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堂--梁冬对话红叶3-2-中国饮食文化-滑的饮食【含音频】

09

中国饮食三大规律

中国饮食共有三个最主要规律:第一个,就是“甘受和,白受彩”,吃饭菜交替入口,才能带来健康。

第二个,是鲜”和“香”的阴阳布局。鲜和香,代表中国饮食上的阴阳格局。因为香味儿都是来自于的,可以归纳叫“香不离火”,烧烤还不算,因为烧烤出的是焦糊味儿。真正的“香”字下面含的是,上面是。这“香”来自于谷物烧烤出现的味道,很悠然的,似有似无的,无际可寻的。比如说小时候烧麦子的经验,或者烤锅巴就有香味,只是烤锅巴带着焦味“香”字来自于谷物的,后世因为“油”的出现,又进行了进一步发挥。在烹调上很重要的原则,要取其就一定要多跟“火”联系在一起,多跟“油”联系在一起。

要取其“鲜”,要多跟“水”联系在一起。两广就是很多东西,都是蒸功夫。后世发展下来,就是“味精”实际上是“鲜”的另一种提炼和表现。这样的话可以知道做菜既然味精存在,就不要一概地反对。如果在炒菜要取其香味的时候,建议大家,不要拿味精去捣乱;如果要做汤的时候,要提鲜的时候可以放点味精,也没什么不可以的,也不用一去餐馆就告诉大厨所有饭菜都不放味精,还是也要享受的哦。

这就是中国饮食的第二个规律:香和鲜的阴阳格局。

第三个,饮食规律就是“滑”长寿有很大的关系。在中国传统的饮食/美食里,有个很另类的追求:燕窝、鱼刺、鹿筋、牛鞭、熊掌、海参等这些都是中国古代一直以来是山珍海味里的代表,还有满汉八珍之一的鱼肚。为什么中国人对这些东西那么偏爱呢?因为它们能给人带来健康和长寿;因为它们富含胶原蛋白,胶原蛋白在人体的意义是非常强大的:

一、常见致人死命的大病--肿瘤来说,胶原蛋白是预防肿瘤的,这些都是很好的食物和原料。比如身体里有微小癌酸产生后,胶原蛋白能够把其包裹起来,息事宁人,逐渐地纤维化,或者逐渐地给吸收掉了。预防肿瘤胶原蛋白是最重要的。红叶老师在临床上也有这样的例子,比如一些病人有家族性肿瘤体质,这样病人要做些肿瘤监测,比如白细胞抗原,肿瘤相关性抗原。有时候动态观察监测消化道肿瘤的指标CA199。有时候这指标动态地看虽然在正常范围之内,带有增高的趋势。这时候就可以给他用大量的胶原蛋白,这CA199指标能够悄无声息地转低虽不能说直接转到正常

10

古代名医随着自身年龄增长的用药趋向

怎么叫作用大量胶原蛋白,红叶老师在查阅古代名医医案的过程中发现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在追寻一个名医的时候,从其青年时期开始,因为古代很多的医生在三四十岁的时候就已经成名了。其门人会记载下来很多成功医案,从中可以看到随着大夫自身年龄增长在医案里所用的药物,有一个很明显的趋向性。越年长的时候,便喜欢用些胶类药物,比如阿胶

比如红叶老师就看到古代名医:叶天士、徐灵台、王仕雄等都有很明显的这种趋势。这都是清代康乾年间大名医,用到的很多阿胶,龟板胶,鹿角胶,还有鱼鳔胶

阿胶是从驴皮里弄出来的,龟板胶就是从龟的腹甲(龟板)里弄出来的,它是和阿胶混合提炼的,在人体上有意义的。腹甲指人的腹面相对着龟的腹面,在经络学上对应是走任脉的。有时候人在腹侧有一些问题,或者阴经的问题,适合于用龟板胶

鹿角胶是从鹿角来的,走的是督脉的,走的后背的。如果在人的阳经上的问题,或者是督脉的问题,红叶老师就习惯于用鹿角胶。就是说如果是前胸的问题就是用龟板胶后背的问题,用鹿角胶

