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成性评价实用指南
新时代·新评价·新技术
《融于教学的形成性评价(原著第2版)》 [美]迪伦·威廉 著 王少非 译 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
第一次知道迪伦·威廉,是因为他与保罗·布莱克合作的《黑箱之内:通过课堂评价提升标准》——课堂评价领域的一篇极为重要的综述文献。那时我刚进入评价这个领域不久,后来陆陆续续读到很多迪伦·威廉的文章。但直到最近,才算完整地读过他的著作——因为《融于教学的形成性评价(原著第2版)》的出版。
何为形成性评价?
在评价领域,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的区分大概是我国基础教育界最广为人知的一种分类。我读中师的时候,就从教学法的课堂上知道了这种分类。但说实话,一直到我读博期间选定评价为研究方向之前,我对形成性评价的理解还是相当粗浅的,以为“形成性”就是某些特定评价类别的特征,所以,“某些评价是形成性的,某些评价是总结性的”,这个印象根深蒂固,以至于在读威廉等人关于形成性评价的文献时经常受到巨大的观念冲击。
事实上,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的区别不在于其实施的时间,而在于其实际发挥的功能,也就是说,两者的关键区别在于评价结果如何运用,是用来做判断、下结论,还是用来支持改进——前者就是总结性评价,哪怕这种评价在过程中实施;后者才是形成性的。
不过,评价实施的时间的确对评价形成性功能的发挥有重要影响,当评价在过程中实施时,评价的结果更可能被用以支持后续的改进或调整,而当评价在一个相对完整的学习过程终结或临近终结之时实施,其对改进的影响就会受到极大的局限,因为即使通过评价发现了学生学习上的问题,“重置”的机会也已经丧失。这也正是威廉在“形成性评价”之前加上“embedded”(一般翻译为“嵌入式”)作为其书名的原因所在。
“嵌入”,嵌入何处?当然是嵌入教学过程之中。要使评价真正发挥形成性功能,评价甚至应当与学习一体,即当学习发生时评价同时发生,就像诸多视频游戏那样包含了“隐藏的评价”,以能即时收集学生学习的证据或信息,并据此调整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我想,可能也正因如此,译者将书名翻译为“融于教学的形成性评价”,强调形成性评价与教学一体化的关系。
然而,并非只要“融于”教学过程之中,评价就能发挥其形成性功能。实际上,融于教学的评价要发挥形成性功能,还必须在评价全过程中遵循相应的原理或策略。对此,威廉在书中做了全面的论述,其提出的五大策略——明晰、分享和理解学习目标与成功指标;引出学习的证据;提供促进学习的反馈;激发学习者成为彼此的教学资源;激活学习者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人——就覆盖了包含从评价设计、实施到结果运用等在内的评价全过程。
仅从这些策略的表述看,对“形成性评价”或“促进学习的评价”领域稍有了解的人可能都会觉得似乎没有什么特别新鲜的说法。但在具体的内容中,该书却有诸多可能会颠覆我们过往认知的观念,比如,我们的评价往往似乎都比较神秘,威廉却说要让评价标准透明,让学生事先明晰评价标准;比如,实践中许多教师都在强调评价的区分度,而威廉却在强调问题的诊断性,将能否把学生的错误揭示出来视为评价品质的核心;比如,我们一直强调作业的批改且绝大多数教师尽心尽力地批改,可威廉告诉我们,在反馈(包括作业批改)所可能引起的8种学生反应中,只有2种反应可能导致改善,另外6种反应在最好情况下不会带来变化;比如,作业批改,常规做法就是给分数、打等级,我们知道提供关于作业情况的具体信息要比单一的分数、等级效果好,相信分数、等级与描述性评语的结合同样会有好的效果,可威廉说,当加上分数、等级之后,描述性反馈本来能够产生的效果会消失……
形成性评价如何实施?
基于对这些策略背后的原理的论证,本书在五种策略之下提供了76种极具操作性的实用技术,其中不少技术还有相应的案例来支撑。在这些可操作的实用技术中,有些技术也是教师平常在使用的。但是,我们在使用的过程中往往没有抓到运用这一技术来促进学生学习的本质,甚至有时候可能带来负面的结果。
威廉这本书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他通过对大量实证研究的分析,为这些实用技术的使用效果开展研究与探讨,并给出了教师们在使用这些技术时的注意事项。比如,我们在写作教学中,经常会给学生提供范文,以具体的方式例证优秀的作业,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将自己的作品与范文做比较,从而知道自己的优缺点所在,并进行下一步的改进。这一常用的技术,我们往往就这样用着,可能不会再去深究或是基于证据去做实证研究,从而得出怎么用更能促进学习的结论。威廉说,范文这一实用技术的使用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在范文的选择上,要让学生相信范文是在他们能力范围内可以达成的;二是当仅向学生展示高质量作业的单一实例时,这个例子可能被视为一个需要复制的样板,而不只是一个例子,要让学生看到多种表现都能够得到好的成绩;三是范文要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我们所关注的事情上,这样,学生的学习效果将会最大化。作者在书中不仅给出了这些观点,每个观点都有实证研究或案例来进行具体阐述,明白、易懂、好操作。
我们经常说,我们知道评价很重要,知道课堂形成性评价对于教学质量很重要,但不知道怎么做。这本书对于苦于缺少形成性评价相关操作技术的一线教师而言,具有实用价值。但如果认为本书对一线教师的价值仅在于此,也许就低估了它的价值。
对教师日常评价有帮助的书
一直以来,评价被视为课程教学改革的瓶颈。从作为一个系统的课程改革而言,作为“瓶颈”的评价大概更多是高考中考之类大规模高利害评价;但从教学质量的提升来说,作为“瓶颈”的主要是教师日常实践层面的评价。确切地讲,教师对诸多先进的评价理念并不陌生,甚至可能相当熟悉——就像熟知“形成性评价”的观念,教师们缺少的是形成性评价的实践技术,更欠缺的是关于形成性评价的专业知识基础——绝大多数教师拥有的评价知识大多来自基于心理测量学的评价理论,或者来自从大规模测验中所获得的印象,以及自己评价实践中形成的经验。《融于教学的形成性评价》将对相关实用技术的描述置于关于策略原理的充分论证之下,既让读者了解特定策略的可用技术,也让读者更好地理解特定技术的原理实质——当读者真正理解策略所基于的原理时,或许就能够创造出自己的实用技术。或许正因为此,本书的译者——在课堂评价领域浸淫多年的王少非教授——在其公众号中评论道:“在我的视野范围内,《融于教学的形成性评价(原著第2版)》应该是对教师日常评价实践最有帮助的著作”,我的感受同样如此。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首次提出“四个评价”: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总体方案》涉及教育评价的诸多领域、诸多范畴,同样覆盖了以往一直被忽视的教师日常实践中的学生评价实践,其强调过程评价,倡导“学生学业述评”,尤其是强调“坚决改变用分数给学生贴标签的做法”,背后的理念就是要用评价来促进学生学习,与“形成性评价”的理念一脉相承。教师在日常实践层面如何落实《总体方案》的要求,这本书应当能够提供重要的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