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西行(罗汉岭上浩气存)

瞿秋白,1899年1月29日生于江苏常州,是中国共产党早期主要领导人之一,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和宣传家,中国革命文学事业的重要奠基者之一。1935年2月在福建长汀县被国民党军逮捕,6月18日慷慨就义,时年36岁。

在长汀县城主干道西外街北侧,有一处叫罗汉岭的地方,依山建有一组纪念建筑物——瞿秋白烈士纪念馆,瞿秋白烈士纪念碑、瞿秋白烈士就义地,联成一体。

引人注目的是这座高耸的方碑。三面都刻有“瞿秋白烈士纪念碑”8个大字,碑基上刻有纪念瞿秋白烈士的碑文,由中共福建省委、省人民政府撰写敬立。

1951年在瞿秋烈士就义地建"瞿秋白烈士纪念碑",1982年重修,1985年又重建。碑总高30.59米。

站在碑前,放眼风起云涌,楼房林立,人来车往,一派繁荣而祥和的景象。

纪念碑台阶下,置有一碑一石。

石碑上刻“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瞿秋白烈士纪念碑”。

石碑旁边,一块圆石上刻有“瞿秋白同志就义处”几个大字。

圆石西侧,有一栋二层楼房,门前竖匾上写的是“瞿秋白烈士纪念馆”。纪念馆大厅正中立有一尊瞿秋白同志的汉白玉头像,地上绿草茵茵,两边绿树拱卫。背景是一幅绛红色墙面,上面镶有十个金色大字“为大家辟一条光明的路”,是秋白同志生前说过的话。

看过序厅进入展室。陈列内容分“少年觅渡”“传播真理”“文坛巨匠”“苏区岁月”“从容就义”“诸夏怀霜”六个部分。展出瞿秋白烈士一生的光辉事迹,展线全长120米,展出图片200张,书籍50本,实物(复制品)30件,我们来到这里瞻仰,接受一次爱国主义教育。

油画《聆听教诲》。1920年至1922年,瞿秋白在苏联工作了3年多,与革命导师列宁进行过简短交谈,担任过东方大学中国班翻译和助教。他是第一个把《国际歌》翻译成中文的人。1922年春,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1922年底受陈独秀邀请,启程回国工作。1925年1月起,瞿秋白先后在中共的第四、五、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中央局委员和中央政治局委员,成为中共领袖之一。

1927年8月7日,瞿秋白与李维汉主持在汉口召开中共中央紧急会议(史称八七会议),总结大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结束陈独秀右倾错误领导,确定土地革命和武装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成立以瞿秋白为总负责的临时中央政治局。

1931年1月7日,中共六届四中全会在上海召开,王明左倾错误路线撤销了瞿秋白在党中央的职务。同年9月,国民党发出密令,重金悬赏揖捕瞿秋白、周恩来、张闻天等中共领导人。白色恐怖弥漫上海,1932至1933年间,鲁迅三次将瞿秋白夫妇接到家中避难。鲁迅给瞿秋白题写过一付对联:“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可见两人交谊之深。

1934年1月,瞿秋白进入中央苏区,出任苏区中央教育人民委员,兼任《红色中华报》主编和国立苏维埃大学校长。红军主力长征后,他的肺病日益严重,中央决定派人送他转道香港去上海就医。当1935年2月24日走到福建省长汀县小径村时,他们被当地反动武装保安团发现,突围不成被捕。

当时,瞿秋白化名林祺祥,关押在上杭城,敌人一直不知道他的真实身份。4月初,叛徒供出了瞿秋白已被俘的情报,国民党从被俘人员中找到了瞿秋白,把他转押到国军第36师师部。

第36师中将师长宋希濂,曾经陈赓介绍秘密加入共产党,国共分裂后,他却选择了跟随蒋介石。瞿秋白给黄埔学生讲过课,宋希濂不仅经常去听,而且对瞿秋白广博的知识和儒雅的风度钦佩得五体投地。谁能料到,曾经的老师竟成了他的阶下囚。宋希濂曾想劝降瞿秋白,可瞿秋白却不给他机会,“宋师长是黄埔一期的,我知道你,我给你讲过课。看在师生份上,请你帮我办几件事。请给我笔墨,我要写东西……”