这些古代大名医一方面是其医术在积淀,另一方面其自身年龄增长,反过来也有提高

11

“滑”的饮食可以预防肿瘤和预防心脑血管病

老年人很需要胶原蛋白“滑”这东西,刚才说的是胶原蛋白可以预防肿瘤。另外可以预防心脑血管,很直观地就可以看到,胶原蛋白能够增加大血管的弹性,而大血管的弹性又恰恰是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很重要的原因。比如血管弹性好了以后,就不容易破裂,那么脑出血发病率就会大大下降,有的心梗发病率也会下降,还有些比较极端的大血管破裂现象也会减少

这些都跟饮食中的“滑”有关,其实就是跟“胶原蛋白”有关。也就是说如果食物“滑”的话,多数情况下其“胶原蛋白”含量是较高的。那猪蹄呢?红叶老师说并主张吃猪蹄,因为猪蹄的皮下脂肪去得不干净,如果想吃猪蹄的话,建议可以吃肉皮冻肉皮冻就是把其冷却后,上面可以把油脂去掉。就是说在取到“滑”的时候,不要增加脂蛋白。而且红叶老师告诉大家,带来“滑”的胶原蛋白,在蛋白的分类上主要是角蛋白和硬蛋白,是不会增加血液的粘稠度;会增加血液的粘稠度脂蛋白,这完全是不同类的蛋白。

养生方面,还有个误区就是古人所说的血虚和现在所谓的贫血,是完全两个不同的概念。古人所谓的血虚指的完全是一些临床表现。比如说,这个人的面色惨白,(脸色晦暗是脾虚),声音无力,脉搏比较细弱,这种情况中医把其叫作血虚。现在人所谓的贫血,完全是从血红蛋白,血色素来看的。

所以在这两者概念以及观念上的误差,容易诱导现在很多人贫血,就要补血,就去吃阿胶补血,但这是错的理解阿胶不能够明显提高血红蛋白的含量,阿胶的补“血”是指增加胶原蛋白,其实增加的是小分子蛋白的量。红叶老师在临床上长期探索过这问题,包括所谓的当归补“血”,也升高不了血红蛋白红细胞的。

红叶老师的结论就是,中医里所讲补血,和西医里讲的补血,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但西医所讲的补血的“血”是指血色素下降,这也是非常重要的,在饮食上也非常重要。红叶老师有个很偶然的机会,看到了个医案,据传是太极创始人张三丰的医案

张三丰记载了一个病,张三丰是一个道家医生,中医很多是从道家上来的。这种病叫作萎黄病,记载的一些症状跟现在的贫血是一模一样的。他用来治疗这个病的方案,古人把这方子归类放在杀虫剂列表里了。这方子的主诣就是平胃散平胃散霍香正气的主要成分,实际上是养胃的。另外再加了个胆矾,胆矾是硫酸亚铁。古人是把现代人所谓的贫血,是放在虫症里的,虫子的虫,寄生虫的虫。张三丰认为是一种虫寄生在人身体里面,要来杀虫,胆矾又是一个杀虫的好药,行之有效,相当有效。其实身体里没有虫,不是有虫,其实是补泛亚铁,有点歪打正着

其实这是治疗贫血的很好办法,现在人可以用。不用去买胆矾来吃了,因为胆矾的纯度不够的话,容易伤胃。直接就用西药补铁剂就很好了。西药发展这么多年,现在补铁剂很完善,对胃肠刺激也很小。常用的福乃得,速力菲等效果都很好

12

“滑”的胶原蛋白如何正确的吃

说回到胶原蛋白就是“滑”。刚红叶老师讲到中国饮食文化的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甘受和,白受彩”。第二个层面是饮食的阴阳五行,要香就要火,要鲜就要用水,蒸等等。第三个层面就讲到“滑”。滑所代表的胶原蛋白含量。所以在整个饮食体系里,海参,熊掌,鱼肚,燕窝,鹿筋等等所谓山珍海味,最好的东西,居然都和胶原蛋白丰富含量是有关系的。包括南方人常吃的鱼胶、黄鱼胶,包括小孩所吃的果冻,都跟胶原蛋白有很密切的关系。

梁冬同学就想问,胶原蛋白不可能所有的都是好的,胶原蛋白会不会有些负面问题呢?就是容易伤胃。因为胶原蛋白比较粘腻,所以在烹调的时候,就要很注意:一个一定要把它炖得很烂,让胶原蛋白解链要解链得很好;再一个多配一些帮助人消化的东西,温热的东西。

