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坑!纠正超50%设计师认同的7个错误认知

点 蓝字 关注,并 星标 ,不错过每期精华推送

(F先生第 247 篇原创文章)
很多设计师毕业后的几年往往水土不服,做什么都不顺,还认为是自己的才华得不到施展。

很多设计师在刚开始做设计的时候,可能会到处找设计规范,或对一些趋势,原则,唯命是从,这么做往往也不会犯错。但随着经验的增长,慢慢的你会发现如果只是机械的去运用规范而不加入自己的思考,则会难有突破。

还有实际工作中,不良的设计和工作习惯,一直制约着自己的成长和提升。

总结了7个错误习惯和认知,帮助你在设计成长路上突破自我。

1 不重视平时的积累 

做设计的人,特别是服装设计,我们基本什么要都会涉猎,只要是跟审美、艺术甚至生活相关的,如果我们的储备足够多,在做企划或者设计主题出来的时候,就能很快联想到适合的内容,在大脑里迅速建模,并加以转化、整合。
有时候思路不够就是因为脑子里没东西,肚子里没墨水,要工作了却发现不知道从哪里开始,“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那这个时候,就要从各个方面获取灵感和线索,无限制的把自己所听到的、看到的、知道的整合在一起

如果这时候觉得自己没有感觉和想法,那么根源的原因就是平时你看的东西太少了,积累的素材太薄弱了!
“书到用时方恨少,图到画时没想法”。
说实话,这个可不是一下子就能把线条、色彩、面料、细节、工艺等等元素都喷发出来的,而是需要日积月累,厚积薄发的过程。
所以,这个世界上不存在不合适的设计师,只有不用心,积累不够的设计师。
如果你积累的够多,在发散一定程度后,就要开始尝试进行抽象连接,或做减法,这个时候就需要你的底层设计逻辑和结构化思维了。
那,如果平时储备不够,怎么办?
网络很发达,基本你要的东西,都可以获取。
比如要做个波斯境域的设计主题,如果是我,我可能会去查它的历史背景,文化背景,相关内容,以及其他行业所做的与之关联的东西。
先看看别人是怎么去表达的(甚至不止是设计,有可能是文学),然后再结合自己对它的理解,找到一个点,头脑风暴般的进行深度挖掘,然后找到适合我们产品的类型去做。
所以:
1. 设计的想法,往往是通过总结与积累出来的,而绝不是拍脑袋想出来的,而且想法这东西,也同样是量变会引起质变;
2. 多多学习、临摹、分析优秀的设计,有助于设计师完成设计素材以及相关的信息积累的;
3. 设计师应该建立自己的素材库,无论是图片、文字还是视频,都是自己开发、构思的最好的资源来源;
4. 多与其他人沟通你的设计,你的同事,朋友,甚至设计助理下属,都可以成为沟通工作的对象。线上也有很多途径,只要你想;
5. 季度开发或系列开发结束后,告一段落要做相关的总结,复盘以及追踪销售结果等,为下一次设计做好准备,也能为自己的能力提升做好铺垫。

 不重视沟通 

我们先来看一个场景:
总监拿了件样衣给A设计师,说参考这件样衣,延伸3个款出来。
A设计师加班完成了设计稿,第二天交给总监过目,总监说延伸的风格不对,设计稿打回去重新做。
加班努力的工作,最后过不了稿,是不是非常郁闷,内心很崩落。
同样的,设计助理和设计师,总监和BOSS的沟通问题也是如此。
“不是我想要的。”
“我没有要求,你自由发挥。”
“我也不知道要什么样的?你先设计来看看。”
以上的对话是不是非常熟悉,出现这样的情况,也是没有真正的沟通。
说没要求的,打死也不要相信,等你做好后,要求就会变成一大堆,让你各种改。
所以,做事之前和别人多沟通,说没要求的就引导对方说出要求,找到关键要求后,找参考图或者其他东西给他(她)看,确定是否和你理解的一样。
比如:
总监说我们的风格要偏女人味,好了,你理解的女人味是什么,什么样的女人味?我可以拿出5种以上不同风格的女人味图片,到底是哪一种?
再如,你认识的品牌中有你喜欢的风格吗?或者你上网找一下喜欢的风格发我。不要文字,只要图,能准确表达你的意思的图。
尽量多提问,多沟通,不要怕对方烦,通常做事做的到位的人,或多或少都会有点招人烦。

