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健身气功的基本要领(一)

  总的说来,放松,是气功殿堂的入门处、气功大门的门槛。这个门槛如此平易、如此简单,形同虚设。实际上,从深层次说,它就是虚设。因为,气的存在原本就是虚在。气固然是客观存在,但并不一定是客观实在,还可以是客观虚在。虚在又与人心同居一室,所以,气这个客观存在又与主观世界紧密相连。这就是说,气乃是虚与实、主观与客观、人与自然这个多层立交桥的重合点、交接地。或者也许可以说,气正是虚与实、主观与客观、人与自然的原始点、发生地。这个问题且待以后探讨。正因为气功门槛形同虚设,所以人们也就不易看见。不易看见就或者长期徘徊于气功大门之外,或者不经意间穿梭于门槛内外却总与气功失之交臂。气功殿堂,如果它是一个旅游景点,那么,只要你迈进门槛往里走,你就会发现,这里有你今生今世鉴赏不完的美景,采撷不尽的瑰宝。当然,这里也有荆棘丛生,还有迷宫林立。所以,它才奥妙无穷。总归是不枉此行。因此,很需要立一标识以告众生:这里是气功殿堂的入门处,请进!

  健身气功基本要领之二是入静。第一大要领放松是松身,第二大要领入静是静心。所谓入静,主要指减少、停止大脑的意识活动,用气功术语说,就是弱化、戒除后天的识神(又称外心、外神)。

  意识虽然是人在社会行为中后天形成的,也属于人的本性。由于它的生产和使用仅仅是人的特权,并且它还影响和决定着人的其它本性,所以,在更深层意义上,它还属于人的本质。(参见魏用中:《人的本质新探——兼评“人的本质在于人的社会性”》,南昌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人只要不睡觉,大脑就总在想这想那,好多时候你不让它想它也想,而且无固定规律可循,这从心、脑电图上都可以看出来。这是指平时。兴奋时,更是心潮难平。烦恼时,则是剪不断,理还乱。因此,要入静,确实难,简直背离人的意识本性。问题还不止于此。所谓识神,又包括思虑神和情欲神。也就是说,气功要戒除的不仅是意识活动,还有情感体验。前者属智商,后者属情商,这些不但常人皆有,而且从小就该培养。动物也有感有知有情有义。你要戒除它们,岂不有违天性?干嘛偏要入静?

  入静的直接目的,是要调动、增强人的自我调控功能,用气功术语说,就是激发、活跃先天的元神(又称内心、内神)。元神就是自发司职自我调控的。此功能本来人人与生俱备,用不着激发。只是由于人后天的意识性太强、情欲神也太旺,它就被抑制了、甚至退化了,所以还得调动它激发它。不如此,便不能健身;不如此,便没有气功。怎么调动?它怎么被抑制的就怎么再兴奋起来。它由于此长彼消而被抑制,于是就此消彼长再激活它。用最基本的国学术语说,这个规律叫阴阳消长。人体中的神里边,识神属阳,元神属阴。若求阴长,即激发、活跃先天的元神,就要阳消,即弱化、戒除后天的识神。

  只因戒除识神在好多人看来都非常难,有的人就出于迎合大众口味,声称他的功法不用入静,同时又轻描淡写补充一句:“什么都不想就行啦!”实际上,“什么都不想”最难真正做到,因而也是最高程度的入静。总归,凡气功都入静,不入静非气功。这道关口无论如何绕不过去。放松、入静就像跨进气功殿堂必经的两道门槛。第一道门槛低,易进也易出。第二道门槛高,很让人却步,但同时它也更重要。对于当前举国推广的健身气功来说,入静的地位尤其显得重要,它是最关键的基本要领。为什么说入静最关键?这要从健身和气功这两方面来分析。

