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爱情婚姻家庭(下)

李白在长安待了三年,虽然政治理想没能实现,但却“名动京师”,声闻天下,再加上他高气盖世的狂傲态度,使得不少大龄名门闺秀对其瞩目,而此时的他已经从第三次“婚姻”中刚刚得到解脱,有人介绍他跟前朝宰相宗楚客的孙女相识,两人一见面,就彼此情投意合,很快就结婚了,这也是李白的第四次婚姻,其实是第二次婚姻,因为中间两次都不能算。

李白的第一次婚姻,说到底是政治的婚姻,是为自己铺平进身之路的考虑,不得已做了“倒插门”,这一次则是两人志同道合,意趣相投,算得上迟到的爱情吧,他曾经对他的妻弟说过:

我非东床人,令姊忝齐眉。

一向骄傲的诗人,承认宗氏做自己的妻子委实有些委曲,不言而喻,自己有高攀之意。接下来的日子,李白与宗夫人算得上神仙眷侣,经常在一起评诗论文,谈仙论道。他的诸多《赠内》诗其实就是写给宗氏的。

然而李白终究不是婚姻中人,他是个酒徒,常常外面喝得酩酊大醉不回家,有时卧病于斋官,宗夫人过来探望病情被他一顿训骂,有一次以犯斋禁的罪名,将妻子投入监狱。时人见他古怪偏激,编了个歌谣,“生世不谐,作太常妻。一岁三百六十日,三百五十九日斋。一日不斋醉如泥”。意谓做李白的妻子如同活守寡。宗夫人出身高贵,如此下去,再好的夫妻感情也会产生裂痕。

李白还有一个毛病就是太爱远游,有时一去就是数月甚至数年,这也严重影响到了夫妻感情。宗夫人写信问其归期时,他往往心不在焉,写一些诗文以表达对妻子的思念之情,日子久了,实在让人感觉敷衍,他的《寄远十二首》中很多作品大致如此,所以这些作品都不能算李白的好作品,顶多算中下,之所以选入其中,也是我们理解其感情世界不为人知的一面。

宗夫人逐渐意识到,李白可能是一个伟大的诗人,可绝不是一个好丈夫。

安史乱起之后,李白应征奔赴永王璘的水军之时,宗夫人曾极力劝阻,担心会出意外,然而事实结局果真她所料到的,李璘兵败身亡,李白身陷浔阳监狱。毕竟一日夫妻百日恩,宗夫人到底是相门之后,此时她表现得相当镇静,担负起营救李白的责任,她利用各种社会关系,奔走权门,同时经常去监狱探望李白,多方安慰,尽到了一个妻子的责任。李白自然感激涕零,在监狱中写诗寄给宗夫人:

闻难知恸哭,行啼入府中。

多君同蔡琰,流泪请曹公。

知登吴章岭,昔与死无分。

崎岖行石道,外折入青云。

相见若悲叹,哀声那可闻。

诗中将宗夫人比作历史上的蔡文姬,蔡文姬的丈夫董祀犯法当死,文姬去见曹操请求赦免董祀,并且当着满堂文武、名士及远方使者的面,蓬首徒行,叩头谢罪,最终曹操赦免了董祀。李白认为宗夫人此番在狱外为他奔走权门与官府之间,与当年蔡文姬救董祀一样。

李白在遇赦以后,老毛病似乎一点不改,又恢复了往日的流浪生活,以前写的“何年是归日,两泪下孤舟”早已忘到九霄云外去了。宗夫人似乎看得很开,她也明白与李白这段婚姻已经没有继续存在的价值,“因为懂得,所以慈悲”,既然留不住他的心,索性和平分手,让他逍遥自在去,于己,于李白都说得过去。

宗夫人与李白离婚后,既没有改嫁,也没有回娘家寡居,她选择庐山屏风障作为自己的修炼之所,与女道士——李林甫的女儿李腾空相依为伴,实现她早年向往的遁隐山林学道的愿望。李白知道后,写诗相送、相贺,诗题为《送内寻庐山女道士李腾空二首》:

其一

君寻腾空子,应到碧山家。
水舂云母碓,风扫石楠花。
若爱幽居好,相邀弄紫霞。

其二
多君相门女,学道爱神仙。
素手掬青霭,罗衣曳紫烟。
一往屏风叠,乘鸾着玉鞭。

诗中已经见不到夫妻间柔情密意,有的只是一味赞扬和祝福宗夫人寻仙有所、学道有成的客套话,诗人薄情如此,也真让人无语。

仓央嘉措说,第一但愿不相见,如此便可不想恋;第二但愿不相知,如此便可不想思。他们见了,亦互相懂了,所以也恋了、思了。然而分手缘于相知,至少在宗夫人这边,与其维护这所谓名存实亡的婚姻,倒不如各走各的路、各道其愿,毕竟这世界没有谁,是医谁的药。一种药用多了,早晚会形成抗体。

李白自宗氏去庐山学道后,曾经往来于金陵、宣城、历阳等地,后在当涂养病直至去世,这些地方距离庐山都不是太远,可两人再也没有交集,在李白的诗作中,也没有了宗夫人的影子。看来这两个人还真有些古君子之风,不是那些所谓一边不爱一边做尽苟且之事,占尽便宜之后,还口口声声打着真爱的旗帜在世间招摇撞骗。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