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母亲做鞋
母亲做鞋
邵孔发||安徽
我们家兄弟姊妹六个,上世纪中叶,靠父母亲拉板车养家。能糊住家庭八张嘴尚且不易,哪还有余钱买鞋穿。儿童整天跑跳不停,穿鞋费,又不能看着儿女打赤脚。于是乎,母亲便替我们做鞋。
做鞋要先打袼褙,俗称裱骨子。裱骨子用料,有实在不能再补的破衣烂裳,一块块拆下来的补丁;有用腐了的毛巾、抹布、脚布、尿布;有烂鞋帮子、烂袜子、碎布头,都是些母亲日常收集的只能当补丁头卖的废品。打一碗糨糊,将破布烂衬展平,抹上糨糊,在门板上一块块一层层粘贴、加厚、晒干。鞋底、鞋帮尺码大小有纸剪的鞋样子,鞋面绣花有花样子。数层骨子叠在一起,约三分多厚,按底样裁剪,包上白布面纳鞋底。
母亲拉板车,舍不得歇工,不得闲专门纳底。每日出工时,将鞋底包在头巾里,带在身边。只要板车一停,见缝插针地就戳几针,一针一针日积月累地纳。工具为一锥一顶针一穿麻线的纳底针。顶针形如扳指儿,铁皮制成,表面布满细密的圆槽,穿针用力顶时,针鼻落在槽内。扳指儿拉弓射箭时套在拇指上,顶针纳鞋底时套在中指上。锥一孔,用顶针顶过一针。走针线路沿外缘向内一圈圈收缩。纳几针,母亲习惯性地将针在头发上划两下,像是给针抹头发上的头油,以使针更润滑。鞋底板不板,经不经穿,全靠每针勒得紧不紧。纳鞋底拉勒麻线伤手,母亲手上总是勒出道道紫血印子。纳好的鞋底,白地子上布满金黄色的麻线点,形似椭圆形的酥笏牌上撒满的芝麻。
纳好鞋底再做帮子。单鞋帮,面子里子两层布。面子多为蓝布黑布,里子为白粗布。两层布刷糨糊粘为一片,晒干压平整,依鞋帮样子剪裁,缲边。棉鞋帮则在面子里子两层布之间铺棉花,用针线将棉花缲合在鞋里子上,以防棉花在鞋帮内走动。女孩鞋面绣花,多为梅兰。
鞋底、鞋帮缝为一体称上鞋。上鞋时正上用钩锥,好里外穿拉过线。敞口单鞋反上,鞋帮反面朝外,用纳底针将鞋帮鞋底缝合,然后翻正。翻鞋帮既要手艺,又需力气。母亲用一碗凉水,喝一口,朝鞋底一喷,鞋底便软和许多,边喷边翻,沿后跟至鞋尖,一点点翻过去。鞋整形借邻家楦头楦一二日;没有楦头则在鞋碗里塞棉花楦。
做鞋不易,小孩脚长得风快,为的鞋能多穿几年,母亲做鞋时尽量放大鞋码。新鞋码太大,穿在脚上不跟脚,便鞋面加襻。鞋帮内沿口缝一襻,襻端开一纽缝,鞋帮外沿口钉一纽扣,穿时将鞋襻覆脚面,扣上纽扣,快跑也不至掉鞋。襻上绣有精细的波云纹,滚边。女孩穿带襻鞋觉得很漂亮,多了一道装饰似的;男孩觉得鞋带襻,穿上像个姑娘似的,出门不自在。倘想不带襻,鞋后跟沿口左右收折缝起一点儿,也可让鞋跟脚,等脚长大些再拆掉线。还嫌大可添加厚鞋垫。
从前沙土地多,布底不经磨,怕潮。于是乎模仿古人给骡马蹄打铁掌一般,母亲将做好的鞋拿上街请修鞋摊主打掌子,俗称掌鞋。掌皮用板车、自行车废旧外胎。掌分半掌、全掌。半掌只掌鞋后跟,全掌则鞋前掌也掌。全掌价格贵,更耐穿,防潮。舍不得花钱,则等鞋穿一两年,鞋跟磨偏快通了,才迫不得已打掌。
等到母亲从老大到老小给每人做好一单一棉鞋,老大的鞋已穿磨坏得差不多了。于是再从头轮流做起,总无止歇。穿着母亲做的新鞋去学校,格外兴奋,趾高气扬,学习有劲。我们知道做鞋难,格外珍惜。鞋面滴了油渍,便蘸水清洗;洗不掉,用肥皂擦;再不济,则挤点牙膏,用废牙刷刷,总要使鞋洁净如新。雨天上学,脱下鞋顶在头顶上,到教室擦干脚再穿。我们家的鞋,老大穿小了,老二接着穿,老二穿小了,老三接着穿,直到实在不能再穿了,洗净晒干如文物般地藏在箱底。
如今见商店里有“北京布鞋”售卖,总让我想起母亲为我们做过的一双双布鞋穿着的舒适。
插图/网络
作者简介
邵孔发,安徽全椒人。1982年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中文系。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论文集《襄水文集》、散文集《故园屐痕》(2017台湾繁体版)。参编安徽省高等学校“十一五”省级规划教材《大学语文》。
长|按|二|维|码|关|注
用诗和远方,陪你一路成长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冬歌文苑工作室
顾 问:王树宾 戢觉佑 李品刚
总 编:冬 歌
副 总 编:蔡泗明
执行主编:倪宝元 吴秀明
责任编辑:张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