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8唐诗解读——李白之《横江词六首》(其五)
横江馆前津吏迎,向余东指海云生。
郎今欲渡缘何事?如此风波不可行。
注:
横江馆:即安徽长江边的采石驿,故址在今安徽马鞍山市采石矶。
海云生:海上云起,表示风浪险恶。
解读:
这一首是借掌管渡口小吏的话,通过横江津吏对自己意欲渡江的善意劝阻来凸显横江风浪的凶险。
开篇七个字,将地点、人物和事件交代得十分清楚。横江馆是唐时期设立的供传递文书、官员往来等中途休息或住宿的地方,诗人来到位于马鞍山采石矶的横江驿馆,就在他将要渡江时,津吏走了过来,于是有一番对话,这是一幕充满着真诚与关心的平凡生活的场景。“向余东指海云生”承上句,津吏一面和诗代交代些什么,一边用手指向远处如大海般云团聚生之处,我们不难感受到这个底层小吏善良朴实和可爱热情的一面。
接来的三四句借这位小吏之口道出了谈话的内容,他首先询问诗人为何着急渡江?并告诉即有再有多着急的事,如此大的风浪是不能够出行的。字里行间,我们仿佛能感受诗人那种欲行而不得行的焦虑。“如此”二字,笔墨虽简但意境不浅,联系组诗的另外几首,横江惊心动魄的风浪估计让人只能望洋兴叹。
整首诗虽只有二十八字,却犹如一组动态的画面,使人读之如见其形,如闻其述。画面两个人物,其中诗人将津吏作为第一主角,通过一“迎”一“指”两个手势,将津吏的质朴率真的热忱刻画得呼之欲出。后两句则通过对白,表现出对诗人的关怀备至。虽然整首诗没有写诗人的言行举止,但我们不难感受到诗人临江徘徊、忧虑不安的心思和神情跃然纸上。
整首诗吸取民歌的风格,虽句句明白如话,但却古意盎然,诚所谓“质直如话,此等诗最难”。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排行十二,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西北)人,其先隋末窜于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李白即出生于此。中宗神龙元年,公元705年,随家迁居绵州昌隆县(四川江油)。陈寅恪先生曾认为李白其先为西域胡人,陇西李氏乃伪托。其出生地亦多异说,或谓生于条支(今阿富汗加兹尼),或谓生于焉耆碎叶(今新疆库尔勒与焉耆回族自治县),或谓武后神功年间迁蜀而生于蜀中者。曾官翰林供奉,故称“李翰林”。贺知章誉为“天上谪仙人”,后世称“李谪仙”。在蜀中度过青少年时代,开元十二年,公元724年,李白出川漫游,先后隐居安陆(今属湖北)和徂徕山(在今山东)。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李白奉诏入京,供奉翰林。因得罪权贵,三年后,即744年赐金还山。此后漫游梁宋、齐鲁,南游吴越,北上幽燕。天宝末期,安史乱起,李白应召入永王李璘幕府,后王室内讧,李璘兵败被杀,李白受累入狱,获释后又被定罪流放夜郞,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三月于途中白帝城遇赦,返回江夏,重游洞庭、皖南。上元二年,公元761年闻李光弼出镇临淮,时已届暮年,仍欲从军,半道病还,次年卒于当涂(今安徽马鞍山)。代宗即位后,曾以左拾遗召,然李白已经去世。旧《唐书》有本传。李白一生以大鹏自喻,以“安社稷”“济苍生”为己任,欲以布衣取卿相,不愿从科举入仕,然始终未能得志。其作品散失甚多,今存近千首。《全唐诗》存诗25卷,《全唐诗外编》《全唐诗续拾》补诗36首、断句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