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话灯谜

灯谜,又称“灯虎”、“文虎”,所以猜灯谜也叫“射虎”。旧时猜灯谜主要在元宵,边赏灯边猜谜。现在,由于传播媒介增多,活动场地扩大,灯谜活动从除夕就开始了,贯穿整个春节,文化场馆、单位联欢、商场促销、传统庙会、现代网络都少不了灯谜,直到元宵节进入灯谜高潮。

与民间谜语不同,灯谜属于文义谜,前者除少量字谜外,多以事物特征隐射,属事物谜。自汉字诞生,字谜便已孕育。甲骨文基本具备了六书,灯谜利用汉字的音、形、义的变化来表达,同样是六书具备,“制谜者恒准此为胚胎,至变化多方,莫可穷诘”(谢会心《评注灯虎辨类》)。《周易》的爻辞、《诗经》中的众多篇什都闪现着灯谜的影子。从东汉时的谶语、北魏及唐宋时的谜语故事,到《东京梦华录》《武林旧事》的有关记载,都可窥见灯谜的日渐兴旺。

曹魏时代,是中国谜语(灯谜)形成与发展的重要时期。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谐隐第十五》中说:“自魏代以来,颇非俳优,而君子嘲隐,化为谜语。谜也者,回互其辞,使昏迷也。”这是中国谜语(灯谜)理论最早的经典论述。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收录了包括曹娥碑等数则与曹操有关的谜语(灯谜)故事:

魏武尝过曹娥碑下,杨修从。碑背上见题作“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字,魏武谓修曰:“解不?”答曰:“解。”魏武曰:“卿未可言,待我思之。”行三十里,魏武乃曰:“我已得。”令修别记所知。修曰:“黄绢,色丝也,于字为绝。幼妇,少女也,于字为妙。外孙,女子也,于字为好。齑臼,受辛也,于字为辞。所谓绝妙好辞也。”魏武帝亦记之,与修同。乃叹曰:“我才不及卿,乃觉三十里。”

该谜亦被称为文义谜的鼻祖。

北宋时期,王安石、苏东坡、黄山谷、秦少游等诗人、学士宦游宋都开封,积极参与制谜、猜谜,堪称大家,使灯谜脱颖而出,自成体系,谜事活动大盛。

《高斋漫录》载:“东坡闻荆公《字说》新成,戏曰,以竹鞭马为笃,以竹鞭犬何笑?”又曰:“鸠字从九从鸟,亦有证据,诗(经)曰:鸬鸠在桑,其子七兮。和爷和娘,恰是九个。”这些都已经是很成熟的灯谜手法了。

大约在宋代,谜语上灯,并借元宵节而广泛流传,可谓中华谜史上一次飞跃性发展。

清人葛甡《馀生虎口虎》说:“灯谜宜用灯也。应在春宵秋夕,粉壁墙阴悬一长扁方灯,糊以或绢或纸。”“出谜原应春时在灯节前后,秋夜在会期歌舞之场。惟须闹中取静,免其非个中人嘈杂,以败文雅兴趣也。”

灯谜与元宵节之张灯结彩关联甚紧,赏灯猜谜已成为一项重要的节日民俗。至明清时代,猜灯谜在民间十分流行。河北武强木版年画灯方、河南安阳苏奇灯笼画中皆可见灯与谜在形式上的完美结合。

灯谜在20世纪初和世纪末出现过两次较大的潮流。清末民初,成立过许多著名的谜社,出版了一批流传至今的谜书。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形成第二次潮流,灯谜社团遍布神州,灯谜书刊林林总总,大型谜会接连不断,报刊、电台、电视台举办种种灯谜大赛,使灯谜的影响波及社会各个阶层。

在非遗热潮席卷世界的当下,谜语(灯谜)也在我国非遗中也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截至目前,已有湖北、广东、福建、辽宁、江苏、四川、湖南、河北、河南等省市灯谜被列入国家级、省级及地市级非遗项目。

进入新世纪,互联网强有力地推动了灯谜的发展。灯谜网站、网络谜社、灯谜博客、灯谜QQ群成为当代灯谜活动的活跃载体。在互联网上举办的灯谜对抗赛,每年都吸引了大批的灯谜爱好者参加;今年春节,上海还办了全国网络灯谜大奖赛,吸引了全国各地的谜友。所有这一切,都充分体现了灯谜这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活力。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