  先从健身方面看。健身是现代语言,古代叫修身,气功叫修命。四书之首《大学》开篇在讲“修齐治平”时写道:“自天子以至庶人,一是以修身为本。”但又强调:“心正而后身修。”因为“心者,身之主也”。(朱熹注)这就不单是儒家学说了,也是医家观点。《内经》就明言“心为君主之官。”君主是发号施令的,心并不发号施令,号令都由脑来发、中枢神经发,心怎么成了君主?这是因为,“心为神之舍”,“神明出焉”。脑中之神,原本是藏于心、出于心的,故此也才有元神一词。打个比喻说,神虽然经常到脑那里去上班,家却住在心这里,而且这个家可是搬不得。因此,神虽说是主宰,但从器官上说,仍然总是心为君主,统管全身。负有统管全身之责它还能休息吗?不能。它一打盹,“十二官则危”。所以,人体中唯有心最是工作狂,一分一秒不停歇。大脑、小脑及其余器官则都有停歇,至少得换岗。既然心为一身之主,若要健身,那就时刻不可忽视健心,更万万不可把心抹去。否则,健身就会成为一句空话。“全民健身”这个话,中国讲了好多年了,联合国更早就讲“人人享有健康”,并对“健康”做了新解。然而,这都远未实现。何时能实现?靠什么实现?依我看,首先要靠辩证法。而只讲身不讲心,是形而上学。近几十年来,中国人吃形而上学的亏很大、很多。在如何健身这个最根本、最老大难的问题上,还吃这个亏?事实上,搞健身气功的有识之士早就明确指出:人的生命是以心为主导的心身对立统一的整体。这里面的关键词是“心为主导”。它意味着,心与身这一矛盾双方的主要方面是心而不是身。同时,它也给中国气功自古奉行的“性命双修”作了注解:修性、修心为主,修命、修身为次。

  若从祛病角度说,结论也一样。但这得从中医辩证法说起。中医对病因的解释是,“内伤七情,外感六淫。”内因放在前,外因放在后。因为,内因是根据,外因是条件,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起作用。西医对病因可不这么解释,它只讲病菌病毒。中医恰恰不讲这些,讲的是风、寒、暑、湿、燥、火,这来自气功学的“天气六气”和“地气六气”。此六者充满天地之间,无所谓利与害,只是对人说来不能过。过则为淫,淫则为邪,邪则为毒,才称之为害。可是,七情不伤,则六淫不感,备四时而养生,则天不能病。因此,道家才认定“我命在我不在天。”而道家、医家确实都不乏掌握自己性命、健康长寿以至无病而终之人。他们靠的什么?不靠杀菌灭毒。相反,他们深知,许多菌都是好东西,越是毒越是好东西,攻毒越有效,所以便不去杀、不去灭它们,而是千方百计去找、去用它们。实际上,这样的东西自从有人类以来就总在人的身边,或在人的体内,根本灭杀不了。人一定要杀,一定要灭,它就只好越杀性能越强,越灭种类越多,以致层出不穷。到头来,吃亏的、黔驴技穷的还是人。中国气功道家、医家的人从不吃这个亏,儒家、佛家、易家的人也都不这么干。他们健康长寿的关键是:七情不伤。情乃出于心,七情是心情。

  再从幸福话题来说也是如此。幸福不在于物质条件的优越,而在于心灵感受的愉悦。因此,天天都有好心情的人远比天天都有好吃喝的人更幸福。心广体胖(读盘,舒适),反之,心里不宽广,哪儿也不舒适,不会有幸福。

  以上可见,无论怎么说,在心身统一体中,都是心为主导。所以,欲健身必修心,先得抓住这个关键。那么,欲修心为何必入静呢?这就得从气功方面细说了。

  气功概念,简明准确地概括了有史以来全部气功现象,在我看来,它别无任何意义,就是掌握运用气的功能。身体一松,气便运行,这很简单。可是,气运行起来以后,你怎么掌握它、控制它、驾驭它、使用它呢?这很复杂,也最关键。好在自古以来中国气功道、儒、佛、易、医、武各家各派,都有驾气驭气的妙法要诀。深谙气理的大家比比皆是。东周以前且不论,仅春秋-秦汉之间,就有管子、老子、鬼谷子、孔子、颜回、扁鹊、王乔、屈原、列子、庄子、孟子、荀子、董仲舒、王充、魏伯阳、张仲景、华佗等。魏晋之后,大家稍少些,名家却甚多,数不胜数。此外还有更多隐姓埋名以及存论而佚名之高人。善驭气者,无计其数。下面仅拾其真知灼见之一二。

