术史学家们认为,这个版本的完整度不如其他三个版本,并指出该画有更严重的褪色现象。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呐喊》Skrik,The Scream 1893 纸本蛋彩 91*73.5cm 挪威国家画廊 爱德华·蒙克(Edvard Munch,1863 - 1944)(局部)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1982年1月22日,在蒙克的一篇日记中记录了他创作《呐喊》的灵感来源。在日记中,蒙克这样写道:“当时正当日落,我和两位朋友走在路上。突然我感到一阵悲伤——眼前的天空也突然变得血红。我停下脚步,身子靠在栏杆上,感觉疲劳得要死。红红的燃烧的天空如同血与刀剑一般,笼罩在黑色峡湾与城市之上。我的朋友们继续向前,而我却站在那里——我因焦虑而颤抖——然后我感到巨大无穷的呐喊划破自然。”
蒙克把极端的孤独和绝望之情,艺术地呈现于人们面前,有声有色,天人合一。通过创作,他才打开了自己幽闭而冰封般的情感通道,在不知不觉中泄露了最纯真的情感,使其内心沉积的巨大精神能量得以宣泄。《呐喊》是一件作品,是艺术,更是蒙克内在的情感,是心灵的呼唤,是对灵魂的印象,是对生命的呐喊,更是对生命的讴歌,对现实的顽强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