比如在烧鹿筋的时候,就可以多放点十三香。比如做燕窝的时候,可以炖一点蓝莓汁儿,多一点乌梅汁儿,这样都有利于其消化,生活得够优雅的

总结一下,补钙问题一定要因人而异。也不能说所有人都不要补钙,这也是错误的。一共有这几条:

第一,儿童和青少年,一定要需要坚定不移地补钙,而且应该把补钙补充维生素D,和晒太阳相结合,因为这是成长的需要,而且可以有效地预防佝偻病,鸡胸,驼背的发生。

第二,中老年人不适合补钙。否则容易伤肠胃,而且会加重各种结石和骨质增生。原因很简单不能有效地诱导钙在需要的位置来沉积

第三,骨折的病人不适合补钙。尤其是在骨折的初期,西医也是同样观点是不适合补钙的。

第四,老年人和反复骨折的患者,需要注意补充胶原蛋白。胶原蛋白的摄取,最好从食物上来摄取。

第五,没有确切证据表明牛奶是有补钙作用的。

13

喝牛奶是被广告洗礼的

现在每个人听到看到的广告,都被广告洗礼那么多年,都已经天生就认为:“喝牛奶”是补钙最重要的日常生活方式之一。但作为一个专业医生的角度来看,却突然发现其中一个巨大的谬误。 继续请红叶老师中国文化的角度来看待中国饮食问题

梁冬同学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就是在中国四大名著里,尤其以《红楼梦》为主,其中人物够会吃的了;《水浒传》里的英雄豪杰够敢吃的了;但是四大名著里都没有一本里面,讲到喝牛奶这回事。觉得这事情不说也不觉得,一提出来还真是个问题:为什么在素以养生保健为日常生活之重要大事的中国古人里,或说意识形态里,牛奶却唯独地缺失了呢?

可以从客观例子来看,“奶品”现在是作为世界性的主要食物,但是在中国历史上真正第一家牛奶厂的开办是在民国时期,这是个挺奇怪的现象,说明中国人向来没有饮奶的习惯。没有饮奶的习惯,不单纯是一种习惯的问题,实际上是深层身体的问题。牛奶作为一种异体蛋白,一向作为中国人的体质所排斥

14

喝牛奶的日本人发病增速

中国人更早喝牛奶的民族是日本人。红叶老师说自己接诊大量日本病人,看到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在日本病人里,有几种病以每年超过百分之十的速度增长。一个不孕不育,一个青少年糖尿病,一个变异性皮炎,还有如花粉症,这都跟牛奶有密切的关系。

梁冬同学说以前经常听到一个很有名的故事,说日本人喝了牛奶之后,整个民族都长高了。红叶老师却指出:但他们付出了代价,形态学上长高了,但是身体内部结构遭到破坏了。

    异体蛋白攻击了正常细胞,比如攻击了胰岛细胞,就会胰岛素分泌受到障碍了,糖尿病就会增加。异体蛋白攻击了身体别的部位,比如攻击皮肤就会产生皮炎异体蛋白攻击了精原细胞,攻击了卵巢/子宫,形成不孕不育,都是深层次的问题,人们思考不够。

光看到表面,日本人确实长高了,而日本人长高的原因:第一,是跟其坐卧习惯有关;第二,是跟牛奶确实有关系,蛋白质多了;第三,也跟社会环境有关,二战以后日本经济发展。这三方面的关系,促使日本人身高增长,但给日本人也带来越来越多的疾病,而带来疾病的主要原因是在于牛奶上。

15

国人喝牛奶经常发病

这真是个很有趣的话题,中国人在民国时候才开始有了第一间牛奶厂,然后又主要是从思想潮流方面,西学东进了。有句话叫“有奶便是娘”,中国人思想上开始学些西方思想,来喝西方的这一杯奶,在饮食上也开始改变了。

但毕竟在东方积累了那么长时间的文化,长大后回过头去反思的时候,就不能把奶牛当成母亲啊,也不能把西方当作中国文化的摇篮啊。那么现在时代就是要思考的时代,要转型的时代。而“五四文化”运动其实是发现了很多问题,就象上次比喻过,就给一个小孩洗澡一样,洗完澡以后,应该把小孩儿独立地存在那,不能把脏水和小孩儿一块儿泼掉

