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第437课:“谩骂”还是“漫骂”?
接着我们的《说文解字》课程,本课讲三个“言”部汉字,分别是:“詑、謾、譇”。“謾”在现代汉语简化为“谩”,这三个字中,“谩”字最为常用,是本课的重点汉字,标题中的问题请直接参看“谩”字词条。三个字的详情如下:
1、詑。读音有四个:
(一)tuó。这是中华书局注音版《说文解字》标注的读音,给的解释是:“詑,沇(yǎn)州谓欺曰詑。从言,它声。”形声字。本义是欺。《玉篇·言部》:“詑,谩而不疑。兖州人谓期曰詑。”显然,“沇”通“兖”,指的是古兖州,在今河北、山东境内,这是当地的方言用法。
(二)duò。这个读音出自《集韵》。轻。《集韵·哿韵》:“詑,轻也。”未见典籍有应用实例。
(三)yī。这个读音出自《广韵》。(詑詑)自得貌。《广韵·支韵》:“詑,詑詑,自得貌。”另:浅意。《广韵·支韵》:“詑,浅意也。”两种用法,典籍均未见应用实例。
(四)xī。这个读音出自《广韵》。自多貌。《广韵·支韵》:“詑,自多貌。”未见典籍有应用实例。
这个字是生僻字,了解即可。其小篆写法如图:
(詑的小篆写法)
2、謾(谩)。读音有两个:
(一)mán。这是中华书局注音版《说文解字》标注的读音。给的解释是:“谩,欺也。从言,曼声。”形声字。本义是欺骗。
(欺骗)
《墨子·非儒下》:“且夫繁饰礼乐以淫人,久丧伪哀以谩亲。”用繁杂的礼乐去迷乱人,长期服丧假装哀伤以欺骗死去的亲人。
也指抵赖。《史记·孝文本纪》:“民或祝诅上以相约结而后相谩。”司马贞《史记索隐》引韦昭云:“谩,相抵阑也。”百姓当中有人咒诅皇帝,约定互相隐瞒,而后来又相互抵赖揭发。
(抵赖)
本义之外,它还有其他用法:
(1)诋毁。《荀子·非相》:“乡则不若,偝则谩之。”杨倞注:“谩,欺毁也。”这里的“乡”通“向”,面对面。当面不顺从,背后又诋毁。
(2)慧;机智灵巧。《方言》卷一:“虔,儇;慧也,秦谓之谩。”这是方言用法。
(二)màn。这个读音出自《广韵》。用法如下:
(1)冗长,繁多。《庄子·天道》:“(孔子)于是繙十二经以说,老聃中其说,曰:'大谩,愿闻其要。’”成玄英疏:“嫌其繁谩太多。”孔子于是引述《十二经》加以解释。老聃中途打断了孔子的解释,说:“你说得太冗繁,希望能够听到有关这些书的内容大要。”
(孔子见老子)
(2)通“慢”。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乾部》:“谩,假借为慢。”用法有三:
其一、怠慢;傲慢。《汉书·董仲舒传》:“故桀纣暴谩,谗贼并进,贤知隐伏。”所以桀纣暴虐怠慢,谗恶的人都受到重用,贤良智慧的人都隐藏起来。
其二、缓慢。《广雅·释诂二》:“谩,缓也。”白居易《长恨歌》:“缓歌谩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
(缓歌谩舞凝丝竹)
其三、猥亵。《汉书·外戚传·孝成许皇后》:“长书有悖谩,发觉,天子使廷尉孔光持节赐废后药,自杀,葬延陵交道厩西。”淳于长在信里出言荒悖猥亵,被人告发,成帝派廷尉孔光拿着符节赐给许废后毒药,她只好自杀了,被埋葬在延陵交道厩的西面。
(3)通“漫”。用法有二:
其一、枉自;徒然。李清照《渔家傲》:“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其二、随意;胡乱。辛弃疾《上西平·会稽秋风亭观雪》:“冻吟应笑,羔儿无分谩煎茶。”
好了,到这里,我们可以分析谩骂这个词的用法了。
“谩骂”一词中,“谩”读四声。关于“谩骂”,最早写作“慢骂”,西汉已经有“慢骂”的用法,最早见于《史记·韩信卢绾列传》(武英殿刻本):“四人谒,上慢骂曰:'竖子能为将乎?’”至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前集》卷之二《壶史》有:“玄宗怒,慢骂之。公远遂走入殿柱中,极疏上失,上愈怒。”可见,“慢骂”一词在西汉时已产生,并一直沿用至唐代。“谩骂”在唐以前并没有用例。
至唐代,“谩骂”出现,直接接继承“慢骂”的音义和用法,在唐宋文献中仍主要用“慢骂”,如《旧唐书》“谩骂”2见,“慢骂”则10见。到了明代,“谩骂”用例渐多,在时代性较强的明代文献中,“谩骂”体现出了相对优势,与“慢骂”平分秋色。注意,这时的谩骂,“谩”通“慢”的用法,就是第一个用法:怠慢;傲慢。带着怠慢、傲慢、轻慢的意味骂人。
到了明清时期,又开始出现“漫骂”,即“谩”所通的“漫”字的第二个用法:随意;胡乱。随意、胡乱地骂人,实际上,这时的词义已经发生了轻微的改变,因为“慢骂”并非毫无目的地乱骂。到这个时候,随着词义的发展,“慢骂”中的“慢”义日渐模糊,已为常人所不知。相对来说,“漫骂”的出现,极有可能是因音同形近而导致书面上的误抄误刻,从而,在词义模糊化的条件下产生的误用。
(谩骂)
理清了词汇的发展,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慢骂,是带着轻慢、傲慢、怠慢的态度骂;谩骂:词义通“慢骂”,但因为词义发展,加入了“没有目的地乱骂”的含义;漫骂,是由谩骂衍生出来的新词汇,是完全随意、胡乱地骂。《汉语大词典》认为“谩”通“漫”,谩骂与漫骂可以通用。我们了解词汇发展史之后,最好还是用“谩骂”标准些。
“谩”的小篆写法如图:
(谩的小篆写法)
3、譇。读zhā。《说文解字》给的解释是:“譇,譇拏,羞穷也。从言,奢声。”形声字。譇拏,也作“譇詉”,言不可解。为什么是羞穷呢?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羞穷者,谓羞涩辞穷而支离牵引,是曰譇拏,”徐锴《说文系传》:“繁词自盖蔽也。”因为羞涩辞穷,所以需要“自盖蔽”,所以出言“支离牵引”,故为“繁词”。找不到话了,开始乱说,所以,“言不可解”。
本义之外,譇还有其他用法:
(1)怒。《玉篇·言部》:“譇,怒也。”(2)语競。《六书故·人四》:“譇,语競也。”(3)诈謣。卷子本《玉篇·言部》引《苍颉篇》:“譇,诈謣也。”此三种用法典籍均未见应用实例。
譇也是生僻字,了解即可。他的小篆写法如图:
(譇的小篆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