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写作之国画的传统技法应用

渲染对所写对象进行突出的形容描写

例如,李白《蜀道难》中对蜀道的描写。渲染往往借助夸张手法来实现。

烘托用正面描写其它事物来侧面衬托主要写作对象的表现方法。

例如,李贺《李凭箜篌引》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此诗中,前十句属于渲染,后四句就是烘托。

白描不用浓丽的形容词和繁复的修辞语,寥寥数笔就写出事物的特征。

说白了,白描就是叙述。试举两例。

田家(唐)聂夷中

父耕田上原,子斫山下荒。

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

宫词(唐)张祜

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

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

第一首诗叙述了田家的悲惨生活,粮食还未收成管家已准备好征税。第二首叙述了远离家乡在深宫中失去二十年人身自由的宫女的怨恨之情。

象征用具体事物表示某种意义。

我国古代诗歌中,很多物象具有象征意义。例如,月亮、菊花、梅花、松、莲、梧桐、杜鹃、鹧鸪等等。

李白的《静夜思》中月亮城了团员的象征。黄巢《咏菊花》中“我花开尽百花杀”菊花象征叛逆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的梅花成了高洁之士的象征。“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的青松象征了顽强不屈的精神。“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莲不正是通达政治的君子吗?梧桐则是凄凉悲伤的象征,李清照的《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温庭筠的《更漏子》“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正是写出郑重凄凉悲伤。杜鹃的叫声是“不如归去”,所以常常成为思乡游子悲苦的象征,秦观《踏莎行》中“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游子思乡之苦毕现。鹧鸪的叫声是“行不得也哥哥”所以常常成为行人(被征服役之人)、思妇悲苦的象征,温庭筠《菩萨蛮》中“妾有绣罗襦,双双金鹧鸪”辛弃疾《菩萨蛮》中“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正是写出了思妇行人的悲伤。

虚实结合虚写与实写相辅相成

例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以上两例均前两句实写后两句虚写。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