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再用「娘炮」,侮辱他
一纸提案,引起轩然大波。
微博讨论度高达14个亿,足以说明它的关注度。
引起争议的,主要是新闻中「男性青少年女性化」「培养阳刚之气」的说法。
尤其是对于「小鲜肉」的指控,让人联想到《小兵张嘎》演员的那首《哥不是娘炮》。
相比之下,央视大大的回答明显更加深得人心:
「教育不只是培养男人女人,更应注重培养人的但当和责任感。」
这两天,又有一则新闻与之对应。
一男子在电梯尾随并试图猥亵一位年轻妈妈,结果被年轻妈妈当场反打。
网友评论说,原来这就是所提倡的「阳刚之气」?
其实话说回来,阳刚不阳刚的,从来都和性别没关系。
就像新闻中暴揍坏蛋的妈妈。
她展现的并不是专属于男性的气质,而是全人类都应当具有的勇敢。
今天要讲的一部新片,男主就是一位在传统意义上不那么「阳刚」的父亲。
他变性了。
但这依然不妨碍他成为一位好父亲。
《完美普通家庭》
A Perfectly Normal Family
丹麦这个国家似乎和变性有着某种渊源。
世界上第一起男变女手术便发生在丹麦。
其故事也被搬上银幕,改编成了电影《丹麦女孩》。
今天说的这部讲述变性父亲的新片,也来自丹麦。
导演玛露·雷曼,88年生的新生代导演。
她原本是一名演员。
32岁时,推出了自己的导演处女,也就是这部《完美普通家庭》。
本片并没有启用大牌明星。
最值得注意的是男主——丹麦男演员米克尔·福尔斯加德。
长相兼具英气和柔美,演技也很出色,将这个变性父亲演绎得细腻动人。
故事主线很简单。
女孩艾玛生活在一个普通的家庭。
爸爸,妈妈,再加上姐姐,一家四口过得平凡而温馨。
艾玛和爸爸的关系尤为亲密。
小的时候,爸爸就喜欢抱着她一起看足球比赛。
这无形中培养了女儿对于足球的兴趣。
长大后,艾玛成为了女子校队的足球队员。
而爸爸则成为了她的良师益友,父女俩经常一起讨论足球。
本以为生活会一直如此平淡而幸福地继续下去。
然而谁也没想到,这个小家庭即将迎来一场巨大的波澜。
一天,一家四口正在餐厅准备开饭,妈妈突然抛下了一枚重磅炸弹。
妈妈说,她和爸爸要离婚了。
两个女儿一下惊得说不出话来。
紧接着,还有第二枚炸弹。
妈妈说,他们离婚的原因是爸爸想要变成女人。
对于大多数家庭来说,「爸爸变性」恐怕比爸妈离婚还要可怕。
震惊了一下后,小女儿想也没想,便甩出一句质疑:
「那不是你自己就决定得了的。」
这个想法,恐怕会得到无数人的赞同。
在大多数人心里,性别本由天生。
一出生是什么性别一辈子就是什么性别,怎么可能想改就改?
但是爸爸心意已决,不可能改变。
女儿们这才知道,爸爸已经在医院做过多次检查。
甚至,已经注射了变性所需的激素。
当着妈妈和姐姐的面,艾玛没有继续质疑。
但是只剩下她和爸爸两个人的时候,她还是忍不住愤怒地质疑:
既然决定了变性,当初为什么要生孩子?
爸爸没有办法回应艾玛,他一句话都说不出来。
成为女人,也许是他一生的梦想,也可能是近几年才确定的秘密。
但是无论如何,这确实对两个孩子和老婆都不公平。
不过事已至此,一家人只能向前走。
为了更好地应对这件事,一家人一起预约了家庭心理咨询。
心理咨询会上,爸爸首次以女装形象出现在女儿们面前。
这引起了艾玛的强烈抵触。
她用围巾包住了整张脸,宁可闷在围巾里也拒绝爸爸即将成为女人的事实。
而妈妈和姐姐也分成了两派。
姐姐很快就接受了爸爸变性的事实,还斥责妹妹艾玛让爸爸伤心。
妈妈则表示很难接受,坚决要离婚。
而且还提出要办个告别仪式,让作为男性身份的爸爸与家里的关系就此结束。
说的像是举办葬礼一样,让姐姐听了火冒三丈,摔门离去。
这场咨询不欢而散。
或许是爸爸诚恳的言语让艾玛有所触动。
离开时,艾玛叫住了他,问他:
「你还会做我的爸爸吗?」
在得到肯定的回答后,艾玛终于摘下了围巾,头一回看到了穿女装的爸爸。
爸爸看起来十分不安,像一个做错事被叫到老师办公室的学生。
艾玛开始试着接纳眼前的事实。
看着爸爸有点怪异的打扮,露出了一丝淡淡的微笑。
两个月后,「爸爸」变性归来。
名字也从托马斯,改成了「艾格妮特」。
这一回,艾玛的内心变得更加微妙。
她已经不再坚决地反对「爸爸」,但也没能完全适应。
艾格妮特到学校来看她的时候,她仍然感到非常尴尬,生怕被同学嘲笑。
「爸爸」还带着女儿们一起去做美甲,被美甲师称呼为姐妹俩的妈妈。
