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有条“陆上大运河”?大山深处的生命之路,可不只有茶马古道
茶马古道(笔者实拍)
盐作为日常生产与生活的必需品,在人类历史中具有特殊的地位,盐的生产与贩运催生了与盐业相关的城镇与集市。在中国西南地区的大山深处,隐藏着众多古时的盐道,这些道路因盐而兴起,也因盐而繁盛。这些运盐古道影响着巴蜀地区的社会与经济格局,也间接催生了民族间文化与商业的交融,因此被多数学者称为中国西南的陆上大运河。
一、西南盐业的“大运河”
在古代中国,辽阔的疆域内有多种不同种类的盐,如池盐、海盐、井盐等等,从盐业的地域分布情况来看,中国沿海地区多以海盐为主;而山西运城、宁夏则是著名的池盐产地;整个巴蜀地区,由于特殊的地质结构,这里的盐业则多以井盐为主。
盐业的兴起不但带动了产盐区经济的发展,而且还带动了盐道周边商贸的兴起。有的地方并不产盐,但盐业贸易的发展却带动了这些区域的兴起,从产地到消费地,盐道好像是一条生命线,最终实现了盐业道路千年来的繁荣与兴衰。
盐道没有茶叶之路的芬芳,也没有丝绸之路的华丽,所以在很多人眼中,茶马古道与丝绸之路似乎更容易被人们铭记。盐道就像一个默默无声的老者,低调地串联起了西南地区的文化与经济间的联动。翻开历史地图我们就会发现,川滇正好处于南方丝绸之路重要的交汇带上,川滇之间的一些重要城镇正好是历史上重要的盐运区。
在肩挑马驮的时代,这些盐道与一般的商道没有明显的区别,青石路与马蹄路在栈道上断断续续地连接在一起,但是连接这些盐道的盐井、盐仓、会馆等景观,却书写着不一样的盐业情感。
因盐而兴起的古镇(笔者实拍)
二、川滇盐道承载的辉煌
川滇之间的纵向山脉将云贵高原与巴蜀地区有机串联在了一起,同时这些大山也成为了阻隔两地之间的屏障,生活在崇山之间的古蜀先民与古滇先民,却在历史长河中实现了不断的交融,形成了多元文化并存的景象。
相对于文化昌盛的中原地区,这里曾被称为蛮荒之地,也是中原王朝的统治势力难以深入的地区。当出使西域的张骞带回了今天阿富汗地区的邛杖与蜀布时,一直对西南地区怀有憧憬的汉武帝便派使者以今天的乐山与泸州为据点,分四路去寻找通往印度的道路。后来由于滇池一带的古滇国部落与昆明族的阻挡,汉武帝最终未能实现沟通印度的目标。
西汉时期全景图
至东汉明帝永平十二年,成都通往印度的道路最终贯通,学者们将这条道路称为“蜀身毒道”,后来这条道路被商人与少数民族一直垄断着。
这条道路分为两条路线:西线名为灵关道,经雅安、西昌到大理;东线则是秦国所开凿的五尺道,从成都出发经过乐山、宜宾、昭通、昆明到达大理。根据汉代史料记载,西线上的邛崃、姚安、蒲江等地,以及东线的犍为、长宁、高县、盐津、大关、水富等地,都是重要的产盐地。也许从汉王朝开通这条道路之前,盐业就已经成为人们日常交换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尺道
在川滇高山峡谷间许多并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理环境中,盐业的聚合功能日益凸显,两省交界线上的四川凉山州盐源县、攀枝花市盐边县与云南昭通市盐津县,都充当了连接川滇的纽带,也成为盐业地理的标志。
位于盐津县境内的盐神祠(笔者实拍)
三、因盐而兴起的集镇
盐源县的盐业开采历史非常早,秦灭巴蜀时期,秦将张若即夺此地,汉代时又在这里设置郡县,但是当地的少数民族多次与中原王朝争夺这里的采盐权,经过几百年的交战,最终到了三国时期,蜀国才最终取得这里的采盐权。
南宋后期,忽必烈征讨大理国,在这里设置闰盐州,从此形成了因盐而命名的道路:闰盐古道。其路线就是从今天的盐源县出发,经西昌、宁蒗到达丽江。在盐道途经的地方,至今仍然可以看到这条盐道所留下的历史遗迹。在这条古道上不仅有驮盐的马帮,还有中原与地方以及各个少数民族之间因盐而战的铁骑,为盐马古道踏出声声的回响。
地处云南的盐津县,则因为这里是专门运盐渡口而得名,秦开五尺道,汉代修南夷道,隋唐时又将这里的盐道拓宽,修筑了石门古盐道。自秦以来,这里就是中原文化、滇东文化与巴山文化相互交织的地方。
四川的盐与云南的山货、药材也从盐津的古渡口出入,被称为川滇第一关的“石门关”控制着川滇门户,也是盐津盐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今天的盐津县城,我们还能听到来自盐都自贡的方言,而盐业的发展直到今天也是盐津商贸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是过去运盐的古渡口被现代化的公路与桥梁相连接,不变的却是盐业带给盐津的繁荣与辉煌。
今天的石门关,当地人也将其称为“豆沙关”(笔者实拍)
如果从云南盐津顺河而上,便可以来到另外一个盐业重镇,四川的盐边县。笔者曾经在2017年到访过此地,刚刚来到这里时,走在街头,我们依稀还能嗅到满大街盐的气味。盐边县是因茶马古道而兴起的城镇,这里从南宋开始就是汉民与藏族、彝族进行物资交换的地方,久而久之,盐边就成了茶、盐与马匹交换的场所。今天走在盐边的大街上,还能看到很多卖盐的小贩,打听才得知,当地有个不成文的规定,每周三、五、日三天会进行大规模的盐市交易,笔者虽然没能目睹盐市交易的场景,但通过联想可以感受到,近千年来盐业对这座川滇边界小城的深刻影响。
文史君说
盐作为人类生产与生活的必需品,其生产与贩运催生了与盐业相关产业的城镇与集市。西南的盐道自秦代以来就承载着无数的辉煌与繁荣,盐就像川滇之间文明与社会进程的纽带,在纵横的崇山峻岭间串联起了文明兴衰的乐章。处于这条盐业线上的会馆、庙宇、古驿站以及古地名等,都是西南古盐道上的重要标志,它们见证了川滇盐业的发展与辉煌。
参考文献
中国国家地理编辑部:《中国国家地理》(四川专刊下),2003年第7期。
中国国家地理编辑部:《中国国家地理》(长江专刊),2019年第10期。
鲁西奇:《中国历史上的空间结构》,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12月。
韩茂莉:《中国历史地理十六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
邹逸麟:《中国历史人文地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
(作者:浩然文史·禹贡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