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宫年夜饭
老百姓过年最讲究的是年夜饭,清朝皇帝也不例外。“平日,皇帝一般多是单独进膳的。只有当新春佳节或是皇帝特许的时候,才令总管太监传旨,由内廷后妃等位陪宴,共同进膳。”(林永匡《清代宫廷文化通史》)清代的除夕是年节的高潮。这天早上,清帝与皇后、妃嫔们要在宫内外各处拈香礼佛,设供祭祖,祈求神灵护佑。然后,在重华宫共进早膳。早膳一般有拉拉(黄米饭)、饽饽、年糕等,花样多至十品到二十品,但这不是正式的除夕大宴。“只有于申正(下午四时),在乾清宫举行的'除夕大宴’,才是宫廷里真正的除夕团圆年饭。”(同上)
虽说年夜饭是家宴,但皇家规矩森严,有着严格的礼仪规范,入宴者的餐桌、碗碟、食物依身份不同而有别,上多少道菜品、用什么样的餐具、座次排列等等,都有明确规定,多不得、少不得、错不得。比如座位,皇帝坐北向南居中,皇后在皇帝的东侧稍后,嫔妃按等级分列东西。皇帝独自一桌,后妃们一人或两人一桌,每个人的餐饮都是一品一品摆放,类似于现在的分餐制。皇帝面前的宴桌叫金龙大宴桌,大宴桌和皇帝龙椅之间,还会放一张长条桌,皇帝用餐时,太监先把菜端到长条桌上,皇上再吃。后妃则是普通的长条桌。
年夜饭座位示意图
一切准备妥当,用膳时间到,太监奏请皇后率妃嫔依次就位。之后,皇帝在礼乐声中进入乾清宫升座,后妃们行礼。“'除夕宴’桌,首先摆冷膳,后摆热膳。先进膳,吃汤饭。进膳毕,上奶茶。奶茶毕,转宴。转宴毕,上酒宴。酒宴毕,进果茶。果茶毕,皇后、嫔妃等退席,皇帝出座。”(同上)这期间的转宴,是因为平日里清帝与众妃嫔并不在一起吃饭,基本上都是各吃各的,所以在除夕夜这个特殊的时间段里,清帝有意将大宴桌上的菜品在众妃面前依次轮流转一圈,与妃嫔分享,也就是清帝先吃,其他后妃再挨个儿吃,整个过程由太监传送。转宴为这顿规矩森严的团圆饭增添些许的温情与暖意。
年夜饭备办的烹饪原料主要是满族传统食物。如在清宫的膳食档案中记有乾隆四十九年(1784)举办除夕筵宴中所用的物料的数额,其中乾隆皇帝御桌酒宴所用的物料数额为:猪肉65斤,肥鸭1只,菜鸭3只,肥鸡3只,菜鸡7只,猪肘子3个,猪肚2个,小肚子8个,膳子15根,野猪肉25斤,关东鹅5只,羊肉20斤,鹿肉15斤,野鸡6只,鱼20斤,鹿尾4个,大小猪肠各3根。另外,制点心用白面5斤4两、白糖6两。这些物料大多是“关东”所产,反映出满族的固有食俗。
皇后用的黄瓷暗云龙纹碗
值得一提的是,清代宫廷饮食有严格的等级制度,宴馔的品种、用餐的食器要体现吃饭的人身份、地位的高低,即使过年的家宴仍不能有丝毫僭越。比如清帝要用金龙盘、金龙碗,金勺、金箸;皇后用里外全黄的暗云龙纹盘碗,金勺、金箸。贵妃以下就无权用金餐具了,要用“位份碗”来表示各自的等级身份:贵妃、妃用黄地绿龙盘碗,嫔用蓝地黄龙盘碗,贵人用酱地蓝龙盘碗,常在用五彩云龙盘碗。
除了上述的讲究外,“大宴之各项程序,均先从皇帝开始,按等级依序进膳、进奶茶、进酒、进果茶。席间礼仪、程序和膳桌形式,无一不体现封建等级制度的森严与满族的习尚和特色。”(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