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画 ——透明画法
油画是西方绘画中最重要的画种,15世纪以前欧洲绘画主要采用蛋黄乳液一类调和剂混合颜料绘制的蛋彩画,称谓“坦培拉”绘画。画家们在谙熟和热衷于层层罩染技法的“坦培拉”绘画时,渐渐发现它的缺陷与不足,如颜色之间难以融合衔接,色彩不够柔和艳丽,小笔多次排线描绘过于费时费力,以及在潮湿的气候条件下易发霉和低度抗碰撞能力。鉴于此,有画家采用透明漆上光以保护画面法,又有画家在坦培拉底层画面上做多层透明色罩染的上光油画法或釉染法,这便形成了混合技法,一种非坦培拉亦非油画的油性坦培拉绘画技法。文艺复兴时期的达芬奇、拉斐尔、米开朗基罗三位杰出画家,他们的画作并非纯油画,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就是油性坦培拉绘画。达·芬奇对油性颜料进行过多次研究运用,但技术不够成熟,致使许多作品没能留存下来。
15世纪荷兰画家扬·凡·艾克(Jan Van Eyck又译扬·凡·爱克)(1385年-1441年)在前人的基础上,经过不懈地研究和实验,制作出了理想的颜料调和剂作画的方法,用亚麻油调和矿物颜料粉末作画,创作出了真正意义上的油画。杨·凡·爱克的《阿尔诺芬尼的婚礼》和《根特祭坛画》被认为是欧洲油画发展史上最早的重要作品,扬·凡·艾克被称为油画之父。
西方油画自15世纪诞生到21世纪,历时5个多世纪,因时代、社会、民族、审美、油画艺术自身发展等因素的影响,油画艺术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演变中有着不同的语言风格,西方油画艺术语言风格的演变主要经历了15-16世纪早期古典主义油画、17-18世纪写实油画、19世纪近代油画、20-21世纪现代与后现代时期。
乔托(约1267-1337)欧洲绘画之父
重新发现了在平面上造成深度错觉的艺术
在壁画《哀悼基督》中,乔托打破了中世纪圣像绘画对称、稳定的构图传统,将悲悼的场景安排在画面下半部的直角三角形区域。一面半人高的斜坡构成三角区域的斜边,将它与画中的山野和天空分隔开来。在这个狭小的区域内,死去的耶稣和为他哀悼的玛丽亚、圣约翰等人挤在一起,场面是紧张而压抑的。耶稣没有占据画面的中心位置,而是被放在左下角。他的身体瘦削而轻飘,给人一种失去生命之后的软弱无力之感。玛丽亚等人都表情沉痛,悲伤地凝视着耶稣。这些画中的人物不再是那种符号化的,象征性的形象,而是丰满真实,并且自然地活动在画中情景内的人物。画面上方的天使们,是唯一用纷乱的形式来表现哀伤的。
乔托:1305 《哀悼基督》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画家桑德罗·波提切利(Sandro Botticelli 1445-1510)的一幅名作。画面上人物的体态和衣纹表现十分出色,人物与自然背景也达到巧妙的统一和谐,维纳斯是那样无动于衷地以羞怯和幽怨的感情在对待一切,她对于生活的未来不是充满乐观的信心,而是感到惆怅和迷惑,这也是波提切利矛盾世界观的反映。
桑德罗·波提切利《维纳斯的诞生》
