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节专稿 | 探伤工:父亲带走了我的避风港
老早就想写一下父亲 ,却不知从何入笔。父亲离开我们已经三年多了。可在我的脑海里,总觉得他还活着,在那个我熟悉的小屋,与母亲一起,时刻等待我们回家。当我一休班,想像往常一样,骑上车,踏上回家的小路时,才意识到,那条路是那样的漫长……我找不到家了,也没有家了!因为父亲没了,那个盼我回家,时刻惦记我的老父亲离我远去了!从何时起,我成了无家可归的人。
在我的记忆里,儿时对父亲的印象,就是他太严厉。无论何时,只要他一瞪眼睛,我和妹妹就吓得毛骨悚然,大气不敢出一声。所以,小时候,我是一个比较听话的孩子,尤其在父亲面前,总是小心翼翼的,生怕做错事,招来严厉的训斥。甚至皮肉之苦。其实,从小到大,我还从未被父亲打过,只是因为父亲严厉,总免不了有这样的担心。儿时,做错些事情,父亲总是瞪眼睛,大呵几声,在呵斥中,用他那独特的高高的大嗓门,告诉你哪里做的不对,指出所犯之错。即使如此,童年的我,还是吓得不得了,每每是惧怕父亲的,不愿多和他接触,总觉得他身上,带着慎人毛。还有一点就是觉得他重男轻女,不喜欢女孩,可偏偏我和妹妹都是女的,不如他所愿,又加上从小我不爱说话,认为父亲并不喜欢我。平时,我和他的话极少,总是有事与母亲说,因为母亲性情温柔,是典型的贤妻良母型,感情上,从小就离母亲很近。
对父亲的改变,缘于同学和奶奶的话。那是初三临近中考,下课时,一好友告诉我,昨天家长会上,爸爸追着老师问我的成绩情况,考中专有多少把握,临考前家长应做些什么 。当时我听了,心里一震:父亲也关心我的学习?以前总是母亲爱说,要好好学,父亲可从来没有问过,再者,昨天在家里,他也什么没说呀,这是怎么了?同学会解释,怕给你压力呗,这还不明白。真的是这样吗?
还有一次,那是上中专后的第一次回家,从奶奶口中得知,我走后,爸爸天天在院子里转圈,心神不宁的,甚是想我,怕我初次离家,在校生活不习惯,老催母亲给我打电话,问情况,都快成小孩了。听到这些,我心里又一翻腾:“他心里能这么有我?比母亲还在乎我?”以后的事实,证实了这点。
上中专的时候,每次回家,父亲都早早地从集市上买回我爱吃的东西,让妈妈做好,等我吃。给我拿生活费,总比我说的数要多,并一遍遍嘱咐,别节省,爱吃啥就买啥,照顾好自已。出门在外,总要穷家富路。临行前,又装满一大包吃的,让我在学校慢慢享用,并一直把我送出老远,还一个劲的张望。从那时起,我懂了父亲满满的爱,深深地牵挂 。
以后,父亲生病了,是糖尿病。有人说,这是富贵病,只要按时吃药,注意饮食,生活有规律,别累别气,没病发症就没有问题。这些话一点没错,可问题是要看人生活在什么环境中,有什么条件。对于一个当时四十多岁的男人,上有老,下有两个上学的孩子,靠土地吃饭的农民来说,能有条件养病吗?不干活,就没有收入,他是家里的顶梁柱,全家怎么生活?所以,为了家人,每天父亲面朝黄土背朝天地干 。农村活,没有轻闲的。每天父亲都是劳累的,而对于每天要吃的药,他总是断断续续。我和母亲催着,也不怎么按时吃。我知道,他是心疼钱,他不想自己把钱都花完,不想拖累家。他是一个男人,要支撑着这个家生活,而对于自己的病,却关心的甚少。