过于在意细节 

细节很重要,这点我是承认的。当你有时间和资源去处理这些小细节时,应该要去做好。
但是我经常会看到一些团队或设计师,在忽略大的问题的同时,反而在一些小的细节上穷追不放。这就是好像房子的钢筋都建歪了,我们却在考虑墙刷什么颜色好看。
所以,细节本身没有错,错就错在,你绕过了事物的全貌,而直接钻到了局部里。
比如:

画效果图,要先定比例,再定动态,最后是结构。这三个做好了,才能是衣服、细节和线条。对比各部位的关系、扩大看整体是否协调才是关键。

画款式图,要先定轮廓,再定比例分割,再才是结构。最后是工艺、细节和线迹的画法。

产品的整体定位、风格、人群特点先弄清楚,再去出款,再去找图,再去画图,不要匆匆忙忙就着急出图,就着急做装饰,就着急把衣服弄出来。

做设计企划,按照体、面、线、点的逻辑,大圆包小圆的顺序去做,才不会乱,才不会毫无边际。才不会把细节做的无比好,才知道最后要全部推翻。

还有,你们一定遇到过的情形:你自以为得意的“设计细节”,在顾客那里却备受冷遇,甚至看都不看你的细节,关心的却是其他方面,比如显不显瘦(这是最多关心的),高不高档等等方面。
还有很多人买裤子,几乎是面料合适,穿着版型合适,基本上就能决定会不会买了。
至于裤子上划了几道分割(特别是黑裤子看也看不清),开了几个装饰省(这只有专业的人才会注意),口袋是否做很特别(其实太特别反而不会买了)等等方面,普通人看一件衣服的角度是和“设计师”不太一样的。
说起来你可能会心凉,“那还要我们设计师做什么?!”
并不是不需要设计细节,而是设计细节之前,你有没有把更重要的事情做好。
时刻问自己,你关心的这些细节,你的顾客在意吗?

4  磨磨蹭蹭,没有变通 

真实的例子:
有两位设计师,我印象深刻,一个经验丰富,另一个更富创造力。创造力这位呢,东西出来的特别快。
经验丰富这位呢,做设计更理性,做出来的东西会有7-8个备选,征询同其他同事的意见,而且因为经验丰富,往往会更加纠结,总想达到十全十美,往往一点点的小问题都会十分在意。
久而久之,这位经验丰富的设计师的设计思路越来越窄,越来越没有东西出来。而另一位设计师由于经验的慢慢积累,加上创造力思维很强,渐渐把“老师傅”甩到身后了。
倒不是说理性、谨慎的习惯不好,而是,什么情况下才需要理性和谨慎,这才是关键。
商业设计领域需要我们有很强的包容性,我们要善于调整自己的思路。
如果现在没有更好的想法,可以尝试放下手上的工作,去休息会儿,或者做点别的工作,让大脑得到休息。
毕竟设计师这份工作,不是工人,多做就一定有多做的效益。
在工作进度能承受的范围内,一定要能及时转换工作内容,或干脆不要工作,不要死钻牛角尖。目标感强的人一定知道如何安排自己的工作。