所以红叶老师认为:现在很多奶厂做的事情,表面上获得了利润,也交纳了足够税收;但牛奶问题却成为中国整个民族健康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有两种奶,第一种是有三聚氢氨的奶粉,本来已经很严重了;第二种是没有三聚氢氨的牛奶,对中国人民的健康也是有影响的。

中国古代宫廷里,其实也是在用少量奶的,但那时只吃奶酪,三元宫廷奶酪都是发酵以后的,去掉奶的寒性,而且只是作为辅食来佐餐用的。不是现在每天早上就要喝一大杯奶,如果这么喝的话,会把整个民族内部的东西毁掉的。

喝奶最大的害处是攻击人体细胞,会伤及脾胃。其实很多人喝了奶以后会腹泻的,而且喝奶后,口腔出现异味儿。现代医学称作乳糖不耐受。实际上发现脱脂奶粉,照样也有这样作用,实际上原因可能不止这么简单。可能是蛋白质层面的问题,这是红叶老师的推论。

临床上所看到的,确实是非常触目惊心,比如红叶老师见到过将近十例二十多岁的商界精英,小精英们过来看病,主要看鼻炎,花粉症等问题。这些孩子有一个很明显特点:一问他们怎么会有这么严重花粉症?因为在中国很少见到那么严重的,就是鼻涕一刻不停地流。一问他们这十年内,是不是在国外长时间生活,基本上能够百分之百的验证。他们都有在国外长期生活的经历,而外国人的生活习惯,是奶制品占主导的。

中国人小肠里酶活性,对于乳制品所需的消化酶活性是不够的,在中医上就是所谓小肠寒的表现。中医小肠寒,在西医生理和病理里就是说消化酶的活性不够的时候,会出现异体蛋白免疫反应。那这免疫反应会诱导出现免疫现象。红叶老师的中医治疗方法就是养胃,解掉小肠的寒气,慢慢就能缓解

梁冬同学又提出个问题:为什么同一个人,在西方待着时,喝牛奶就没事儿,而回到中国再喝牛奶就有事呢?红叶老师说其实他在西方的时候就已经有事儿,但其不马上出现,过几年后才出现的。因为免疫诱导,有时候需要一些时间的,尤其是慢性免疫反应需要时间。可以预见,在中国土地上,在未来的中国上述的这些反应,也会越来越重,越来越多,越来越常见。这可以说是一个民族一杯奶导致的。

16

练胸肌练块是否适合所有人

梁冬同学刚想到个挺有趣的现象,现在很多年轻人为了显得性感,不光女生要练胸肌,男生也要练胸肌了,要练块儿,然后就每天喝6-7袋奶,然后还吃生鸡蛋,显得很壮实样子。这从蛋白质的补充上来讲,肌肉形成和每个肌纤维的粗壮,这都是需要蛋白质。但是要注意,这些人多数都是年轻男性。年轻男性的一个特点就是阳气比较旺盛,就是其脾胃热性的推动力比较足,可以化掉牛奶。但男性随着年龄增长,阳气会逐渐地衰竭,那么对这些人有个忠告,在年轻时不能逞强于一时,要为年老作些准备,免得在40-50岁了,有些到了30多岁很多男性,就出现了喝牛奶副作用表现,而且长得很胖。这时肌肉锻炼的时候,强壮起来是比较容易的;当不锻炼的时候,肌纤维萎缩也是很快的。

梁冬同学经常发现有些长得很胖的人,其年轻时多为练肌肉练的,反而变得很难看,身体年轻时过度透支了,还不如不练。然而其皮肉都还在,所以会变得很臃肿。而且肌纤维的锻炼,会引起心肌的改变。这一部分人,其实心脏猝死率更高。现在有些男同学这样练也就算了,还有些女同学也练,不光跑步,不光练瑜珈,真的去练健美啊。

红叶老师指出如果是练块儿,对女性来讲一定要注意。因为每块肌肉在有意识锻炼它时,它会影响肌肉的拉力肌肉的拉力影响了以后,这力量会传导,不一定会真正带来美。这个是很值得商榷的或一定要有专业人士来指导,健美不是想像的那样简单。