日子就这样一天天地过去了。每天,父亲都是起早贪黑地干着农活,他经常很累,干活没有力气,这是生病的原因,可他还是坚持着,坚持着。冬天割韭菜,在棚里一钻就是一天,又冷又湿,由于总是低着头捆,他的脸经常肿着。我们劝他别干了,有时他自己也说不干了,身体不行了,可是总也舍不得放下。因为全家要活,冬天蒙棚卖的钱,是我们的主要生活来源,如果他不干,这活母亲一个人,根本干不了,这就意味着,全家的生活来源要断。父亲怎能看着一家人生活陷入绝境?所以,总是咬牙挺着,一步一艰地干。也正因此,他的病在一天天加重,腿脚越来越不灵便,他依然支撑着。
几年难熬的日子终于走过去了,我和妹妹都成家了,父亲似乎可以歇歇了。他把地出租了出去。可这时又养了几只羊,他说自己不能闲着,不能成天伸手往儿女要钱,总得有个生活来源,挣不来大钱,挣几个零花钱,孩子们刚成家,都不宽裕。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父亲从来不要我们的钱,就是过年过节,给他钱,他总说有钱,够花了。告诉我们,拉家过日子,挣钱不容易,不要瞎花钱。每每这时,都是我们把钱偷偷放在他看不见的地方,事后告诉母亲。给的钱不多,却是我们的一份心意。我总认为,不能攀比,也攀比不起,摸着自己的良心,量力而行,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善待父母就行了。
都说有病的人,脾气会变得古怪,这话不假。父亲的性格变了,变得爱怒,爱发脾气,总爱和母亲吵架,可他又时时离不开母亲 ,生活中处处关心母亲,就是情绪控制不住,宣泄的对象自然是母亲。对于手里的钱,他搂的很紧,舍不得花。平时与母亲过日子,不舍得买这买那,衣服几年不添件新的。日常用具,坏了能修则修,不肯更换,吃上也很节俭。慢慢地我理解了,因为他们老了,挣不来什么钱,又不想要我们的钱,知道我们也不容易,他们帮不了我们,也不想拖累我们。因此,只有节俭。每次回家,买些东西,父亲总唠叨我们乱花钱,挣钱不容易,该省的地方要省,家里什么都有,不用买。而相反的,如果他事先知道我们要回家,都要从市场或小卖点买来我们爱吃的东西,依旧准备好,看着我们吃。平时,有什么好吃的,也舍不得吃,总爱留着等我们回家吃。看着我们一口一口把他留的好东西吃下,他脸上乐呵呵的,比自己吃了要高兴。我想,此景,对于父亲来说,是一种享受。因为,他爱我们,这是他疼爱的一种方式。
父亲是很抠门,可对于晚辈,却从来不抠,爱吃啥买啥。一回家就爱带着孩子们去小卖部。每每这时,我也不拦着,我知道,这也是一种享受。是儿孙环绕于膝前的一种幸福。
很清楚地记得那次因买房钱不够回家,我犹豫了几次,是否跟父母提,我知道,他们手里的钱,是一辈子的血汗钱,父亲谁也不借,因为他清楚自己的身板,怕万一有什么事,借出的钱收不回,到时走投无路。因为这,不少亲戚怨父亲,可他全然不顾,执意谁也不借。所以,我借着难开口,可又没别的办法,吞吞吐吐地说了。父亲听后,立码问我缺多少,让母亲给我拿。我听了,一愣,我没听错吧。父亲的慷慨,真的令我很感动。我知道,这里面包含了父亲多少的爱!