盲目使用设计规则 

磨蹭和固执,其实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太专注于是否符合规则啦。
这里首先要清楚:使用规则,可不等于盲目使用规则。
我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我不喜欢按已有的套路出牌,当有人告诉我某条规则的时候,我会不由自主的去质疑或者尝试去打破它。
因为我更习惯自己去总结规则。
当然,以前的我也不是一直都这样,在我上大学和刚开始工作的那个阶段,我可是会老老实实的按规则去设计。
比如,学习了众多所谓的“服装设计原则”:
那个时候,我还并不知道有更好的规则,而且也是太年轻,还没有经历过用那些规则出问题的情况。
但是,随着你的经验和阅历不断增长,就会明白:
其实,有些规则只不过是在某种程度上帮我们偷懒而已。
不过在这里,我并不是说在设计中没有好的规则和逻辑,或者说完全不需要去遵守规则,我只是 建议不要盲目的去套用规则。
不管在用什么规则做设计之前,都需要去思考,用到这里,究竟是否合理?
6  盲目跟风趋势  
如果你花时间去留心关注某几年的流行趋势(比如小白鞋、阔腿裤等等),你可能会发现趋势就是一个很靠不住的东西。
大概5-10年一个周期后,你再回头看看那些你当时觉得非常酷的衣服时,只会自嘲当时怎么那么非主流。几年之后,你就会开始嘲笑现在都是流行的些什么玩意儿。
国内的服装市场,特别是女装市场早已进入瓶颈期。
比如设计的同质化、面料的同质化、过于依赖国际流行趋势等等问题越来越明显。从里到外都透着国际范儿的中国女装,难道真的适合亚洲人吗?
可以说,国内的设计同质化非常严重了,无论从廓形还是流行元素的选取,总是“放到一起不知道哪个妈生的”。事实在审美取向上,中国人是与欧美人有很大不同的,过于强调照搬只会东施效颦。
据我所知,很多品牌公司已经在反思这方面的问题。
因为每一年都会有不同的潮流趋势,从各大平台或者市场走访,又或许查看国际发布会。看完这些后,仍然分析不出什么结果,因为要涉及到的面太大,能从中分析出正确的结果,往往定位不准,直接泡汤,做了太多工作,最终收效甚微。
从设计师层面来说,张口闭口今天流行这个,明天流行那个,今天INS上这个火了,明天哪个有博主又有热门话题了。在实际运用中却总不是不到位,要么设计的时候不能落地到实卖的款式,要么产品进入市场后,销售效果却不理想。
那不盲目跟风,能怎么做呢?
建议:
大可不必盲从流行趋势,要懂得舍弃,先弄清楚自己是谁,懂得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至于那些流行的趋势,它们确实也有存在的理由,也或者说是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你其实只需要明确,你的选择,并不是因为其他人都在用才去跟风的。

 分不清艺术与商业的区别

商业,是什么?简单的来说,商人在商业过程中追求资本增值。
所以,艺术和商业在追求目标上本质上不同,如何能完美相容?
最初在艺术与商业分离之前,像梵高这样的画家饿死也挣不到多少钱。为什么商业与艺术结合即会促进其发展,又会摧毁一些艺术呢?
原因很简单,艺术解决的是人的精神需求,商业解决的是人的物质需求,而画出来的大饼,是吃不饱的......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饭都吃不饱,画笔乐器都拿不起来,怎么创作?商业解决了很多艺术家的物质需求,使他们能够进行精神创作,属于促进发展。
这里不讲深了,明白设计师和艺术家是有明显区别的就好。
本质上,艺术追求效果,商业追求效率。
商业的本质是追求效率,势必与慢工出细活的艺术创作模式相冲突。
比如,Cristobal Balenciaga是举世公认的剪裁大师,然而中间有过将近20年的断代,之后又经过重启以及易手,01年被PPR(现在的Kering)集团收购才得以复兴。
虽然之后的设计师对Balenciaga本人都有过不同程度的致敬,但掌握其精髓的人一个也没有,如今换了Vetements的设计师过来,它确实火了,但这也证明了时装只是一桩生意,永远和艺术无关。
“时装,只是一桩生意,与艺术无关”
Fashion, just a business, has nothing to do with art

近期干货链接:

品牌服装公司市调、企划、设计开发流程

必收藏实用干货:超700个色卡/100种国风色卡【图名对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