扬·凡·艾克(Jan Van Eyck 1380/90~1441年) 扬·凡·艾克被人们称为油画的发明者。扬·凡·艾克结束了尼德兰艺术的那种平面、僵硬、缺少空间感和明暗的绘画风格,开始在明暗、透视和油画技巧上进行大胆探索改进,在自己的作品中表现出对现实生活的关注,他在肖像画、风俗画以及风景画方面都有较大的贡献,为尼德兰绘画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意大利佛罗伦萨诸大师都是与凡·艾克同时代的艺术家,他们的绘画手法同尼德兰画家有很大的区别。意大利人竭力用科学的手段在绘画中再现自然。他们画空间深度,必先画出透视线,画人体,必须精通人体解剖。而凡·艾克等北方画家采用再现自然的方法与此有许多不同之处。凡·艾克他们耐心地描绘对象的一个又一个细部,一直画到整个画面像镜子一样反映出自然对象为止,以此取得真实感。我们可以根据画面有精美的织物,闪光的珠宝,仔细描画的一草一木和大量的风景场面,断定这类画出于尼德兰画家之手。而那种有优美的人体,恰当的比例和正确的透视关系的绘画,则出自意大利画家之手。可以说这也是两个地区各自的绘画特色。为了更精细和真实地描绘客观对象,凡·艾克不得不对绘画技术进行改进。
在凡·艾克之前以及整个中世纪,人们都采用蛋黄调和颜料作画,这就是坦培拉(Tempera)。坦培拉不透明,也很难精确地画出过渡色彩。为此,凡·艾克大胆地改进了颜料的调和剂,用掺有稀释油的调料液(这种稀释油主要是亚麻油)来代替蛋黄调和颜色,使颜色易于调配,便于用笔画。这样,便可层层上色,更仔细、更准确地作画,画面也变得透明而富有光泽。当时这样的油画主要画在木板上,这种奇迹般精细透明的油画效果,震惊了凡·艾克同时代的人,难怪人们都称凡·艾克是油画的发明者。准确地说,他应当是油画技术的革新者,因为在他之前早有人使用过油作调和剂来绘画了。杨·凡·艾克除完成著名的“根特祭坛画”外,还作有“教堂中的圣母”、 “凡·德尔·巴利的圣母子”、 “玛格利特肖像”等画。他在艺术上最有成就的还要数他的肖像画,其中最著名的一幅是“阿尔诺芬尼夫妇像”。为了达到轮廓线的优美而更改了自然形象,增强绘画的美丽与和谐。
凡·德尔·巴利《圣母子》
圣芭芭拉的故事
扬·凡·艾克《根特祭坛画 》
根特祭坛画由凡·艾克兄弟两人于1432年共同完成,是受根特市市长的委托,为根特市的一座大教堂所作的大型祭坛画。它分里外两面,共由24个画面组成,描绘的是圣经故事内容。平时,祭坛画两翼合拢,只能看见外面的画。外面的画面分上中下三层。上层绘有预告耶稣降生的男女先知,中层是受胎告知的场面,下层画着捐助人以及施洗和圣徒约翰等人的形象。整个画面沉着安静,像宗教剧的序幕。当节日礼拜时,祭坛画两翼展开,又一组丰富的画面呈现在人们面前。里面的画分两层,上层绘着圣母、耶稣和施洗约翰,以及奏乐和歌唱的天使与人类始祖亚当和夏娃。下层绘有“羊的崇拜”以及其他一些小的画面。大多数画面都被描绘在统一的自然景色中,手法极精细纯熟,令人耳目一新。
根特祭坛画 - the ghent altarpiece (wings open)
油画起源于欧洲,欧洲中世纪绘画中的蛋彩画是其前身。早期画师用蛋清作为混合剂搅拌在颜料中绘制,既能防止颜料干后开裂又能使画面产生一定的光泽,完成后再用薄而透明的油色罩在画面上。但是由于蛋清的干燥速度太快,不便多次衔接描绘,使得画面不易表现丰富的层次感和立体感。因此,许多画家不断在寻找更为理想的绘画材料。
凡·艾克兄弟是15世纪的尼德兰(今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及法国的一些地区)画家杨·凡·艾克(约1385-1441年)与哥哥胡伯特·凡·艾克(1370-1426年)。兄弟俩经过反复试验,发现布鲁日光油:亚麻油和核桃油是较理想的调和剂,在经过处理的布或木板上作画,画面具有丰富的色彩和逼真的视觉效果。油画颜料是从矿物和植物中提炼和研磨后取得的极细小颗粒,再用植物油按比例搅拌而成,具有不透明、覆盖力强的特点,可以由深到浅逐层覆盖,使画面产生逼真的立体感。由于材料的改良,描绘时运笔流畅,颜料在画面上干燥的时间适度,方便多次覆盖与修改。干透后的颜料有很强的附着力,不易剥落和退色,并形成丰富的色彩层次和光泽度。凡·艾克兄弟运用新的油画材料作画,在当时的画坛很有影响。
