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盲试”肺癌靶向药,为什么有的人能成功?

我们都知道,在使用靶向药物治疗前,需要做相应的基因检测,针对基因检测的结果选择适合的靶向药物。但是数据显示,在中国的肺癌患者中大约有50%的患者会产生EGFR敏感突变【1】,这就意味着有一半的患者没有靶向药可吃。这部分面临患者“无药可用”的患者,经常问的问题通常是:“我能盲试靶向药吗?”

“盲试”在肺癌患者的群体中一直备受热议,在觅健平台上有不少觅友相互讨论着关于盲试药物的经验。@觅友老爸加油!2记录陪父亲抗癌的过程中,我们就看到盲试成功的经验,医生预判只剩3个月的生存期,在家属的努力“盲试”下,目前已经两年半了。

点击查看:两年半了,我再一次把父亲从死神边缘拉回来!

盲试是指肿瘤患者,在不进行基因检测,或检测后没有合适靶点时(即野生型,没有敏感突变),服用靶向药的情况。

因此对于盲吃靶向药的人群主要分为两类:

一类是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做基因检测,而选择直接服用靶向药物的人群;

另一类是做过基因检测,但检测结果为阴性(野生型,无敏感突变),依然选择靶向药治疗的人群。

但“盲试”药物真的可取吗

1、为什么在选择靶向药物前要做基因检测?

肺癌靶向药物只对产生对应突变的患者有效,而对于非小细胞肺癌而言,大约50%左右的患者易发生EGFR基因突变,大约5%左右会发生ALK融合/重排,大约3%发生ROS1融合突变。

一把钥匙只能开一把锁,只有携带了特定基因突变的患者在靶向药物的作用下才能获得更好的效果。因此,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需要在确诊后尽快进行基因检测,“对症下药”,才能收获理想的疗效。

在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委员会(FDA)规定,医生开具靶向药物处方前必须为患者做基因检测;在中国虽没有强制的要求,但在药物说明书上有明确指出药物的作用靶点。

例如:泰瑞沙的说明书中明确标明:“在选择使用本药物治疗的患者,必须经检测存在EGFRT790M突变类型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

2、为什么有的人盲试靶向药会有效呢?

盲试有效的情况,存在以下几种可能:

1、没有做过基因检测的患者,不知道自己是否存在突变,部分的患者其实本就是敏感基因突变人群,选择的靶向药刚好是针对他突变基因的药物,因此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这种情况,就相当于拿自己的生命在“赌一把”。

2、另一方面现在的基因检测技术存在很大的差异,有些检测手段无法保证100%的准确性,可能会出现基因检测假阴性。在临床上,基因检测通常有以下三种方式:术中肿瘤样品、穿刺活检样品、“液体活检”(血液、胸水等),但无论哪一种检测方法,尤其是液体活检,都有可能出现假阴性,这部分患者“盲吃”有效,但其实他们也存在基因突变。

3、还未被发现的抗癌机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肿瘤的认识越来越深入,各种新的诊疗技术,药物层出不穷,但肿瘤对人类来说还是一个浩瀚的宇宙。同一种疾病在不同的患者身上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机理状态。对于部分盲试药物有效的患者,他们的身上是不是有特殊的抗癌机制,我们目前还无法确定,但随着技术的发展,这些疑惑会一个个被揭开。

3、盲试靶向药的存在的危害和风险,你一定要了解!

如果不进行基因检测,盲目地使用靶向药物,不仅会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更有可能错过最佳治疗的时间。错用靶向药物,可能导致延误治疗、最终加速病程恶化。

一般情况,基因检测周期约为7-10个工作日,患者手术后,也需要两周左右时间等待身体恢复,再进行下一步治疗,因此,可充分利用这段时间等待检测结果。尽早进行基因检测,便可尽早制定治疗方案,及时应用于临床治疗。

4、找出每个患者身上的肿瘤“漏洞”,有助于减少“盲试”现象

为了更好地解决患者因“无药可用”而去盲试靶向药药物的现状,科学家们正在做出努力,他们发现如果能够更加全面、精细地检测出基因突变的靶点,就会机会让更多的患者使用上新研发的靶向药物。

这项国际多中心的大型“篮子试验”(I-PREDICT, NCT02534675)研究在《自然-医学》上发表,证明了综合多靶点治疗可以让“狡兔三窟”的肿瘤无处可逃。

从化疗到针对某种特定基因的靶向药物,肿瘤治疗的方式从大范围杀死细胞到精准杀死癌细胞的变革,这使一大部分患者获得疾病缓解,有效延长了生存期。

然而到目前为止,常规的靶向治疗是基于单一的分子匹配来进行干预的,这就相当于只堵住了肿瘤的一个“漏洞”,且逃不过耐药风险,这样的治疗对于患者而言还没做到真正的“个体化”。

因此,肿瘤的精准治疗可能正需要测定多个药物靶点,为每个患者定制组合式的多靶点药物。目的就是让更多人有机会从新研发的低副作用药物群中获益!

而“篮子试验”的基本方法是使用多种分子检测,包括二代基因测序(NGS)、转录组分析、蛋白表达分析等。利用这些方法,就可以寻找到具有多态性的肿瘤基因,就是肿瘤的“漏洞”。这些肿瘤特异性基因成为潜在的多个治疗靶点,也就是说“篮子试验”找出了每个患者身上的肿瘤“漏洞”,且对症组合用药。

5、靶点越多有效率越高,联合治疗后患者生存期越长!

在大规模筛选过程中,一般每个患者都能发现十几个备选靶点,每个人的用药方案都不一样。对每个人的治疗靶点进行综合分析,就能得到针对个体的用药组合方案。

↑ 83位患者中73位检测到至少一种基因靶点,其中免疫检查点(IC)和MAPK途径最为常见,对于有多种肿瘤基因表达的患者就可以将多种靶点药物组合起来使用

来看具体数据:

在随访10.8个月后,人们发现:73位存在药物基因靶点的患者里,30%可从组合用药方案中获益,其中1名患者肿瘤完全消失(CR)、16名患者肿瘤明显缩小(PR),其他患者疾病稳定超过半年。

更重要的是,研究人员发现:

1、患者的药物靶点越多,有效率就会越高。譬如,多靶点表达组联合治疗的临床获益率可达50%;低靶点表达组临床获益率为22.4%;

2、多表达组的中位无疾病进展时间(PFS)是低表达组的2倍以上!基本上都能达到半年以上;

3、低靶点表达组的无进展生存期(PFS)为3.1个月,多靶点表达组由于使用了多种分子靶向药使PFS提高到6.5个月。

↑ 无进展生存期分析曲线,低靶点表达组的无进展生存期(PFS)为3.1个月,多靶点表达组由于使用了多种分子靶向药使PFS提高到6.5个月

这项试验表明,随着科研技术的进步,基因靶向药物的精准治疗将越来越完善,针对不同患者出现的多突变基因,可以定制多靶点治疗方式,用肿瘤药物堵住基因的多个“漏洞”,让患者受益。

回到前文提到的这个问题,在目前基因检测技术还未完全成熟的情况下,患者选择盲试药物真的可取吗?

科普君提醒觅友们:

1、在未做基因检测的情况下,不推荐盲试,一定要做基因检测。

2、基因检测无靶点的情况下,由于盲试效果未知,仅作为其他治疗方法均失败后的尝试疗法。

3、觅友们如果没有没有任何选择,想要盲试靶向药物,建议咨询医生进行专业的评估,并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药物,避免多走弯路。

希望每位觅友都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案。

责任编辑:觅健科普君

觅健寄语:

三思而后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