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击是很考验技术的奥运比赛项目,在中国古代,就存在射礼,将礼乐教化与体育比赛完美地融成一体。射礼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精神。要取得比赛的胜利,首先要外体直、内志正,儒家的礼仪教育,特别强调形体和心志的正直,要求射手尊重竞争对手。彼此在人格上要互相尊重,认为比赛是君子之争,必须以礼为先。孔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充分反映了古代的比赛风格和体育精神。
敦煌莫高窟北魏至宋时期的壁画中,绘有形态各异的倒植(倒立)图像。如,莫高窟北魏第251窟、西魏第249窟、初唐第220窟、中唐第158窟、361窟、盛唐第79窟、晚唐第156窟、196窟的壁画中均有倒植的图像,姿态各异,难度不同,既有双臂倒立、分腿倒立、水平支撑倒立,还有单臂倒立。
敦煌壁画中的倒植图像,由不规范的挺胸蹋腰的两臂支撑倒立,逐步发展至准确的含胸收肩、立腰直腿的倒立,不仅能看到倒植的沿革,而且还能了解它与文化的联系和人们对审美情趣的提高,同时也以看到倒立已是现代体育中武术、体操、技巧、跳水、花样游泳、蹦床、撑竿跳高等运动项目技术训练的基本功。
马戏,古代是指以驯马为戏、驭马为戏的技艺。现代体育称之为马术,是人马结合的表演项目,由人在马上来完成许多复杂而惊险的平衡、腾越障碍和带有审美意识的难度动作。今天的马术已被列入奥运会的竞赛项目。敦煌壁画中的马戏内容较为丰富。如,北周第428窟东壁门南《萨埵太子本生》绘有一幅王子赛马疾驰回宫的图像。晚唐第156窟南壁《河西节度使张议潮统军出行图》和北壁《宋国河内郡夫人宋氏出行图》,均绘有马术乘骑的场面。
蹴鞠图 纸本 设色 钱选《宋太宗蹴鞠图》 元
“蹴鞠”也称“踏鞠”“蹋鞠”“蹹鞠”或“蹙鞠”。“蹴”即是用足踢之义。“鞠”是用皮革制成,内填以毛的圆球。由于蹴鞠融力量与技能、智慧与策略、竞争与合作于一体,因此在历朝历代开国之初,出自军事的需要,它往往被统治者用作强兵习武、选拔军事人才的手段。依据考古发现和历史文献记载,反映了我国古代的鞠戏已有着相当久远的历史,证明了中国是世界上“球类游戏”起源最早的地区。这一点也得到了体育史学专家和国际足联的认可。2005年国际足联主席布拉特正式宣布了“足球运动起源于中国”这一历史事实。
步打球是从击鞠运动中派生出来的,运动者在徒步或跑步中持杖打球。比赛通常分成两队,双方队员手持下端弯曲的棍棒击球,运用抢、运、传、射等技术,并配合战术将球击入对方球门而得筹(得分)。我国自唐代开始,就曾盛行与现代曲棍球或高尔夫相似的游戏,叫做步打球。其最早的源头应从战国时代的《弄丸志》引证。至宋时,步打球又迁移出一种捶丸。宋、元、明三代是捶丸运动发展的全盛时期,这一点,从大量的有关壁画和廷画中可以反映出来。从步打球到捶丸,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演变,最后形成了独立的竞技运动项目——曲棍球。
游泳古代也称为嬉水。游泳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在当时,游泳不仅是人们生活的需要,而且也是人们的一种精神的需要。当嬉水与比赛联系在一起,它便出现了竞技性质的游泳比赛。从古代人学会游泳到人的精神、娱乐、健身需求,一直发展到现代的游泳运动,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人们在游泳中融入了竞技,逐渐完善了游泳技术,并创造了蛙泳、蝶泳、仰泳、自由泳等游姿,尤其是在现在竞技体育与艺术审美的影响下,游泳与体操、舞蹈、芭蕾、音乐融汇在一起,创造了竞技与审美一体的花样游泳。
举重古代称“翘关”“扛鼎”等。古代人把理想中的武士描述成力大无穷、力举千斤的大力士。在夏、商、周时代,有不少关于大力士的记载。到了春秋战国,就有了“翘关”“扛鼎”等力量练习的记载。举重是一项古老的体育运动项目。数千年前就在我国广泛开展,并长期被列为我国武举考试的科目。19世纪初期,举重运动首先在英国兴起。直到1929年,我国才出现了杠铃,传统的石担等举重器械才被取代。敦煌壁画所再现的举重形象在中国举重竞技乃至体育文化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对研究我国古代举重体育文化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竞走 居延汉简
我国古代的奔、走、驱、疾行等,都属于距。在古代体育史研究中有关竞走比赛的历史文献很少记述,难得其详,居延汉简却为我们保留下了难得的较为详细的记载,无疑是十分珍贵的原始记录。它首先从汉代的军事活动和地理环境来帮助我们找出文化类型,再从社会结构、军事体制、生活习惯、民族的融合迁徙来了解文化的传承特征。以使人们多元地认识我国汉代精神的历史文化价值和体育的发展历程,以阐明体育史是“各种传统不断迂回,不断改变的历史”。居延和悬泉汉简在这种历史中都既回顾过去又导向未来,同时,居延汉简也为体育田径史研究提供了新材料,更换了新视角,拓宽了体育史研究的视野。
《忘忧清乐——敦煌的体育》(“走近敦煌”丛书),李重申 李金梅 著,甘肃教育出版社出版
《丝绸之路体育图录》,李金梅 李重申 著,甘肃教育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