杨·凡·艾克《阿尔诺芬尼夫妇像》
杨·凡·艾克的最著名作品是《乔凡尼·阿诺芬尼夫妇像》,他摆脱了中世纪宗教绘画拘谨呆板的手法,逼真细腻地描绘了富裕市民住宅的室内场景和人物的外貌特征。画面墙壁上挂着的凸面镜尤为引人注目,在15世纪的中产阶级家庭中,这样的镜子是一件装饰品。镜子弯曲的表面上映出室内的窗户、豪华吊灯、床以及夫妇的背影,这种精微工整的油画只有在尼德兰的细密画中可以见到。使用镜子反射来扩大画面的空间,是这幅杰作的一大特色,对后来的荷兰风俗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阿尔诺芬尼夫妇像》
《阿尔诺芬尼夫妇像》 局部
文艺复兴距今七百多年,是西方文艺术史上最伟大的时期。这时候的画家们厌倦了画宗教题材,全部改走文艺路线,他们开始画自己所爱的人。达芬奇是文艺复兴美术三杰中的老大,(拉斐尔、米开朗基罗)。
达芬奇《蒙娜丽莎》
提香 (约1488-1576)威尼斯画派
无视任何久负盛名的构图法则,而依靠光、空气和颜色把画面统一起来,达到整体的和谐
巴洛克风格,在17世纪风行欧洲。它的热情奔放、运动强烈、装饰华丽吸引着每一个人。
鲁本斯是巴洛克风格的代表画家,他的这幅《掠夺琉西波斯的女儿们》就是这一时期的杰出作品。
宏伟壮观,充满动感,精湛的透视,戏剧性的构图,光影效果绚烂,画面如舞台布景的效果,这就是巴洛克绘画的特色。
鲁本斯《掠夺琉西波斯的女儿们》
荷兰历史上最伟大的画家伦勃朗(1606-1669)。用光线塑造形体,笔触厚实,实体感强。作品采用强烈的明暗对比法,富有戏剧舞台效果。
伦勃朗《自画像》
维米尔 (1632-1675)
柔和与精确二者的奇特无比的结合,使他的作品如此令人难以忘怀。它让我们以新的眼光看到了一个简单场面的静谧之美。
《吉普赛女郎》画家以半身特写,描绘了一位吉普赛姑娘,她具有典型的荷兰民族形象特征,带着单纯开朗的微笑,袒露着丰满的胸襟,秀发蓬松,身姿微倾,似乎在与画外人会心地交流,透现出青春少女活泼奔放、充满生命活力、无忧无虑、不好华饰的自然美。这是一个从中世纪禁锢中走出来的青春少女,是自由开放气息和时代精神在这位少女形象上的反映。
弗兰斯·哈尔斯《吉普赛女郎》
弗拉戈纳尔《秋千》,这幅木板油画创作于1766 年,是弗拉戈纳尔最著名的代表作。
作品描绘的是一对贵族夫妇在茂密的丛林中游玩戏耍。年轻的贵妇人正在荡秋千,眼光中充满挑逗,她故意把鞋踢进树林中,其夫被引得四处忙乱地寻找,她反而恣情大笑。作品趣味虽然轻佻俗艳,却很符合当时贵族的口味,无论题材与形式,都体现了典型的洛可可风格。
洛可可本身就是由宫廷发展起来的风格,所以无怪于它的奢华与风流。路易十四常在凡尔赛宫开各种舞会,藉著繁琐的礼仪与无意义的职务折腾贵族们,再以富丽堂皇的宫廷装饰营造悠闲的环境,因此艺术家授命编造一种理想生活的极乐世界情景,其唯一的目的是塑造出一个悠闲的、实际上是懒惰的社会快乐。洛可可风格正是这种纸醉金迷的生活写照。
弗拉戈纳尔 《秋千》
8世纪的“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还是画人,不过是借古希腊英雄主义鼓励人们参加革命。
画的《荷拉斯兄弟之誓》,实际上号召人们像贺拉斯兄弟那样舍小家,顾大家,为革命不惜大义灭亲。
达维特《荷拉斯兄弟之誓》
《自由引导人民》这幅画描绘的是1830年法国七月革命中硝烟弥漫的场面,画面中有受伤的、死去的人,却依然无法掩饰住人们为自由而战的渴望。整幅油画气势磅礴,色彩与明暗对比强烈,结构紧凑,用笔奔放,充分展现了浪漫派绘画的风格特点,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德拉克罗瓦因为这一幅画,被世人尊称为“浪漫主义雄狮”。