父亲对我,是越来越心重。每次回家,他总把好吃的给我吃,有时我不吃,他就一个劲地让,有活宁可自己干,也不让我们干,有时儿子撒娇,缠磨我,父亲都要说儿子,要好好呆着。平时,他固执时,别人说话不听,我说了,每每还能改正,有时听了不表态,但事后,却照我说的做了。我知道,他越来越信认我,越来越依赖我,就像小时候,我依赖他一样。
可惜,我性格太内向,一直和父亲交流很少。每次回家,都不停地跟母亲说。有时,有的话,是冲父亲说的,可也是和母亲对话,父亲做为一个听众,听过去的。父亲也习惯了这种听的方式,静静地听我们谈话,偶尔插上一两句,就又当了听众。那时,我想,这也是一种方式,和父亲沟通的方式。他脾气古怪,谁和他也没多少话。可我忽略了,忽略了父亲在一天天变老,他的内心,一定很孤独,平时,他与别人沟通少,思想上总是过去的老一套,日积月累,心情一定很压抑,我应该走进他的内心,倾听他的心声。可我却没有,一次也没有。他的苦,我不知道 ,我们谁也不理解。
父亲的病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严重,腿脚不灵便,眼睛也不好使,曾经好说歹说,做过一次白内障手术,很成功。父亲当时很乐,说要好好地活着。我知道,这是病发症的表现,当时还想,以后控制好血糖,应该就没事,所以总劝父亲按时吃药,打胰岛素。可父亲就是不听劝,自我感觉实在不行了,打一段胰岛素,过些时候,又停了,药也不按剂量顿顿吃,总说,是药三分毒,追求饮食控制。我知道,他还是心疼钱,虽然每次都是我买的药,不用他花钱,可他照样不希望我花,每次都给我钱,我不要,每次总预计着药该用完了,回家去送药,总发现冰箱里还有药,我知道,他又对自己苛刻了。一次次地劝,但他依然很固执,舍命不舍财。我们也就没有过多的坚持,心想,现在不干农活了,注意保养,应该没什么问题。但我们却又错了,该来的事还是来了。父亲的脚破了,无缘无故,就破了,而此时,他并没有告诉我们,而是怕我们担心,一味的瞒着,就是我们回家,他强打精神,吃,动,我们没看出来,把病情耽误了。一个月后,当我有些怀疑,从母亲口中问出真相后,已经晚了。父亲的脚已经黑了,此时,送他去医院,血糖却一直很高,降不下来,不能做手术。父亲心里清楚,自己的病治不好。他静静地躺在病床上,没有忧伤,陪我们度过了最后的时光……
父亲走了,走的很坦然,面对死亡,一点也不畏惧。他说:“如果能生活自理,活着就活着,活着总比死了好,如果不能动了,活着就是废物一个,还不如死了,自己少受罪,也不用连累小人,久病床前无孝子,谁也不用说谁。”他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坦然地面对死亡,告诉我们要好好生活。爱惜自己的身体。健康最重要,平时,自己要照顾好自己。写到此处,心里很痛,泪一个劲地往下流,我真的很恨自己 ,恨自己的无能,挽救不了父亲的生命,恨自己平时的粗心,对父亲的关心不够,一味的以为,尽自己的力量,给他们买点什么,就是尽心了,恨自己平时与父亲说话太少了,此时想说,却找不到对象了。父亲,你在哪里?我想你了!你知不知道,你没了,我儿时的家也没了,那可是我避风的港湾呀!
都说父爱是一座山,高大威严,父爱是一汪水,深藏不露,父爱更是一双手,保护着我们走过春夏秋冬。可现在,我什么都没了,因为,父亲没了,家没了!但是,我知道,我一定要坚强,活出自我,为自己,也为父亲!
朋友们,请记住:世界上唯一对你好,又不求回报的人,是自己的父母,我们没有权利选择父母,我们只有义务赡养父母,有责任去让他们安度好晚年。《常回家看看》,唱出了天下每一位父母的心声,在自己允许的条件下,多抽些时间,关心他们,问候他们,陪伴他们。感情的交流,有时候胜过你给的钱,买的东西,有时,他们内心真正想要的,是驱除孤独和寂寞,是儿女的陪伴,是孩子们彼此和睦,都过的幸福。千万不要留下,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在的遗憾。
探伤工,原名李云,河北唐山人,打工族,平时喜欢阅读,感觉文字的芬芳能陶冶情操,净化心灵。闻着淡淡的墨香,心底的情愫慢慢散开,缓缓流淌,飘洒在岁月的船里,记载了光阴,充饰了流年,点点滴滴,如天空中的星星,闪耀,闪耀……
快捷阅读,点击标题即可
本月《就读这篇》回顾
原鄉書院名家专辑快捷阅读
回复作家名字即可
毕飞宇|陈忠实|迟子建|格非|贾平凹|老舍|李佩甫|刘庆邦|沈从文|苏童|铁凝|莫言|汪曾祺|王小波|王安忆|余华|严歌苓|史铁生|张爱玲|张承志|
博尔赫斯|村上春树|川端康成|马尔克斯|卡佛|福克纳|卡夫卡︱
国外名家作品合集,回复“合集”,便可快捷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