  纪元前7世纪的大政治家管子在《内业篇》写道:气,“口之所不能言也,目之所不能视也,耳之所不能听也”。这说的是难以驾驭。“是故此气也,不可止以力,而可安以德,不可呼以声,而可迎以意”;“心静气理,道乃可止”,“修心静意,道乃可得”。这说的是可以驾驭。凭什么驾驭?凭“心静”、“修心静意”。管子这话的意思是说:气这个东西,你不能用嘴巴喊它,不能用眼睛看它,也不能用耳朵听它,所以你就不能凭力气让它止住。但你可以用德性安抚它,用意念迎合它。你的心静下来以后,气就理顺了,就可以留驻在这里。只要你修心入静,就可以得道、得气(道与气是同义词),就可以驾驭气。

  孟子的驭气之术不亚于管子。他虽然对什么叫“浩然之气”感到“难言也”,但当他的弟子问他最善长什么时,他仍毫不谦虚地敢于直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浩然之气“至大至刚”,本“塞于天地之间”,孟子却“直养而无害”,将其变为“体之充”。如何变的呢?孟子说:“夫志,气之帅也”,“志一而动气,气一而动志”。志,即心志。《内经·灵枢·本神》说:“意之所存谓之志”。用现在的用语说,志和意念很相近。也就是说,孟子就是通过意念专一来驾驭气,以内因牵动外因,把外气变成内气。注意,在孟子这里,气与志是互动的。(见《孟子·公孙丑上》)

  据《庄子·人间世》记述,孔子同样以意念专一驾驭气。颜回问他什么叫“心斋”,他说:“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孔子这话的意思是:“颜回呀,你的意念要专一!你别用耳朵听要用心听,再进一步,你别用心听要用气听!耳朵只用来听外界声音,心却能与外界万物相符合。气是虚广而能容纳万物的。唯有道集聚了虚广。让心虚广,就是心斋。”斋,动词,戒洁。心斋,就是戒除识神,让心洁净。这完全等于入静。人为何要心斋、入静?因为,人要融入自然、踏入社会,要接触的东西无限多。遇到没颜色的东西就不能用眼看,遇到没声音的东西就不能用耳听,用什么?用心。心超越了眼耳鼻舌身的障碍,能够接待万物。所以,干什么都可以用心。而气这个虚在的东西本身就包容万物。因此,心与气就可以同居一室——那个容纳万物的大室。可有一宗,心必须戒洁才能致虚,以虚才能制虚,才能跟气同居。由此,心斋、入静的关键也便可以显现。由此还可以显现的是,庄子笔下孔子这番驭气之术,已经不止是养生之术,不止是用来修心健身的气功,而是驾一统万,用来善待万物、符合万事、包容万象的大气功,同时,这也是道家、儒家的处世哲学。所以,庄子才命题之为《人间世》。从养生术到大气功的跨跃是怎么来的?只是由于抓住了气与心的同类、气与心的耦合、气与心的协同。在孟子那里,气与志也是互动的、协同的。管子、孟子、庄子、孔子都不是科学家,不懂得物理学、系统科学。但他们都懂得协同——气与心、天与人的大协同。此非大思想家所不能为也。

  天下殊途而同归,大思想家们驾驭气的法与术也百虑而一致。这可以用四个字一以贯之:“以神驭气”。此语频出于《周易参同契》、《性命圭旨》等诸多气功典籍。这里的神,只是君主之官的那个元神。至于道、儒、佛、易、医、武各家气功的驭气之理,如果省去了分别介绍的麻烦,也都可以用《内经》的八个字来概括:“恬淡虚无,真气从之。”按我的理解,恬静、淡泊、虚广、无为这四层意思,入静程度一层比一层深。先安静下来,后由静而淡,淡渐变为虚,再由虚而致无。最后要达到的层次是无。佛家话就是空,道家话就是无为,俗家话就是——什么都不想。这是入静的最高境界。而在全部入静过程中,气都会随之运行。从,跟随。也就是说,气仅仅跟随入静而行,不入静它就不跟随你,不听你使唤。

