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雨!台风!天气与人生!

连日来河南持续罕见暴雨牵动人心,人员被困、车辆被淹,双台风“查帕卡”“烟花”又将陆续在沿海地带登陆。暴雨、台风等极端天气不断,今天我们看竺可桢先生讲:天气和人生。

天气这个题目,是人人日常所谈到的。在人们相见的时候,开始就道寒暄,寒暄就是温度的冷暖;讲叙说话,叫做谈天,谈天就是谈谈天气;作诗的人离不开风月,如陆放翁诗里面每四首诗当中,总有一首讲天气的。天气这个题目在我们谈吐之中占这样重要地位,这是什么缘故呢?就是因为天气和人类生活关系极其密切,差不多一刻都不能离。最切近生活的像衣、食、住、行四件事,没有一件事是不受到天气影响的。现在就把这四件事来分别说一说。

衣服的功用,就是可以使人们去抵抗那不适宜的天气。因为人类的体温是要能够维持在一定平面上的——平均在华氏表98.6度或摄氏表37.0度,若是温度太高或太低,对于身体统是不利的。但是人类并不像禽兽有自然的毛皮来保护体温,所以若是没有衣服的话,在温带或是寒带里,人类简直是无法生存的。据人种学家的学理,也说人类最初是发源在热带地方,到了衣服发明以后,才能向着温带、寒带地方发展去的呢。据德国鲁伯卫医生的研究,人身上着了普通衣服而后,可以减少发散热量的47%。所以人们虽是生活在寒带里着了衣服的肉体环境,恍如在热带里温度33°(摄氏)这种地方。就是世界上各地方衣服的不同,虽然一部分原因是随着历史的进化,但是最重要的原因,还是在于要适应天气环境。

譬如中国服装和欧洲的服装就大不相同,中国衣服是富于弹性,在夏天穿着夏布衣服,冬天穿着狐裘毛褂,而且重裘叠袄,有时甚至可以加到七八件衣服;欧洲人衣服没有多少伸缩的余地,他们一年四季所差的不过是一件外套。这就是因为欧洲的天气是海洋性气候,冬夏温度相差并不过大;我们中国的天气是大陆性气候,冬夏温度就大不相同,所以西装在中国实在只宜于春秋两季。可是在长江同黄河流域的春秋季候很短,如此看来,西装衣服在中国是并不十分相宜的。就是在美国的东部,也是同样的不相宜。

至于西装和中装形式的不同,中装是斜襟的,西装是直襟的,这也多少与天气有点关系。在地中海和西欧地方,冬季以西南风居多,并不过冷;在我国冬季多西北风,就需要斜襟衣服,才能抵御那寒冷的西北风呢。雨量分布的多寡,也能影响到人类的衣着。在我国北方,如济南和北平地方的洋车夫,无论如何的穷困,统是着鞋袜的;在长江流域多雨量的地方,洋车夫因为着了鞋袜,容易潮湿,就赤足着草鞋,反而在卫生上是比较好些。到了雨量更多的南洋地方,温度很高的环境里,普通人都不着袜子,只有病人才着袜子呢。

食 五谷牲畜的分布,都是随着气候而定的,所以人们吃的东西,不能不靠天气,南方人食米,北方人食麦,这是个很明白的例子。而且在温度高的热天时候,我们所需要的养料,尤其是产生热量的食物像脂肪和糖之类,比冬天要少得多。佛教是发源在热带里的印度地方,所以十分地要主张素食了。

住 营造居室,也是人类生活上防御抵抗天气的一种方法。在英国人起初到美洲去殖民的时候,因为北美洲东方天气的恶劣,失败过好几次。第一次成功,在1620年有102个信奉清教的人乘了五月花号船到达新英格兰的普利茅斯地方,但是因为衣服的缺少和房屋的不适宜,才过第一个冬季,这102个筚路蓝缕的人竟死了一半,可知房屋的建筑必须适应一个地方的天气。在北方寒冷地方的窗壁屋面造得非常紧密,以避寒风的侵入,我们只要比较北平和南京房屋的屋面,就晓得北方的屋面要比南方的紧密得多。多雪的地方像欧洲西部,他们的屋顶角度都是极大的,使雪可以不堆积在上面,才不至于压坏房屋。我国冬季少雪,所以屋顶角度都是不过30°。

建筑房屋,我们都喜欢门窗朝南,这里面也有两层与天气有关的原因,一则因为南向朝阳比较卫生,二则夏天多南风、冬天多北风所以南向,房屋既可以在夏天得到需要的流通空气,在冬天又可以避去寒风的侵袭。但是这种原因一到热带地方就不再存在,一到南半球,所有的房屋就应该北向了。天冷的地方如格陵兰的爱斯基摩人,他们用雪造房子,用冰当窗户。天热的地方如波斯德黑兰,每个房子统有地窟,一到夏天炎日可畏的时候,人们就蛰居地窟中过生活。日本西部冬天多雪,街道上积雪高过于人,可以使交通断绝。所以他们房子的屋檐,统统凸露出在街面上好几尺,以便冬天雪多的时候,行人可以在屋檐下来往。甚至于我们家庭所撰贴的门联,也和气候有关,譬如在北方一带,有种很普通的门联写着“天钱雨至,地宝云生”,像这种句调,在南方人看来极是触目生奇的,这就可以表示在黄河流域一带,雨量稀少,而人人都有如大旱之望云霓的感想。

我国南人行船、北人骑马,南方多运河、北方到处康庄大道,这无非因为南方多雨、北方干燥的缘故。在普通送别的时候,我们总是祝望着旅行的人能“一路顺风”,单就长江上下游而论,帆船的数目何止万千,一年中所用的风力总要抵到烟煤数万至数十万吨呢,这也可见风与行旅的关系了。西洋人在轮船未发明以前,船只的行驶也全靠风力,他们在大洋中行船最怕到赤道附近的无风带,因为无风带是要耽搁路程日期的。在东亚季风带内,夏天吹东南风,冬天吹西北风,所以在两晋、唐、宋、元、明的时候,中国要和印度、波斯、阿拉伯等处来往,去的时候,必在冬天;回来的时候,要在夏天,才可以得到顺风。

在晋朝安帝时候,有位法显和尚,他自从长安出发到中印度,在他回国的行程中,他到爪哇正在12月中,东北季风盛行的时候因为没有顺风,所以他就停留了5个月,等到4月间有了西南季风才回国。就是哥伦布出发往美洲,也是靠着风力,因为他在信风带里有东北风吹向美洲,若是他在北大西洋遇到西风,那就要比较的困难了。

即是现代的飞机来往,也是要依赖风力的,所以在飞机上升以前,先要问明气象台,在哪一层的气流才是顺风,随即飞着到什么高度。在温带里面,西风比东风多,所以环绕全球或是飞渡大洋的人,总是从西向东的多,因为从东向西就要遇着逆风了。

第一次飞渡太平洋成功的是美国人潘伯恩和赫恩登,他们先飞渡大西洋,经过莫斯科、柏林、西伯利亚到日本,在1931年10月3日才从东京出发经过41小时31分钟的时间,飞渡4458英里的路程,回到美国的西岸。这样绕大圈子来飞渡太平洋,也无非要避掉逆风罢了。以上所讲,单就天气和衣、食、住、行四项的影响而论。其实天气对于一个民族的哲学、文艺、美术和国民性,也统有关系。今天因为限于时间只好从略了。

正文/竺可桢

图片/侵删

新 书 推 荐

《天道与人文》

竺可桢 |著

北京出版社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