德拉克罗瓦《自由引导人民》
安格尔的艺术《大宫女》画了一位东方美感的土耳其女性。
严谨、和谐,还故意拉长模特的身体,似乎体现了一种古希腊雕刻的肃穆庄严的美感。这是新古典主义风格的表现方向,艺术并不是盲目地复制现实,而是对倾入全部感情的生活中绽放的精神之花的倾力表达。
大宫女那华丽的气息,自如的神态,以及不经意间流出的东方色调,怎么看都像制作精良的超高清现代文艺片。
安格尔《大宫女》
现实主义
十九世纪中后期起源于法国的艺术运动,
主张以准确观察为基础,
表现普通民众以及他们的日常现实生活。
米勒《拾穗者》
油画技法是绘制油画的方法,不仅与使用的材料密切相关,也与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表现形式有关,各种技法常常又互相结合、交错使用。学习技法主要是通过了解技法、掌握技法为油画学习、油画创作提供参考和借鉴,并在学习研究西方油画技法基础上,汲取中国传统绘画技法,探索新的油画技法,达到创新的目的。
透明画法,是古典油画表现的重要技术手段之一,透明画法的效果是不同颜色的透明或半透明色层相互叠加,当光线射入透明色层会被下面的色层反射回来使被罩染层的色彩改变,在视觉的调和下产生一种透明灰色,它能极大的提高油画艺术表现力,使油画作品更加细腻耐看。
透明画法的基本步骤
Vol.1
素描稿
素描稿的大小要与画的作品油画布等大。我们根据需要可将主要部分画出即可。素描稿要解决构图比例及描绘物体造型的准确等问题。也可将素描稿画成一幅完整的素描作品。
Vol.2
拓稿(图2-1)
图2-1 拓稿
素描稿完成后,在素描稿背面涂抹上铅笔粉或木炭条粉作为复写纸用,然后将四边用纸胶带粘在画框上固定,用一支圆珠笔拓稿,这样就不会因造型不准确在画布上反复修改而把画画脏。一般只是用线条 把各部分轮廓画下来。画稿需要尽量精准。也可以用一张硫酸纸平铺在素描上面,用铅笔以线描的形式先把素描稿透到硫酸纸上。再用木炭条涂在硫酸纸的背面作为复写纸用。然后把硫酸纸用纸胶带固定在画布上,再将稿子透到画布上。也可使用九宫格放大法,即将原稿画上格子,并在画布上同比列画出格子,用格子比列确定每个造型的位置,格子越小越容易找准确图像。也可以利用投影仪,把需要的画面投到画布上拓稿,用这种方法需要注意透视问题,否则画面会产生变形。如果所画画面小,也可到打字服务部打印一张与画面尺寸一样大的图,将打印图背面涂抹上铅笔粉或木炭条粉作为复写纸用,然后将图的四边粘在画框的侧面固定,以免拓稿时出现移动和错位,再用硬铅笔或圆珠笔拓稿。
Vol.3
定稿(图2-2)
图2-2 定稿
拓稿后用墨汁或油画颜料把形勾勒出来,或用长锋勾线笔蘸松节油调熟褐颜料在画布上勾线定稿。勾线不仅仅是原稿的复制,而是继续提高形的准确度,这遍稿勾完后,最后用柔软的笔或刷子把多余的木炭或粉笔屑从画面上扫除以免弄脏底层色。
Vol.4
画出素描关系
用油画单色在画布上画出准确的油画素描稿(图2-3),其准确的程度要与最后完成的效果相一致,这个绘画过程中主要是用松节油调色,目的是为了干得快。
图2-3 油画素描稿
Vol.5
提白(图2-4)
图2-4 提白
选用一枝狼毫笔按照画稿从亮部色开始一个局部一个局部地入手描绘。先画灰的部分,逐渐转入暗部,画重的深色部分也加入白颜料来画。白→粉白→浅灰→深灰,画出厚实的亮部作为最亮部分的色调。每提白一遍等干后再进行下一遍提白的绘制,提白完后是一个很完整的油画黑白灰油画素描稿。亦可根据基本色相(色调倾向)确定素描关系。提白不追求画面色彩丰富,主要是素描关系合理,准确。从简单概括开始,大面积的地方铺上色后需要画虚时用扇形笔轻扫,也可蘸一点颜色扫,减弱笔触,处理明暗交界处先用厚色铺色、然后用扇形笔轻扫。用扇形笔轻扫有利于衔接色块,得到揉和的效果。
Vol.6
