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根:在“失去真实”的年代里

文/陈根

无论承认与否,我们都已经生活在一个本真性(或真诚性,即authenticity)失落的年代里。
标签遍地的社交媒体,依据算法勾勒出了光怪陆离的世界;资本逐利的视频流,运用技术打造了消解真实的仿象;一切资讯、知识和观点都触手可及,但海量的信息却像随机编码的符号,堆砌出一堆堆数据废墟。
线上线下的世界在不知不觉中黏合,真实与虚假的边界逐渐模糊、甚至日益颠覆,进一步在大众视野中呈现出更多极端的情绪和行为。人们过分追求着生活感受的丰富时,却丢失了对生活真实的体验。于是,人们喜欢他人的生活,多于自己的生活。
我们必须对此保持警惕。
真实生活是如何失去的?
从来没有一个时代,能够像互联网时代一样,接触到这么多的人——准确来说,这么多不一样的人。
在互联网之前的时代,每个人能够接触到的人都非常有限。除了上学时候的同学,上班时候的同事,还有家人朋友。大多数情况下,人们接触到的人和每个人的社会地位、阶级、爱好,都不会差得太多。
互联网改变了这种既有的认识世界的方式。开放式的社交媒体,包括微博、推特以及Bilibili和Youtube这种以内容主导的“社区”,让人们轻易就能接触到和自己社会属性完全不一样的人。差异冲击了人们过去对“真实”的认知,模糊了线上与线下的世界。
传统的距离概念被颠覆,屏幕以内的生活替代了过去人们能体验到的“真实”生活。但很显然,网络媒介作为一个大前提本身就框定了信息传播的形式和途径。碎片化的信息满足现代人想要快速攫取信息的欲望,但同时也因其碎片化导致了信息的极度失真
事实上,人们对真实生活的感知,从不依赖于单一的事件,而是大量的感受、体验的集合。这种对立体生活的经历自然沉淀被混合又打散在了人们日常里,以至于从中单独拎出任何一帧都会显得单薄而又不完整。生活本身,就是环环相扣、陆续展开的影像图景。
然而,互联网技术下的社交媒体以碎片化信息流的方式暴露了这份隐藏的荒诞:为迎合各大平台本身对形式、篇幅的限定,迎合大众以娱乐为目的口味偏好,文字、图片、视频的生成则顺其自然地将对生活的原片进行大量的删减、压缩和夸张化。
于是,任何一帧生活片段被剔除前后语境后,再在互联网上进行传播和放大,人们也更容易对此断章取义,对众多事物产生过于简单甚至错误的认知。
要知道,互联网技术下的任何一种社交媒介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信息过滤网和加工器。网络传媒所拥有的社交性,本质上决定了其所呈现的内容是经过挑选、修饰与编排的信息。它是对现实的一种“再构成”,而无法被等同于真实。
而其最大的危险在于,它将一个在现实世界中不管是地域、阶级、财富层面都高度分化的社会粗暴地拍扁,压缩成一个平面的万花筒供人观赏和娱乐
当人们每天花费大量的时间去看他人的“真实”生活时,看他人在社交平台上分享的一切,人们就越少有机会在真实世界和人进行真实的接触,以至于越加活在一种孤立的原子化的状态里。最后,人们终于失去了对自己“真实”生活的感知。
找寻失落的“真实”
依托互联网,人们的生活得以从线下走到线上。然而,当人们过分追求着生活感受的丰富时,却往往丢失了对生活真实的体验。我们必须对此保持警惕。
事实上,人们过分沉迷和追逐社交媒体的生活,除了因为社交媒体对人们观览嗜好、浮夸猎奇的满足,更重要的原因在于,人们无法在自己的生活里找寻到真实的意义。
哲学家罗素认为,人们原本在各自的生活里富足而安逸,而当这种平衡被各部落、不同人之间更频繁地交互和交流所破坏时,相互之间的比较感相继引发了竞争,财富累积,以及对“权利”概念的认知,这同时也是人类进入现代社会的标志。
而在现代社会里,人们持续着日复一日的生活,成为数据的组成,以一种在一个社会的、世界的浪潮之下,无力地被后面的人推着往前走的生活状态生活着。
在单调且乏味的日常里,人们很容易认为,个人与本质脱离了关系,以至于再没有一种真实的、踏实的、充满意义的个体感受。与此同时,这些“乏味”则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被不断加深、验证、加冕为一种“事实”
另一方面,现代科技的日新月异让我们走进一个剧变的时代,在诸多社会学著作中已经反复说明的,在剧变的时代,人们会倾向于依赖权威和既定的制度。
在《米德尔敦》里,林德通过大规模的社区研究,指出“大多数人都无法同时忍受生活中各个方面所出现的变化和不确定性”。他们记录了米德尔敦的市民是如何在不安定的心理失衡中,转向更保守的权威主义、更刻板的道德态度。人们开始加入原教旨主义的教会,而非自由的教会。
正如当前互联网中所经历的一切。越来越保守是一个结果,而并非原因。根源是社会和经济层面的焦虑,或者失衡
当遵从美德和认真工作无法给人们带来向往的成功时,人们生活的整体性和支点开始消失。于是,在网上谩骂是合理的,因为每次都是别人犯错在先;投资理财是合理的,这看上去对别人也并无伤害;各种美味、便利性和快感是合理的,但是,人还是没法得到满足。
人们开始发现,自己厌恶的东西越来越多,信任的人越来越少;需要的休闲与放松越来越多,专注却越来越少;快感越来越多,但充实感却不成比例地越来越少。
终于,人们用猎奇的心态打开社交媒体,享受着在大量纷繁多样的信息中快速游走的满足感,同时也用新奇面对未曾见识过的社会百态,因为发达的现代科技使信息的分享和传递仅靠屏幕就可以实现。长时间在这样的景观中生活人们对社交媒体本身的依赖性逐渐加深,日常的行为模式逐渐固化。这一切最初感到新奇的阈值一再提高
于是,人们不自觉地将掌舵生活的权利让渡给了外界,变成了信息的奴隶。这也就是马克思所谓的“异化”
无论承认与否,我们都已经生活在一个本真性失落的年代里。我们并不反对信息技术给我们带来更多真实的看见。但当我们在追求着生活感受的丰富时,不能忘了,我们依然要对对信息和内容有所选择。重要的是尺度,是认识真实和区分真实。或许,我们以为的真实,但其实它完全在另外一个轨道上运行着。
(0)