梁冬同学强烈觉得女青年就不要去健美了,练得到时候,万一不小心,胡子练出来怎么办!会有啊,真有可能会有的,就是雄性荷尔蒙会多了,类固醇的含量增多了,对类固醇耐受能力强了以后,激素容易蓄积

现在听说中国女生当中,女生和女生要好的情况越来越多了。所以就有一半女生或者有一部分女生,开始变得比他男同学更有阳刚之美。这想起来觉得也是当今二十一世纪中国之怪现象之一。

17

按传统来生活会更加健康和幸福

通过讲这些想告诉大家要一起来探讨中国人是怎么样按照中国人自身的传统来生活的。因为这传统里蕴藏着很多养生保健的知识和带来幸福的根源。不光是饮食是这样,实际上文字也是这样。比如繁体字带来的美感,繁体字可以暂且不谈。中国人以前书写的习惯,从上到下写,从右往左写。因为多数人都是右力者,就是右侧肌群力量要比左肌群力量要大,左侧的肌群得不到相应的锻炼,如果从右往左写字的话,那么肌肉收缩实际上就是左侧肌群在收缩,左侧肌群会得到了锻炼,这样能够让身体维持一个相对的肌肉平衡。换句话来说从右往左写字有助于练左手和左脚的力量,有利于练左侧肌肉的力量,这样子人就不容易长歪

上往下写字,古人这叫修心办法,让性格从上往下去收敛,去内涵。因为东方人性格特点,是比较外露的。在说话场所里,在谈论场所里,东方人的声音/声调,往往都是比西方人高。所以中餐馆都比西餐馆来得要吵闹很多。所以中国古代一直在强调要修身,要内敛

讲到这地方插个话话,梁冬同学发现个现象,西餐馆是没有包间的;中餐馆都要有包间。因为吃西餐的很安静不需要包间,没有互相影响的情况。然而中餐馆是太吵了,所以要弄两个包间,可以在包间里面吵

这些都是传统文化给带来的礼物,要好好地拆开来,好好地审视它。说回来,说到写字从上往下写,有助于修炼中国人的性格。因为它带来的是一种很沉稳的,内敛的意识,是一种潜降意识传统文化里面认为人在做每个动作都是在修炼自己。有意识的从上往下的时候,让人的心气能够内敛,能够下潜,能够去掉一些浮躁

每个动作每写一行字是从上往下的,有助于心气下沉;读古书的时候,也一直从上往下看,当抬头一瞬间是很快的,实际上意念不是很强烈,再往下看的时候,在读古书看文字的时候,一直在收引着往下。在民国的时候,中国人很不喜欢现在写字的方式,把从左往右,横着写字,叫作“蟹形文”嘲笑了很长时间。

中国优雅的写字方法应该是从右往左,从上往下的,但是在教育下一代的时候或者教育大众的时候,没有从更深的层次上去了解,从上往下,从右往左的内涵。直接就用了“蟹形文”来嘲笑人家,也是不对的,应该从内涵上去挖掘它

18

再看一下“滑”的东西有助于长寿

最后在这3期中国饮食文化探讨结束前,梁冬同学再请教个问题:说到“滑”这字,滑的东西是有助于长寿的。因为滑的东西可以把饭顺利的咽下去;同时还跟胶原蛋白有关,而胶原蛋白能够令到骨质更有弹性

因为滑的东西,实际上是有流动性的。胶原蛋白即使变成了肉冻状,如果把其放在一个有形状容器里,它还是会重新出形状的。

    滑其实是属于五行分类上,是属水的,滑字的三点水,属水毫无疑问,滑的旁也属的。因为来源于,肾在五行里主水。另外滑的东西,对古人来讲给人最好帮助的地方就在骨质上。也就说滑的东西比如胶原蛋白,肉筋,蹄筋是有助于骨头的维护

因为古人表面上看不到心脑血管的问题,也看不到肿瘤的问题。只能看到经常地吃滑的食物的人,其骨质得到了维护。古人也许腰腿疼,骨头疼痛得到了缓解。

红叶老师觉得从这角度来讲,在“滑”字的造字上,可能偏于,所以把这给牵扯进来了,这是一种思考和讨论

中国文字里不会偶然,谢谢红叶老师!

完稿于:己亥年 丙寅月 丙戌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