  到此来看,入静在整个气功中的关键作用也就昭然若揭了:“以神驭气”也好,“真气从之”也好,全凭入静。所以,这道门槛绕不过去,绕过去就走出了气功殿堂。

  入静难不难?首先我要说,入静不难。因为,入门既不难,深造也是办得到的。读者朋友可能还记得上文我介绍的气功入门要领,现在可以把它命名为“放松三部曲”:1、心态放低,2、配合呼吸,3、意念指挥。其中首尾两条都事关入静。上文还提到,脖子是关键,练功时要着重放松。为什么呢?脖子一松,一分钱不花,马上就修好一条从脑到心、从心到脑的高速公路,神就可以常回家看看,而且,不疾而速,眨眼就到。到家了识神就归元了,就入静了。再者,脖子放松才带动大脑放松,大脑皮层一旦放松,这也就是入静了。因为,大脑皮层一旦放松,那里的气就运行起来,就有了超级动力。有了这个根本动力,那里的精就可以化为气,气就可以化为神,(在我看来,气功术语常用的“化”,用普列高津的术语说,就是“耗散”。)神就可以转瞬到家,所以,入静在这里就是一个很自然的过程。它不难,是与关键部位的放松一起发生的。同时,它并不背离人的本性,恰恰相反,与放松一样,也属于人的本能、本性。人不练功也得入静,至少用生命的三分之一时间睡眠入静。不睡眠也有入静,总不入静那是狂人,那才背离人的本性。

  然而,气功入静毕竟是在识神值班当政之时要让人家下岗下台的,而且,它要对付的是大脑、精神、意识、情感这些世界上最高级、最复杂的东西。因此,入静难啊!刚才说不难,是指入进去不难。入到深处很难,入到极致极难,持守极致绝难。气功人天天都有持守极致入静的体验,这是最难最难的。

  既然气功非入静不可,那又怎样才能入得好一点呢?入静的方法都有哪些呢?总的说来,实无定法。但气功前辈的经验非常多,还是应该借鉴的,可以照着讲;同时也应该创新,可以接着讲。下面我讲五点方法。

  一,内寄外托。就是把意念都寄托在体内或体外某一处地方。体内常有鼻尖、眉心、脚心、丹田、脏腑、任督二脉、病灶等。体外常有日月、山水、花草、树木、良辰、美景等。内寄又叫内守、内视、内景、守窍、守要;外托又叫外守、外景、精神假借;二者又都叫意守、存思、存想、冥想等。《内经》说:“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内寄、内守的健身祛病效果由此可见一斑。外托、外守还是捕捉、采集、输入良性信息所不可或缺的好方法。但是,作为入静的方法,内寄和外托都只是暂时地以一念代万念的初级方法。而且,这样的入静方法可用可不用,因人而异。不过,无论什么方法,只要你用它来入静,都是在积累功夫。即使是初级功夫,也可熟能生巧,也可一招鲜吃遍天,对修心健身也是行之有效的。

  在这里一定要搞清楚,尤其是外国朋友要搞清楚:东方气功学的意念不等于意识、思维、思考、思想,尽管它们都属于精神世界。这就正如:西方心理学的潜意识、前意识、下意识、无意识不等于意识,尽管它们都属于心理世界。凡是气功意念都是淡而又淡、似守非守、似有似无、若隐若现、若即若离,用孟子的话说,勿忘勿助,用老子的话说,惟恍惟惚。因此,所谓意守即意念守在一个地方,不是用脑子这么想、那么想。那就不是在入静、不是在练功、不是在养生养神,而是完全相反,是在耗生耗神。有的气功同仁撰文说:意守也包括丰富的想象因而可以增强注意力和想象力。错。气功最能增强人的体力、智力包括注意力和想象力等等,但不是这么个增强法。意守时本来没有或本不该有想象,更不可让它丰富。你要丰富,势必出偏,可能小偏,可能大偏。偏就是越走越偏离气功,大偏那就不是气功了。中华民族的先哲老祖们走出来的气功之路,始终只是正路。上坡下坡总会有的,但是,气功之路一没有斜路,二没有歧路,更没有陷阱,更没有邪路。气功之路走到20世纪中叶以后,之所以成了坎坷之路,甚至迷途无路,我想,就其自身而言,主要是因为,气,生来就虚而待物,而且,气里头有烟有云也有雾。而人的第一大感官——眼睛生来就只能看实有之物,所以就难免视之有误。有误就出偏。在这里,偏最初偏在哪儿?偏在对意念有误解。消除这个误解便不会出这个偏。当然,纠偏不是靠认识而是靠实践,靠在练功实践中掌握入静要领。但是,首先在认识上要划清那个差之毫厘的界限,这样才不至于谬以千里。因此,意念与意识的界限不可不划清。这里所说的意守虽然是作为入静方法介绍的,但它本质上是直接用来驾驭气的,气功的所有方法都不过是驭气之术,而驾驭气的是意念不是意识,是元神不是思想,是心不是脑。

