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晓丽】高考往事
高考往事
又是一年高考时……
每当此时,我总是想起我的高考,那是青春的一个重要标记,是我人生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那年春天,我即将高中毕业。四月中旬的预选考试,提前结束了我的高中生活。在我们那所农村的普通高中,只有三分之一学习优秀的学生,通过预选才有参加全国统一高考的资格,而他们考上大学的几率太小了。只有县城里那所重点高中,预选上的学生才有希望踏进大学的校门。
那时候,上大学是我们离开贫困艰苦的农村唯一的途径。不甘心的我,没有离开学校,插班到下一级补习。希望虽然很渺茫,但是上大学的梦很美好。青春的生机勃勃,催促着逐梦的脚步。
来年的四月,我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了参加高考的资格。在我们村,我是唯一一个预选上的,家人们除了说不尽的高兴,还有脸上熠熠生辉的荣光。全村人的赞口不绝,让我的虚荣心饱满欲绽,更使我的自信多了几分力量。考上大学的几率几乎是零,能参加高考却是触摸大学梦的唯一机会。
夏日炎炎,伴随着我们最后的拼搏。七月流火,把我们的大学梦涌到了终点站。
那时,每年的高考日是七月的七,八,九日三天,考场设在县城的各个学校。在学校的统一安排下,我们参加高考的学生,每人交了十八元钱,作为到县城的食宿费用。十八元钱,对参加高考的许多同学来说,在当时那是一笔巨款。
七月六日下午,我们第一次乘坐着豪华大巴车,一路的兴高采烈夹杂着紧张,进了县城。地区招待所的四人间,干净统一的床铺,让我们第一次享受了酒店的待遇。瞬间兴奋过后,我们恢复了长时间养成的习惯,拿起书本,做着高考前最后的准备。
第二天早上,我们第一次和老师一起,在招待所宽敞明亮的礼堂,吃了早餐。然后在老师的带领下,各自奔赴自己的考场。
在我的记忆中,那时的七月没有现在这么热,教室里都没有安装吊扇。
我所在的考场,是一所子弟学校,教学楼和居民小区挨得很近,坐在窗边的我可以看到好几家人客厅开着的电视。
考完一科,走出教室,只有带着我们的一位老师,在考场的大门外等着我们。在回招待所的路上,我们边走边互相议论着试卷。有人喜有人忧,老师就鼓励我们:考过的就不要想了,准备好下一科,要保持好心态。
七月九日下午,考完最后一科,我们在招待所集合,坐上来时的大巴车,然后各自回家,只有个别的同学去了县城的亲戚家。
大约半个月后,我们回到学校,在班主任指导下,填报志愿。围在一起看高考试卷的答案,估算分数,有些题目已经确定不了自己的答案。没有准确的分数,没有分数线,几个人一起看着几张排满大学名字的表格,我们几乎是盲目的填完了那张志愿表,感觉自己的梦想像阳光下的泡泡。
那次,走出校园,没有等到那张梦里的录取通知书,就再也没有回过学校。
以后每次进城,路过地区招待所或者那所的学校,都会想起我那年的高考。虽然名落孙山,但那两个地方却成了青春的一个标记。
那年高考,让人心酸心痛的是:有的同学拿到了大学录取通知书,却因为贫困不得不放弃触手可摸的梦想。
十载寒窗,竭尽全力的筑梦,却只看到了海市蜃楼似的一刹那!
图片来自网络
作者简介
高晓丽,陕西渭南人。文学爱好者,喜欢用文字涂画生活,作品散见于各个网络平台。《汗滴化雨伴笔耕》特约撰稿人。
汗滴化雨伴笔耕
文学交流的平台 文友聚会的乐园
临渭区反邪教合作平台
搜索关注:k524522468
美文不断 精彩常现 喜欢就关注我
系统升级原因,2018年6月7日起赞赏功能无法开启
告作者书
由于编辑时间有限,无法保证逐字句推敲审核,为提高文稿质量,建议所有来稿请自行核对,对文中文字、标点符号严格把关,减少失误,如编发后发现错误,会在文后留言更正,同时,来稿尽量附作者简介和照片,方便对作者宣传推广。
谢谢合作!
投稿邮箱:524522468@qq.com
主编:康国光 首席评论员:祝红利
本平台现调整为每周一至周五刊发,周末休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