调色定调(图2-5)
图2-5 调色定调
塑造好素描关系后,开始进行局部或基调的色彩绘制。利用固有色或接近于固有色进行薄涂以及利用透明的深色罩染所产生。用软毛笔、软布或者综合这些工具进行。
采用透明画法进行油画创作开始时是较少光泽或没有光泽的,用含油量低的白色或者接近白色的颜料来进行底层塑造(如果管装颜料中油太多,就挤出一些颜料放在报纸上以滤去过多的油)。底层用白色塑造会干得很快,并可以在其上面进行多层透明色罩染。画面底层色干透后,用松节油加入少量三合油或亚麻油调所需要的透明油画颜料将画面刷一遍,将钛白颜料调冷的土绿颜料和暖的朱红颜料后,用肤色接近的色彩把人物涂一到两个薄层,交替使用来塑造人物 (图2-6),使之产生微弱的色彩变化。
图2-6 塑造人物
调色定调的一般顺序:
a、从主要部分开始画色彩关系,逐渐求变化,并且区别主次,讲究虚实。
b、铺好整体大色调后,开始从局部刻画,可塑造到五至六成,特别强调形体的准确,色彩开始有变化。
c、造型上是先整体后局部,色彩上先统一后变化,笔法多用平涂,颜料用画刀搅拌调出足够的量至完成都有剩余。
d、色彩变化追求一些局部要点,从一些要点开始深入刻画。
Vol.7
罩染薄涂(图2-7)
罩染是将媒介剂(常用丽坤)与颜料混合,用柔软的画笔在底层画的基础上染出薄而透明的色层,通过逐层罩染,直至达到所需要的效果。
罩染色是确定绘画的整体气氛,初步的色层非常概括,稀释后的颜色覆盖画面的大部分地方。当色彩逐渐明显时,就进行薄涂,运用不透明色在透明色的一些部分薄涂以増加体积感、质感、高光和细节。一幅透明画法的油画可以交替覆盖罩染与薄涂的色层,直到最后完成。罩染的过程也是深入刻画的过程,使颜色更丰富和饱和。
图2-7 罩染薄涂
《伦勃朗自画像》临摹图
透明画法需要注意的问题
#1
■ 透明色层是指油画颜料在与媒介油调和后,使色层处于透明之中并且产生透射作用,它的层次美感主要来源于干性油的透明特性以及透明色层相互叠加产生的微妙变化,因此媒介剂的运用和罩染色彩的先后顺序非常重要。
#2
■ 色彩的透明度可以通过加入媒介剂进行控制,使油画颜料的覆盖性变弱,透明色层的透明度把握不好容易造成画面 “脏”“灰”“不透”,因此用“肥盖瘦”是比较好的方法,即在上一遍含油相对较少即“瘦”的色层上用含油相对多的“肥”来罩染,如果不“肥盖瘦”,会使罩染挂不住色。
#3
■ 两种透明度相近的颜色进行叠加,色彩的先后顺序会影响透明色层叠加的效果,不同色相的透明色层相互叠加,运用不均匀的罩染手法,使得画面的色彩有丰富的变化。逐层罩染时要待前一遍颜色干透后才能继续下一遍。
#4
■ 罩染的好处很多,但切忌通篇无度地罩染,应以画为主,以染为辅,二者不要颠倒,成功的罩染取决于底色的塑造。罩染前尽力塑造到位,画出一个完整性的透明画面,笔触肌理有确切的意义,画出足够亮的暗部反光,如画脸的亮部故意画得再亮一些。局部染时,根据起伏局部地染出亮部各种微妙的转折或色晕。整体染时,调好一个颜色均匀地大面积染。混合染时,看准色彩倾向调出各种微妙的透明色反复染会起到很丰富的效果。
#5
■ 罩染应在整个作品表面进行,以产生整体的效果,罩染应试着将整个画面用较深或较暖的颜色在一个层次中进行,冷色和半透明的色彩则在下一个层次进行。不够充分的局部或吸油的地方,用媒介剂调透明油画色进行反复多层次的罩染。不满意的地方可用纸巾擦去,重新进行刻画,直到画面达到满意效果为止。
#6
■ 透明罩染阶段最好使用白瓷调色板,这种调色板的优点在于能够确定颜色的色彩倾向、浓度及透明度。这一阶段一般不使用白颜色,但也有例外,有时需要半透明的效果可以加入适量白色,不透明色彩在加入适量白色和媒介剂后会变得半透明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