  二,心息相依。又叫息念相依,就是意念活动依存于一呼一吸,与呼吸过程相一致。这几乎是各家功法都提倡的。六字诀就属心息相依。佛家“六妙法门”也属心息相依。其习练过程分为六个阶段、六个层次:数息、随息、止息、观息、还息、净息。数息,就是默数自己呼吸的次数,以一念代万念,达到入静的效果。随息,就是不记数了,意念随一呼一吸而行,或一降一升,或一合一开,或一出一进。止息,就是意念止于气息所经的某一部位而不外泄,或止于鼻尖、或止于眉心、或止于心窝、或止于小腹部等。观息,就是冥想、内视自己呼吸的过程,如,观呼气时浊气排出体外,观吸气时真气吸入体内。还息,就是返本溯源,返还呼吸之源。呼吸之源就是宇宙先天之气。净息,就是息净念也净,诸念全无,这是六妙法门的最终结果。此外,庄子说:“真人之息至踵,众人之息以喉。”那么,一吸以意领气升至顶,一呼以意领气降至踵,岂不就是“真人”的心息相依?

  三,功夫在功外。气功家、大诗人陆游曾谆谆示儿:“功夫在诗外”。此言含义深广。气功入静的功夫更是在气功之外。因为,气功关键是修心,入静仅仅是静心,所以,从消极一面说,平常心里不干净的人练功入静就有障碍。因此,在我看来,气功至少有三种人暂不能练。一是犯法在逃的人;二是缺德至极的人,如虐待父母;三是不犯法不缺德但伤人太多又太狠的人。因为,这三种人揪心、昧心、狠心,都不能入静。他们的功夫在投案自首、痛改前非、与人为善,然后才可能练气功。另外,满脑子私心杂念的人、利欲熏心的人,也入不好静练不好功。心猿意马的人不要紧,练功时自己知道收住、锁住即可。有人说,没心少肺的人适合练气功。此话对错各半:对上述五种人而言是对的,对下述五种人而言是错的。

  悠悠历史早已证明,中国气功练得好的,是那些哲学家、文学家、医学家、思想家、政治家。而且,凡是这五种人中的大家,都是气功大家;其名家,也多是气功名家。严格说,中国古代没有科学,科学只是诞生于欧洲文艺复兴。但中国自古有“格物”,这也就是科学。《大学》说:修身必正心,正心必诚意,诚意必致知,致知必格物。也就是说,整个“修齐治平”,是以格物为基。哲学是最高层次的思维,但绝非凭空思维,也是由格物致知才有思维。老子也正是因循“道之为物”并知其“惟恍惟惚”才成就其哲学的。这之中,修身、正心、诚意,虽都在气功之内,致知、格物这个基本功夫,却在气功之外。