相关推荐

  • 生活感受

    生活是一杯美酒,令人沉醉:生活是一段憧憬,令人向往.花香是浓烈的,要用鼻子来感受:生活是美好的,要用心灵来感悟. 时间改变着一切,一切改变着我们.原先看不惯的,如今习惯了:曾经很想要的,现在不需要了: ...

  • 答好“移动传播”这道大题

    显然,移动传播的话题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各个层次的播音主持考试或赛场上.这是因为移动通信给人类社会带来了颠覆式的改变.我们应当如何看待这场继互联网普及之后的新一次的信息革命,又该怎样以应试者的身份来找寻自 ...

  • 去中心化社交媒体的未来

    互联网如何从大型企业寡头手中夺回论坛?答案从去中心化的社交媒体开始. 本文是基于 7 月在 HackFS 上Juan Benet.Vitalik Buterin 和 Balaji Srinivasan ...

  • 互联网恋爱简史:从写信到自拍,我们如何谈了 30 年的恋爱

    我特别相信你.世界上好人不少,不过你是最重要的一个.你要是愿意,我就永远爱你,你要不愿意,我就永远相思. 明天就是七夕节了,突然想起王小波这本书信集<爱你就像爱生命>这句话.在那个只能靠写 ...

  • 90后的社交降级:最高效的社交方式,保持“安全距离”

    据说90后的社交是这样的:同居不说话,点赞不聊天,记不住同事的脸. 有比这个更爽更高效的社交模式吗? 随着互联网的发达,人和人之间的社交模式逐渐发生了改变.以前必须凑一块碰面才能说清楚交代清楚的事情, ...

  • 短视频代码,短视频社交的成功之道

    从社交方面来看,短视频代码达到的社交程度要高于直播平台,短视频代码是用户们交流的集中地,不论是评论区还是传递出的热梗,短视频都成为发源地.从现在用户的社交需求来看,短视频代码能满足的不仅仅有社交那么简 ...

  • 陈根:碎片化甚嚣尘上里,深度阅读危机显现

    文/陈根 阅读是人们最基本.最持久的文化需求,大众阅读能力以及全民阅读率的提升,关系到一个国家悠久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美国认知神经学家玛丽安娜·沃尔夫在<普鲁斯特与乌贼>一书里把阅读分为 ...

  • 陈根:外卖骑手,不止困在系统里

    文/陈根 自2020年起,关于外卖骑手群体生存现状的讨论度和关注度上升. 2020年3月,"人物"一篇题为<外卖骑手,困在系统里>的深度报道展现了外卖行业中险象环生的现 ...

  • 陈根:深度伪造与鉴别伪造,一场有关真实的技术博弈

    陈根 知名科技作家为你解读科技与生活的方方面面.13小时前 文/陈根 前一段时间,人工智能生成动图的风潮席卷了大半个互联网.从抖音到微博,人们齐唱"蚂蚁呀嘿"的画面不断刷屏,其玩法 ...

  • 陈根:微软——将真实和虚拟再次混合

    文/陈根 过去的一年里,人们实践了史上最大规模的远程办公,以至于一众办公软件,比如Zoom.钉钉等电话和视频会议激增,但显然,平板屏幕依然不是最优的传达人们的存在的方式. 为了让远程会议更个性化,微软 ...

  • 陈根:从常见病到慢性病,在“与癌共存”的时代里

    文/陈根 癌症,正在成为一种可以控制的常见病和慢性病.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下属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的有关数据,2020年新增癌症病例约1929万人,其中男性1006万例,女性923万例.这意味着 ...

  • 陈根:在手机多于马桶的时代里

    文/陈根 目前,智能手机的渗透率已经空前饱和,以中国为例,根据中国工信部的数据,中国每百人拥有移动电话的数量达到了112.2部,已经超过了人手一部手机的范畴.随着5G时代到来,手机作为用户端的核心产品 ...

  • 陈根:盗梦空间,科学实现与梦里的人互动

    文/陈根 梦把人们带到一个感觉不一样的现实. 当然,梦的的发生也通常出现在人们熟睡的时候.睡眠分为眼球快速运动(REM)睡眠,也叫做快速眼动睡眠或快动眼睡眠,以及持续较长时间的非眼球快速运动(NREM ...

  • 陈根:冰川里的古老病毒,是警示也是启示

    文/陈根 疫情流行至今,自然病毒对人类社会整体的威胁和危害都让人类铭心.疫情期间,联合国环境署(UNEP)曾发布了一个被命名为"新冠病毒:自然敲响的警钟"的视频,在视频中,联合国环 ...

  • 陈根:生殖行为,写在了基因里?

    陈根 知名科技作家为你解读科技与生活的方方面面.08-11 11:09 文|陈根 生殖行为受基因和环境的双重影响,首次性行为年龄(AFS)和首次生育年龄(AFB)代表着生殖行为的开始时间.二者对于生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