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解读——孟浩然之《岁暮归南山》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青年逼岁除。
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注:
北阙:古代宫殿北面的门楼,大臣在此等候朝见或上书奏事。
敝庐:破草屋。
青阳:春天。
不寐:睡不着觉。
解读:
这首诗是孟浩然的代表作,也是人们熟悉的诗作。据《新唐书·孟浩然传》记载:
一日,孟浩然在王维的办公处所小坐,两人谈得兴起,外面忽然传报天子驾到,孟浩然慌作一团,情急之下顾不得体面,躲到了床底下。然为时已晚,唐玄宗问王维是怎么回事?王维只能如实相告,玄宗听说是大诗人孟浩然,心中自然很高兴:“朕闻其名而未见其人,他为何害怕藏了起来?”
孟浩然听后,只得一脸尴尬地从床下爬了出来,行了拜见大礼,作了简单对话后,玄宗让他即席朗诵了一首他的诗作,孟浩然稍作思索后,遂选了这首诗。其中之意被玄宗领悟,但诗作用意却未达到,玄宗感受到的却上一片牢骚之意,尤其对其中的“不才明主弃”更是不满,斥责道:“卿不求仕,朕也未厌卿,为休拿此事诬我?”
巧遇是不欢而散,结局是遣返回乡,诗人这次长安之行,失败得永难挽回。自此,孟浩然变得心灰意懒,愤世嫉俗,他终于明白,自己并不具备做官的气质和才能,文才和做官是两回事。
开元二十二年,韩朝宗任襄州刺史兼山南东道采访使,这个韩朝宗曾对李白的干谒爱搭不理,但却对孟浩然青眼相加。他觉得自己有把握说服皇帝起用孟浩然。孟浩然拗不过采访使大人的诚意,答应前去一试,结果到了约定的时间,他却故意找几个朋友喝得烂醉,朋友提醒他:“君与韩公有约”,结果他却道:“既已饮,不管他”。结果韩朝宗左等右等不至,大骂他不识抬举,拂袖而去。
诗歌前半部分写不遇,只得归隐田园,后半分部分写一年过去了自己却一事无成。开头点明了对朝廷的失望,这种感情一直笼罩全诗,使得全诗格外具有感染力。
次联是全诗名句,它妙在看似是自谦自责之语,实则是用来讽刺朝廷那些所谓的故人,所谓的“不才”其实是反语,诗人从不认为自己才智短,在感叹不遇的同时,流露出一股昂扬自信之气,后人曾称赞此联为“一生失意之诗,千古得意之句”。
三联渲染了时光易逝,老而无成之感,情感由怀才不遇转而对年老易逝的感慨,表现了诗人宽广的胸怀,使得全诗感情多样化。
四联转入对景物的描写,借寥落之景写寥落之情,情景交融,意境深远含蓄。清人朱之荆曾评曰:“结句是寂寥之甚,然只写景,不说寂寥,含蓄有味”。
这首诗是有关诗人身世最为著名的一首,研究孟浩然的生平都要参照此首,后世敷衍出许多故事来,包括前文所提到的故事,据学者考证,事不确实,但从中也能看出该诗的影响程度及流传范围。不议!
孟浩然(689——740),排行六,襄州襄阳人(湖北襄樊)人,后世故称孟襄阳。曾一度隐居鹿门山,后又隐居其袓居园庐。玄宗开元十六年赴长安,应进士举,不第,还襄阳。《新唐书》及《唐才子传》均载有其在长安会见玄宗事,但据考证,不太可信。二十二年到二十四年间,韩朝宗任山南东道采访使,曾荐其面君,但孟浩然与友人饮酒未赴而未果。二十五年,张九龄罢相被贬荆州长史,署孟浩然为从事,曾随张九龄巡视各地,或祭山川,或浏览从猎,与之唱和。二十八年,王昌龄来游襄阳,相与饮酒甚欢。时浩然疾疹发背且愈,食鲜疾动,终于冶城南园。浩然终生布衣,经历单纯,除在襄阳隐居外,喜漫游,东至于海,西至巴蜀,南至吴越,漫游中大都留有诗作。浩然以隐逸闻名,然从未忘情仕进,在其作品中,反映强烈。晚年方趋淡漠。生平见新、旧《唐书》。浩然为唐代山水诗派之先行者,诗以清幽、平易见长,与王维诗风近似,历来有王孟并称。在唐时,其诗作颇受好评。《全唐诗》存诗2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