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9 唐诗解读——李白之 《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北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注:
天门山:在今安徽当涂县西南长江两岸东西梁山的合称。东梁山又名博望山,在当涂县城西南的长江东岸,西梁山原名梁山,在长江西岸。两山夹江对峙如门,故合称天门山。
解读:
李白这首《望天门山》是一首典型的山水诗,全诗运用多种技法,赋静景以动作,使之具有动态美,为大气之景予以温柔的形容词,令刚中有柔,如“碧水”“青天”等。在大的背景下,点出生命力的代表,如“孤帆来”为自然之景适时添加一丝人气,不着痕迹,浑然天成,生动形象地给予读者天门山形格势禁的感官冲击。
诗题中“望”为全诗诗眼,诗人在这里展现山河磅礡大气,所谓“天门中断楚江开”,此处赋静景以动作的想象,想象二山本为一座山,猛然由于某种外力将其劈开,汹涌的楚江之水奔流而来,好一派天门山壮丽之景。
次句紧承上句,宕开一笔细致描绘江水之貌——“碧水东流至北回”,“北”一本作“此”。江水一路流淌至此,一个“回”字陡生波折,可以想象,河水改道走势是由于山势所逼。其实山水本为一体,山因水而灵,水因山而秀,诗人此处着重墨于水,实际还是烘托天门山的奇峻雄伟的魅力。
第三句由水转山,这是继上句暗说山转为正面刻画,用“出”赋予山的动态描写,“相对”则抓住了天门山两岸相对峙的特点,“青”字形容山为细节描写,不失可爱之处。末句“孤帆一片日边来”,这是于浩渺山水之中添一处动景,如画面的一处点睛之笔,使整幅画活动了起来。江水映衬着红霞,一片孤帆由远及近,既有帆船,船上自然有人,为整个山水中注入一丝人文气息。虽然与整个开阔之景相比,孤帆显得渺小,但却不带凄凉之意,而是整首诗神韵的关键,使整首诗定格在孤帆驶入天门山间江心的瞬间,这种景致最是动人心魄的,“此天然图画境界,正难有此大手笔写成。”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排行十二,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西北)人,其先隋末窜于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李白即出生于此。中宗神龙元年,公元705年,随家迁居绵州昌隆县(四川江油)。陈寅恪先生曾认为李白其先为西域胡人,陇西李氏乃伪托。其出生地亦多异说,或谓生于条支(今阿富汗加兹尼),或谓生于焉耆碎叶(今新疆库尔勒与焉耆回族自治县),或谓武后神功年间迁蜀而生于蜀中者。曾官翰林供奉,故称“李翰林”。贺知章誉为“天上谪仙人”,后世称“李谪仙”。在蜀中度过青少年时代,开元十二年,公元724年,李白出川漫游,先后隐居安陆(今属湖北)和徂徕山(在今山东)。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李白奉诏入京,供奉翰林。因得罪权贵,三年后,即744年赐金还山。此后漫游梁宋、齐鲁,南游吴越,北上幽燕。天宝末期,安史乱起,李白应召入永王李璘幕府,后王室内讧,李璘兵败被杀,李白受累入狱,获释后又被定罪流放夜郞,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三月于途中白帝城遇赦,返回江夏,重游洞庭、皖南。上元二年,公元761年闻李光弼出镇临淮,时已届暮年,仍欲从军,半道病还,次年卒于当涂(今安徽马鞍山)。代宗即位后,曾以左拾遗召,然李白已经去世。旧《唐书》有本传。李白一生以大鹏自喻,以“安社稷”“济苍生”为己任,欲以布衣取卿相,不愿从科举入仕,然始终未能得志。其作品散失甚多,今存近千首。《全唐诗》存诗25卷,《全唐诗外编》《全唐诗续拾》补诗36首、断句10。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