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的总理衙门

“清朝跟英法两国,打了一仗,打败了,于是,中国中央政府,多了一个部门,名叫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这个衙门,是被洋人逼着成立的。”(张鸣《洋务自强》)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简称总理衙门,它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的产物,也可以说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具有外交部性质的部门,是当时清政府被迫接受与世界各国平等交往的表现。当然,总理衙门不仅主办外交事务,它还推动了早期洋务事业发展。

总理衙门正门

鸦片战争前,清政府对外国仅是“理藩而已,无所谓外交也”。俄国使臣来华,由理藩院接待,其他各国由礼部接待。鸦片战争后,两广总督专与欧美交涉,特加钦差大臣头衔,称“五口通商大臣”。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各国在华开始设使馆、驻使节,列强不愿意以“蛮夷”身份同理藩院打交道,同时认为地方总督无权处理涉外事务,多次要求建立专门机构。实际上,当时的咸丰皇帝对英法两国提出的要求都没有太为难,唯独对“公使进京”一条甚为恼火。因为外国公使对皇帝不下跪,以平等国格对待清政府,这让咸丰君臣认为实在是“有失体统”。

但恼火归恼火,大清打不过洋人也是事实。咸丰十年(1860)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以后,清政府办理“抚局”(办理议和之事,其办事处称“抚夷局”)的恭亲王奕䜣等,在当年九月签订了《北京条约》,在当年十二月(阳历已经进入1861年),上书筹议善后事宜,首请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咸丰皇帝将此建议批交王大臣等议奏,经王大臣等详议后奏复,请照原议办理。咸丰即在十二月初下谕批准设立。

总理衙门仿效军机处体制,“一切均仿照军机处办理”。大臣由一位亲王总领,即首席大臣,只两任,分别是恭亲王奕䜣(任职28年)和庆亲王奕劻(任职12年),其他大臣有总理大臣、总理大臣上行走、总理大臣上学习行走、办事大臣,从军机大臣、大学士、尚书、侍郎、京堂中指派委任,统称“总署大臣”。初设时,奕訢、桂良、文祥3人为大臣,此后人数略有增加,七八人至十多人不等。大臣下设总办章京(满汉各2人)、帮办章京(满汉各1人)、章京(满汉各10人)、额外章京(满汉各8人)。

总理衙门主要主管外交事务、派出驻外国使节,兼管通商、海防、关税、路矿、邮电、军工、同文馆、派遣留学生等事务。总理衙门直属机构,有英国、法国、俄国、美国、海防五股,另有司务厅、清档房、电报处等机构,下属机构有同文馆、海关总税务司署,还管辖南、北洋通商大臣,选派出国公使等,有自己的银库。“不管怎么说,总理衙门的设置,而且机构越做越大,在中国被拖入西方世界体系过程中,起到了一个非常关键的作用。”(同上)

1901年,光绪帝明发上谕,改组总理衙门为外务部

1901年,清政府与列强签订《辛丑条约》,其中第12款规定,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清政府为此设立外交部,总理衙门正式走进历史,共存在了40年。总之一句话,总理衙门始于被迫,终于屈辱。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