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仁贵征吐蕃(资治通鉴卷二〇一之十六)

郭待封原先和薛仁贵官位并列,但在后来征讨吐蕃时却成为薛仁贵的下属。郭待封觉得很没面子,就时常违逆薛仁贵的命令。

大军进至大非川,准备向乌海进发时,薛仁贵说:“乌海险要而且路远,行军很困难,若带着辎重,恐难以取胜;不如留下两万人,在大非岭上设两座营栅,把辎重放在营栅之内,我们率轻锐部队,一天走两天的路程,乘敌人不防备袭击他们,一定能打败他们。(乌海险远,军行甚难,辎重自随,难以趋利;宜留二万人,为两栅于大非岭上,辎重悉置栅内,吾属帅轻锐,倍道兼行,掩其未备,破之必矣。)”于是薛仁贵率领本部兵马前进,在河口大胜吐蕃,杀死和俘获了很多敌人。胜后便进驻乌海等待郭待封的到来。

然而,郭待封因对薛仁贵不满,未按事先与薛仁贵约定的计策将辎重放下,而是带着辎重缓缓前进。结果郭待封的部队还未到达乌海,便和吐蕃大军二十多万遭遇。郭待封大败,抛弃全部辎重往回跑。薛仁贵没了后援,只得退屯大非川,又受到吐蕃宰相论钦陵率领的四十多万士兵的攻击,唐兵大败,几乎全军覆没。最后,薛仁贵、郭侍封和阿史那道真逃脱,和吐蕃宰相论钦陵讲和后返回。

唐高宗命令大司宪乐彦玮到军中查核他们失败的情况,将他们带上枷锁送回京师长安。最后,三人都被处以免死,撤销官籍的处分。

内部不团结一致容易失败。薛仁贵的失败也说明他可将兵,却不善于将将。

(0)

相关推荐

  • 真实的薛仁贵征西是怎么样的?最远打到哪里?

    所谓的薛仁贵征西,在历史上就是大唐和吐蕃的大非川之战,此战唐军因为将领不和,大败而归,薛仁贵因此被革职,降为庶民. <旧唐书>中记载:仁贵遂率先行,至河口遇贼,击破之,斩获略尽,收其牛羊万 ...

  • 《隋唐系列》高宗为政二十七:薛仁贵云州大捷与一代名将病逝

    永淳元年即公元682年四月初八(辛未),唐高宗李治任命闻喜公裴行俭为金牙道行军大总管,率军讨伐西突厥.可惜大军尚未出发,裴行俭就病逝了. 唐高宗到泰山封禅之后,打算遍封五岳.秋七月初八(己亥),朝廷在 ...

  • 蒋俨谏田游岩书(资治通鉴卷二〇二之十六)

    唐高宗征召隐士田游岩担任太子洗马,在东宫负责对太子规劝教诲.然而,田游岩却并没有发挥出该有的任用.右卫副率蒋俨为此写信责备田游岩道:"您凭借隐士巢父.许由那样高的节操,傲视唐尧.虞舜那样的圣 ...

  • 陈子昂谏武皇征囚徒家奴(资治通鉴卷二〇五之十二)

    万岁通天元年九月,武皇下令道:"天下囚犯及有勇力的官民家奴,由官府出钱赎出,发往前线进攻契丹.(天下系囚及庶士家奴骁勇者,官偿其直,发以击契丹.)"朝廷同时命令崤山以东靠近边地的各 ...

  • 中宗复位(资治通鉴卷二〇七之十二)

    武则天病得非常严重,麟台监张易之和春官侍郎张昌宗兄弟二人居宫中执掌朝中大权.张柬之.崔玄暐和中台右丞敬晖.司刑少卿桓彦范以及相王府司马袁恕己在朝外密谋处死张易之和张昌宗二人.张柬之对右羽林卫大将军李多 ...

  • 张昌宗之案(资治通鉴卷二〇七之十)

    鸾台侍郎.知纳言事.同凤阁鸾台三品韦安石上奏检举张易之等人所犯罪行,武则天下令将张易之等人交付韦安石及右庶子.同凤阁鸾台三品唐休璟共同审理.在此案还在审理的过程中,情况就已经发生了变化.八月甲寅(初一 ...

  • 范献忠谏中宗(资治通鉴卷二〇八之十)

    先前,秘书监郑普思把他自己的女儿送入后宫,监察御史灵昌县人崔日用曾上奏弹劾他,中宗因而没有听从崔日用的意见.后来郑普思在雍州和歧州两地聚集党羽阴谋作乱,事发后西京留守苏瓌逮捕了郑普思,穷究其罪.郑普思 ...

  • 卢俌定突厥策(资治通鉴卷二〇八之十二)

    神龙二年十二月己卯(初八),突厥阿史那默啜进犯鸣沙,唐灵武军大总管沙吒忠义与突厥兵交战,结果唐军战败,阵亡六千余人.丁巳(初十),突厥兵进犯原州和会州等地,抢掠了陇右的军马一万多匹之后撤走.唐中宗得到 ...

  • 李旦脱嫌疑(资治通鉴卷二〇八之十四)

    当初,右台大夫苏瓌负责审问太子李重俊的党羽,罪犯中有人牵扯上相王李旦,苏瓌秘密在中宗面前为相王申辩,中宗这才不追究此事.扳倒了太子,安乐公主和兵部尚书宗楚客就开始把目标转向相王李旦.他们指使侍御史冉祖 ...

  • 魏元忠之贬(资治通鉴卷二〇八之十五)

    起初,由于武三思专擅朝廷大权,右仆射.中书令魏元忠心中常常愤懑忧郁.太子李重俊兴兵诛杀武三思的时候,正好在永安门与魏元忠的儿子太仆少卿魏升相遇,便顺便裹胁他一起入宫.太子一死,魏升也被乱兵所杀.事后魏 ...

  • 轶事二则(资治通鉴卷二〇五之十五)

    轶事其一:这一年九月,武则天拿出一枝盛开的梨花给朝中的宰相们观赏,宰相们大都附和武皇的意思奉承说这象征着大周朝的吉兆啊.只有杜景俭不附和大家的意思,他说:"现在正是草木枯黄凋落之季,而这棵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