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5唐诗解读——李白之《侠客行》
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
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闲过信陵饮,脱剑膝前横。
将炙啖朱亥,持觞劝侯嬴。
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
眼花耳热后,意气素霓生。
救赵挥金槌,邯郸先震惊。
千秋二壮士,烜赫大梁城。
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
谁能书阁下,白首太玄经。
注:
赵客:燕赵之地的侠客。
缦胡缨:少数民族做工粗糙的没有花纹的带子。缦:没有花纹。古时北方少数民族通称胡。
吴钩:宝刀名。
霜雪明:比喻宝刀的锋刃像霜雪一样明亮。
飒沓:群飞。形容马跑得快。
“十步”二句:侠客剑术高明且勇敢。《庄子﹒说剑》:“臣之剑十步一人,千里不留行”。
素霓:白虹。古人以为,凡要出现不寻常大事时,就会有不寻常的天象出现。此处的意思是说侠客重然诺、轻死生的精神感动了上天。
煊赫:声威很盛的样子。
太玄经:西汉扬雄隐居时所著。
解读:
在唐代诗人中,李白是受儒家文化影响较弱的一个,但这并不是说他所受儒家教育不多,只是影响不深。和同时代知识分子一样,李白从小系统接受了儒家的教育,这些思想在他身上打下很深的烙印。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主导着李白这样传统的中国知识分子的价值取向。
但同时,道家的自由精神、批判意识和超旷哲学对李白的影响也不容忽视,甚至这些思想影响了李白一生。李白曾在《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中将一生处世的理想说得再清楚不过了:
俄而李公仰天长吁,谓其友人曰:“吾未可去也。吾与尔,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一身,安能飡君紫霞[,荫君青松,乘君鸾鹤,驾君虬龙?一朝飞腾,为方丈、蓬莱之人耳,此则未可也。”乃相与卷其丹书,匣其瑶瑟,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事君之道成,荣亲之义毕,然后与陶朱、留侯,浮五湖,戏沧洲,不足为难矣。
这其实是一种儒道互补的人生观,因为儒家讲“事君荣亲”,道家讲“功遂身退”,李白将二者结合在一起,这也是孟老夫子所谓“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李白式的表达,在这首诗里,就其中体现了李白的核心价值,诗人用想象和铺张的笔墨描绘了侠客得遇害明主,得以建功立业,抒发了他对侠客济危救难、行事立功的仰慕与淡泊名利、功成身退的向往,从而完成诗人独善与兼济理想的诗意表达。
全诗从侠客的装束写起——“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特立独行之人,其装束打扮、行为处事自然也是与他人不同。但这其实是诗人按照自己的理解与追求,想象出一个在尘世潇洒倜傥的侠客形象,“霜雪明”“银鞍”“白马”“流星”这些皆为烘托侠客飒爽英姿的形象,让人们能感受这是一个有能力有信心排解任何困难的勇士,也为下文侠客的伟业作了铺垫。
需要说明一点的是,唐代建国后,北方少数民族的游牧尚武习气被吸纳到唐代社会生活中,加上唐代商品经济的发展,都市社会的繁荣,也为游侠的活动提供了适宜的社会环境。此时唐王朝正处于时代的大变革时期,封建礼教的束缚相对松弛,个人的主观精神得到张扬和发展,所以尚武、任侠之风遂成时尚。而反映侠义题材的文学作品在这一时期有也不少,如《虬髯客传》《昆仑奴》《红线传》等武侠小说。诗歌当中也有不少,之前我们提及过,之后我们还会提及,此处不议。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这几句是侠客高超武艺和淡泊名利具体表现,高度概括了侠客们为人排忧解难、仗义出手的品质,同时也道出了诗人的人生信条——功成不受禄。诗句化用了《庄子﹒说剑》:“臣之剑十步一人,千里不留行”,既刻画了侠客的精神世界,也点明了诗人追求的人生理想。
“闲过信陵饮,脱剑膝前横。将炙啖朱亥,持觞劝侯嬴。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眼花耳热后,意气素霓生。救赵挥金槌,邯郸先震惊。千秋二壮士,烜赫大梁城。”在这几句诗里,诗人设置了一个场景——信陵君设宴,礼遇侯嬴、朱亥。这其中许多细节出于诗人想象而不尽符合史实。诗人只是“失事求似”将历史了许多侠客的生命历程糅合在一起,集中在一两人身上,无非是借笔下的侠客身上寄托自己的理想与追求。纵然粉身碎骨,纵然舍身殒命,仍留芳得在人间——“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诗人对皓首穷经的书生则是嗤之以鼻——“谁能书阁下,白首太玄经”。这些酸腐文人只会寻章摘句,将自己的生命激情投入到卷帙浩繁的古籍,实则精神世界与那些充满了生命活动力的侠客相比,可怜得很。
整首诗人侠客装束佩饰、立身行藏、知己交结、守信重诺、拯危解难等方面塑了一个侠士形象,这位侠士身上寄托了诗人兼济天下、独善其身的双重理想,贯通了诗人儒、道思想的结合体。
纵观全诗,结合李白的一生,我们不难发现,李白的政治理想是儒家的大同思想、王道仁政和道家的政简刑轻无为而治的混合物,但以儒家思想为主,但在诗歌审美方面,则是道家的自由精神和自然美学观以及佛家的玄远诗风占据主导,有时我们为了说明的方便,特意将其分开,但每个人的思想在不同时期表现得会有所轻重强弱,是一个动态的流动过程。我们不妨这样说李白的诗歌,他集合了儒家的理想主义、道家的自由精神、纵横家的胆识、兵家的机智、游侠的侠义等各种思想的长处和优点,形成了他丰富多彩的思想多面体。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排行十二,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西北)人,其先隋末窜于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李白即出生于此。中宗神龙元年,公元705年,随家迁居绵州昌隆县(四川江油)。陈寅恪先生曾认为李白其先为西域胡人,陇西李氏乃伪托。其出生地亦多异说,或谓生于条支(今阿富汗加兹尼),或谓生于焉耆碎叶(今新疆库尔勒与焉耆回族自治县),或谓武后神功年间迁蜀而生于蜀中者。曾官翰林供奉,故称“李翰林”。贺知章誉为“天上谪仙人”,后世称“李谪仙”。在蜀中度过青少年时代,开元十二年,公元724年,李白出川漫游,先后隐居安陆(今属湖北)和徂徕山(在今山东)。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李白奉诏入京,供奉翰林。因得罪权贵,三年后,即744年赐金还山。此后漫游梁宋、齐鲁,南游吴越,北上幽燕。天宝末期,安史乱起,李白应召入永王李璘幕府,后王室内讧,李璘兵败被杀,李白受累入狱,获释后又被定罪流放夜郞,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三月于途中白帝城遇赦,返回江夏,重游洞庭、皖南。上元二年,公元761年闻李光弼出镇临淮,时已届暮年,仍欲从军,半道病还,次年卒于当涂(今安徽马鞍山)。代宗即位后,曾以左拾遗召,然李白已经去世。旧《唐书》有本传。李白一生以大鹏自喻,以“安社稷”“济苍生”为己任,欲以布衣取卿相,不愿从科举入仕,然始终未能得志。其作品散失甚多,今存近千首。《全唐诗》存诗25卷,《全唐诗外编》《全唐诗续拾》补诗36首、断句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