她不想跟外人多做解释,但艾玛却希望她能澄清。
在心灵深处,艾玛始终觉得,妈妈就是妈妈,爸爸就是爸爸。
就算「爸爸」不再是男性,这一点也不能改变。
艾玛的彻底爆发,是在一次小聚会上。
「爸爸」认识了新的女性朋友。
为了谈话愉快,当新朋友表示看不懂足球的时候,「爸爸」也随声应和。
宣称,自己从来看不懂那些规则,也不懂怎么得分。
这一下就触犯了艾玛的最大禁忌。
因为她的足球兴趣就是「爸爸」引导的。
对于她来说,那永远是最宝贵的回忆。
如今,「爸爸」却矢口否认自己了解足球,这一下深深伤了艾玛的心。
艾玛悻然离席,留下一脸尴尬的家人。
其实,这个时候艾玛的心态十分复杂。
一方面,她爱「爸爸」。
另一方面,她的内心深处始终无法完全接受这样的「爸爸」形象。
这与她的童年密切相关。
还记得鱼叔在开头时说,艾玛受爸爸影响才成为足球队员。
这一点对她太重要了。
足球是她和爸爸之间重要的情感链接。
她害怕的不光是失去爸爸,更是害怕这份珍贵的记忆被彻底的否定。
除此之外,外界的质疑也给艾玛造成了更多压力。
在一次同学活动上,几个同学当着艾玛的面嘲笑她爸爸割掉了生殖器。
这个时候艾玛没有愤怒,也没有辩解,只是默默地接过了同学手中的伏特加。
在某个潜意识里,她认同同学的嘲弄,无法反驳。
几大口伏特加下肚,艾玛一下撑不住了。
她昏倒在学校地板上,随后,被紧急赶来的家人送往医院。
在被「爸爸」扶起的时候,她终于说出了真心话:
「我希望没有你这个爸爸。」
看到女儿如此痛苦,「爸爸」意识到自己给女儿造成了伤害。
为了不让女儿继续难过,她决定独自前往英国。
姐姐得知这件事,非常生气。
她和艾玛吵了一架,指责艾玛逼迫「爸爸」离开。
「爸爸」走后,艾玛被评为年度最佳攻球手。
这本来是她梦寐以求的荣誉, 但是现在艾玛却一点也开心不起来。
颁奖会后,艾玛一个人躲在房间里发呆。
过了一会,姐姐过来安慰她。
靠着姐姐的肩膀,艾玛忍不住释放出了全部情绪。
她终于明白,不管「爸爸」变成什么样,「爸爸」都永远是爸爸。
电影最后,艾玛和姐姐一起来到伦敦探望「爸爸」。
穿着切尔西的球服,开心又得意。
现在,她们依旧是那个「完美而普通的家庭」。
这部电影用了大量家庭录影式的镜头,穿插其中。
温馨的回忆和尴尬的现实交织在一起,解释了为什么艾玛如此抵触爸爸变性。
相比于同类题材来说,影片并不是聚焦于变性者本身的煎熬与痛苦。
而是以旁人视角,讲述了一个从抗拒到接纳的过程。
所以,这部电影并不是那么苦大仇深。
相反,倒是带着一点轻快与活泼。
明亮而温暖的影像,好似一幅水彩,与影片的基调相辅相成。
一个半小时的时间内,故事节奏稳步前进。
以真实而可信的叙事,呈现了一场家庭风波。
而这其实与导演的生活经历离不开干系。
导演的父亲其实也进行了变性,这令她深有感触。
也许正因如此,片中的「小女儿」这一角色才能被塑造得如此生动鲜活。
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不需要面对变性这样沉重话题。
但,仍有很多人受到性别气质的困扰。
那份《关于防止男性青少年女性化的提案》,就是一个示例。
它所引起争议的重要原因在于,到底何为「女性化」,何为「阳刚」。
这很难界定。
男生温柔细腻就是女性化吗?
喜欢研究穿衣打扮、可能还会敷个面膜化个简妆,这是女性化吗?
那如果一个学舞蹈会化妆的男生做事踏实诚恳,有担当负责任,这是男性化还是女性化呢?
从电影中可以看到,生理性别为男的爸爸反而更加温柔细腻。
还反复教导女儿,不要以貌取人。
相比之下,直接在餐桌上甩出离婚消息的妈妈,却略显粗暴直接。
而小女儿艾玛也不符合传统性别的定义。
比起化妆打扮,她更喜欢踢球和看球赛,性格也比较「男孩子气」。
仅仅因为这样,她就不是女生了吗?
按鱼叔的想法,评价一个人应该与性别无关,只与做人有关。
人可以通过生理特征来区分性别,但是灵魂和品格却不能。
遗憾的是,关于这点认知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不以貌取人」的道理学校从小就教过,却不是每一个人都铭记在心。
不过鱼叔始终相信,社会在进步,世界在变好。
总有一天大家会明白:
应该羞愧的从来都不是那个爱绣花的男孩。
而是因为别人绣花就嘲笑他娘炮的,浅薄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