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中藏经》是发挥脏腑辨证的专书?
脏腑辨证学说是中医辨证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世传华佗所撰写的《中藏经》一书是专门发挥《黄帝内经》脏腑辨证理论的,故又名《华氏中藏经》,具体成书年代不详。
《中藏经》在“论五脏六腑虚实寒热生死逆顺之法”这一部分中,对五脏六腑的生理、病理、诊断、辨证、治疗、预后等作了全面地阐述。观其大意,大多采之于《素问》的“玉机真脏论”、“平人气象论”、“脏气法时论”、“脉解篇”。《灵枢》的“经脉篇”、“本脏篇”、“本神篇”、“淫邪发梦篇”、“邪气脏腑病形篇” 以及《难经》的部分内容。经过整理和总结,贯穿临证经验,而成为一部脏腑辨证和脉诊方面的专书,自成一家之言,对后世影响极大。
全书共三卷,上、中卷为医论,下卷为临床。医论部分共49篇,联系脏腑生成和病理以分析证候和脉象,并论各个脏腑的虚实寒热、生死逆顺之法。其中所述病证包括痹证、中风偏枯、脚弱、阴厥、劳伤、水肿、痞证、瘕瘕积聚等内容,兼论外科常见的疔疮、痈疽等病证。临床部分则介绍各科治疗方药及主治病证,所列诸方大多配伍严密,服法交代清楚。不少方剂类似经方,方论亦有精义,为后世临床家所珍视,如其中“三黄丸”与经方“泻心汤”药物组成和功用主治相同,其中“浴肠汤”与经方“大黄硝石汤”皆主治黄疸,且药物组成亦基本相同。
宋代钱乙的小儿五脏辨证说,金代张元素的《医学启源》均受到《中藏经》的启发。下面仅举肝脏为例,略加说明:
1.肝的生理——“肝者,与胆为表里,足厥阴,少阳是其经也;生于春,春乃万物之始生;其气嫩面软,虚而宽;其脉弦。”
2.肝的病理——“肝实则引两胁下, 痛引小腹,令人喜怒;虚则如人将捕之,其气逆则头痛、耳聋、颊赤。”
3.肝的辨证——“肝中寒,则两臂不能举,舌本躁,多太息,胸中痛不能转侧,其脉左关上迟而涩者是也。肝中热则喘满而多怒,目疼、腹胀满、不嗜食、所作不定、睡中惊悸、眼赤视物不明、其脉左关阳实者是也;肝虚冷,则胁下坚痛、目盲、臂痛、发寒热如疟状、不欲食、妇人则血水不来而气急,其脉左关上沉而弱者是也。”
4.肝病预后及转归——“肝之病,旦慧,晚甚,夜静。肝病则头痛、胁痛、目眩、胁满囊缩、小便不通、十日死。又身热恶、四肢不举、其脉当弦而急;反短涩者,乃金克木也,死不治。”
由此即可窥其一斑。故本书成为后来学者言脏腑辨证之所本。故双流张先识谓:“华佗之学,精于张机,今取《中藏》、《内照》二篇读之,其所著论,往往与《灵枢》、《素问》、《难经》相为表里。”可见其贡献之大,影响之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