  气功之外的功夫怎么下?可从三个层次下手。一是思想修养,二是道德修养,三是日常生活修养。思想修养又包括哲学修养、科学修养。这三个层次的功夫都既是在致知,同时也是在炼心。因此,功外、功内是一个功夫,哲学家、气功家是一家。日常生活修养,气功术语叫“借事炼心”等等。练和炼有区别。练是用水把丝布漂白,炼是用火把金属融化。人心恐怕既要用水漂白又要用火融化。光用水漂白,若有顽固不化的或不溶于水的脏东西那就没办法了。因此,火可是不能不要。而且,据赫拉赫利特说,世界就是燃烧着的一团火。所以,用它炼心就很方便也很直接。修就是学习,学而时习之。因此,中国气功自古最讲修炼。现代人最讲锻炼。但如果只锻炼身体,不修炼人心,那就无异于只野蛮其体魄,不文明其精神。而修养、修炼的传统,不是一般的文明、一般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的文明史,是民族精神。不是一般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的自我意识、自觉意识。那么现在,中华民族的儿女还是要延着气功修炼这条路走下去,尽管它非常难。难在哪里?难在,你不入气功门还则罢了,一旦入了这个门,你的心就要静、净、精、敬,就要修炼,天天修炼,一直修炼下去,把自己修炼成一个纯洁的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宽厚的人,一个有益于他人、有益于它物的人。

  四,“致虚极,守静笃”。严格说这不是方法而是目标,是入静的极致,是最高境界的气功状态。大街上的人群里恐怕没几个会有这种情境体验。我这里也只是照着讲。我要接着讲的只是,守静笃比致虚极更难。保冠军总是比夺冠军更难。致虚极可以是篮球场上的“三秒区”功夫,而守静笃,老子并没说守多长时间。庄子入静的极致是“心如死灰”,当然这个死灰肯定是要复燃的,如果不复燃,入静就成了绝对的了。而入静始终是相对的。正如物质世界没有绝对的静止一样,精神世界也没有绝对的入静。但庄子也没说持守多长时间再让它复燃。持守的时间越长,就越是接近“死而不亡者寿”这种养生境界,当然也越是难以做到。“老子天下第一”这绝对没问题,他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个讲辩证法的。庄子是否算天下第二呢?天下数一数二的哲学家,同时又入静到气功状态数一数二的极致境界。这就好像正数是第一,倒数也第一。这里面的奥妙何在呢?此奥妙之中,即含有方法。

  五,心态放低。在我看来,这四个字既是初入气功之门的要领,也是气功入静以及整个气功修炼的要诀,同时还是修心、修身、健康、长寿、幸福、快乐等等方面共同的妙诀。为什么要心态放低?因为,“人心惟危”。史载此箴言是舜传位于禹时口述的。危就是高。高就是危。看来,老祖宗是深谙他们那个时候的人心的。现在的人心更高,从小就高,越来越高。城里的孩子刚入幼儿园就被订做为科学家,恨不得签个合同;乡下的孩子不会说话就得回答长大挣钱给谁花,恨不得马上就挣。现在,中国的人心比中国的GDP要高,高得多,差不多有史以来最高。为什么古今人心都高呢?因为心属火,火易上炎。但是,舜又对禹说了,与人心相反,“道心惟微”。道心总是恍兮惚兮、窈兮冥兮,其中还有精,其精还甚真。尤其是道家还指出,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这就好办了,水能克火。看来,老子的辩证法确实比赫拉赫利特厉害。但也不能没有火。水火都有,才能既济。只不过,水要在上,火要在下,这样才能把饭煮熟。人也是如此,把属火的心放低,这样才成“熟”。人要是能心静如水,那就一定也能在细微之处见功夫,近于道心。道心不但很微,也很低,非常低。它总是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刚守其柔,知其强守其弱,知其智守其愚,知其火守其水,知其阳守其阴。用现在的话说:总是知其别人工资高守其自己工资低。不仅道家心态放得低,儒家心态也放得低。只不过舜那个时候还没有儒家,舜不可能说它而已。孟子学问之道,无它,求其放心而已。此话是孟子自己讲的。放心就是把心态放低。可是,孟子还讲过这样如雷贯耳的大话:“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这种心态岂不是比任何人都要高么?这也好像是正数第一,倒数也第一。这里的奥妙又何在呢?气功的奥妙怎么这么多呢?

  总的说来,气功入静方法的奥妙是,居高临下,站在哲学这一人的思维的最高层,俯视而入至人的心灵的最深层。用道家哲学的话说,就是出有为,返无为,以致无为无不为。

  (此文发表在《健身气功》2010年第2期,发表时个别字句有删改。)

  (此文发表在《健身气功》2010年第3期,发表时有改动,其中有的并非作者原意。)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