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土时一分为二的文物,专家还以为弄坏了,在古代可调动千军万马

在中学语文课本中,我们就学到过“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故事。它节选自《史记·魏公子列传》,讲述了信陵君为了解救邯郸之围,不惜冒险犯难,偷取魏王的虎符,救下了赵国,同时也保存了六国共同抗秦的希望。不知道你们当时作何感想,小珏反正是很艳羡那枚虎符,认为可以调动千军万马,何等威风。

虎符是古代君王调兵遣将用的兵符,一般是用青铜或者黄金做成类似伏虎的令牌,并且一分为二。一半由君王保管,一半交给带兵的将军,只有两个虎符合二为一时,持符者才有可能获得调兵遣将的权力。虎符最早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盛行于秦、汉,直到隋朝还有使用。

因为古代战争频繁,调兵必须专符专用,一地一符,绝不可能用一个兵符同时调动两个地方的军队,所以现存的虎符并不算少,各地屡有发现。然而,大部分的出土虎符,都只有一半。这也很好理解,它们在当时就是异地存放的,漫长的历史,让原本分开的文物重合的机会实在太小了。

然而,就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陕西省咸阳市秦都区沣西乡李家庄村出土了一件完整的虎符,极其稀少。

当时,陕西省考古队正在进行考古发掘工作,现场突然找到了一个貌不惊人的土疙瘩,全身都已经沾满了泥巴,根本看不出本来的面目。考古工作人员准备进行简单地清理,没想到却突然一分为二。现场专家吓了一跳,还以为不慎弄坏了。再经过冲洗后,才发现这是一对虎符。

这对虎符长5.8厘米、高2.3厘米、厚2.1厘米,小巧玲珑,但它的造型却是百兽之王——老虎。这是一只卧虎,怒目圆睁,鼻梁宽阔,耳朵短小,还微微张着嘴巴。尽管文物本身的尺寸不大,但比例上来看,卧虎膘肥体壮,彰显着威仪。

因为年代太过久远,又是深埋地下的,即便是清理之后,还是看得出岁月的痕迹。它有一些磨损,而且布满了红斑绿绣,尽显沧桑和古朴。不过,这也从不怒自威的表情和文物本身的内涵中,也给人以厚重的历史感。

更为重要的是,在虎符之上分别错银工艺刻有三处阳文篆书。一处是在虎符脊背上书写:齐郡太守为虎符;一处是在左半边肋部写着:齐郡左二;还有一处是在右半边肋部写着:左二。

铭文内容并不复杂,很容易理解,明显就是为了调动齐郡的兵力所用。齐郡是西汉时设立的,所以这对虎符被命名为“西汉齐郡太守虎符”。两处都出现了“左二”,应该是发兵的编号。唐朝的历史学家顏师古曾引用东汉应劭的原文:

铜虎符第一至第五,国家当发兵,遣使者至郡合符,符合乃听受之。

但是,史学界、文物界对这对虎符还是很有疑问。小珏此前说过,大部分的虎符都是单只被发现的,成对出现的还是第一次,这是由虎符的特点说决定的,那么西汉齐郡太守虎符为什么又这么特殊呢?

要知道,西汉都城是在长安,发现地咸阳属于都城上林苑境内,皇帝手上的半边虎符在此处出现,尚且情有可原,但西汉的齐郡是在山东,齐郡太守手上的半边虎符,又怎么会在咸阳呢?

关于这个问题,史书上并没有现存的答案,只能由后人猜测。也许是这对虎符制作之后,并没有发出,留下了京城。也许这是已经替换后的旧虎符,回收放置在京城。又或许是因为齐郡太守犯了重罪,军权被收回,代表兵权的信物,也同时被收缴。不管什么原因,代表古代人民智慧的西汉齐郡太守虎符,就是当时历史的见证,珍藏于咸阳博物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