宋希濂立即嘱咐参谋长:“给瞿秋白一间较大的房子,供给他古书诗词文集和笔墨纸砚,按本师官长饭菜标准供膳;允许他每天在房间门口散步,撤掉警卫;禁止使用一切刑具;自我以下,一律称瞿秋白为先生。”宋希濂一口气说了这么多,听得参谋长等人瞠目结舌,他们不知为何师长要对这个囚犯如此看重。

第36师师部瞿秋白关押处,两间房子,前有天井,外有小院,完全是按照宋希濂“优裕生活,另辟间室”要求安排的。瞿秋白每天写诗词,刻图章,舞文弄墨,颇有点悠然自得。在这里,瞿秋白严辞拒绝国民党的高官厚禄。表现出共产党员坚贞不屈的英勇气慨。他胸怀胆荡,写下《多余的话》解剖自己。

陈军医是瞿秋白在狱中关系最密切的一位军官。瞿秋白就义前夜,陈军医在房中陪同,瞿秋白睡得很沉,陪宿的陈军医却彻夜未眠。

宋希濂接到蒋介石“就地枪决”的密令。行刑前的晚上,宋希濂彻夜未眠。1949年12月19日宋被解放军围在大渡河沙坪,宋抽出手枪试图自杀,被其警卫排长一把抓住,随即被俘。有心的宋希濂,一直留着这份密令。

1935年6月18日,宋希濂奉命枪杀瞿秋白。行刑当日,他站在师部二楼自己的办公室内,目送瞿秋白离去。宋希濂立正站好,向当年的老师行最后一个注目礼。(他晚年回忆此事时说:“这是我一生中最大的憾事!”)。

进了戒备森严、无一游客的中山公园,一桌酒肴已摆在八角亭里。按照特务连长的安排,瞿秋白先在亭前拍照。他背手挺胸,两腿分叉,面带笑容,为世人留下了一位革命者最后的风采。照相后,他背北面南坐定,自斟自饮,旁若无人。酒兴中他又高唱《国际歌》、《红军歌》数遍。默默无语的兵士,他视同送殡的人群;闪闪发亮的刺刀,他看作打幡的竹竿。痛饮多杯后,他又放声歌曰:“人之公余稍憩,为小快乐;夜间安眠,为大快乐;辞世长逝,为真快乐也!”歌毕,走出中山公园,漫步走向刑场,再一次高歌吟唱,并不时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中国革命胜利万岁!”“共产主义万岁!”走到罗汉岭下蛇王宫侧的一块草坪上,他盘膝而坐,对刽子手微笑点头说:

“此地正好,开枪吧!”

  哨声落,枪声起。时年36岁的瞿秋白饮弹洒血,壮烈牺牲。长空倾诉,山川哭泣,中华大地将永远铭记这可歌可泣的一幕……

瞿秋白就义的消息传出后,国内外共产党支部纷纷发表悼念文章。鲁迅抱病出面募捐,整理出版瞿秋白遗作《海上述林》,署名“诸夏怀霜”。1951年,谢觉哉领队赴老区慰问,专门到长汀寻找瞿秋白遗骨。1955年6月灵柩送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安葬。周恩来等国家领导人扶灵致祭。

“瞿秋白同志死去十五年了。在他生前许多人不了解他,或者反对他。但他为人民工作的勇气并没有挫下来。他在革命困难的年月里坚持了英勇的立场,宁愿向刽子手的屠刀走去,不愿屈服。他的这种为人民工作的精神,这种临难不屈的意志和他在文学中保留下来的思想,将永远活着,不会死去。瞿秋白同志是肯用脑子想问题的,他是有思想的。他的遗集的出版,将有益于青年们,有益于人民的事业。特别是在文化事业方面。”——毛泽东

在瞿秋白烈士纪念碑一侧,有杨成武将军纪念馆相伴。杨成武(1914—2004),福建省长汀县客家人,中共的优秀党员,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

(2017年6月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