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故事:又弱一个
今天我们学的成语是:又弱一个。
百度汉语是这么解释的:
也就是说,这个词语使用的范围是很狭窄的,一般是在参加葬礼时哀悼死者亲属所用。
成语出自《左传》之昭公三年,原文是:
公元前539年,齐惠公的孙子公孙灶(字子雅)去世,大夫司马灶对晏婴说:“唉,齐国公室又丧失了一个子雅了!”晏婴说:“可惜啊!子雅的儿子子旗恐怕不免于难,危险了!姜姓吕氏家族从此开始衰弱了,妫姓陈氏家族马上要兴起了。惠公的两个孙子刚强明理还可以维持姜姓,现在又少了一个,姜姓真的危险了!”
晏婴是与孔子同时代的齐国贤者,他虽身材矮小(传说不满5尺,现在的1米40左右),但富有智慧,料事必中,且诙谐幽默,机智过人,老树称其为矮子圣人。他有《晏子春秋》一书传世。
为什么晏婴对于子雅去世会有“又弱一个”的感叹呢?
春秋中后期的齐国十分强大,虽名义上尊晋国为霸主,内心里却并不把晋国放在眼里,反而隐隐以东方霸主自居。
然而齐国强大的表面却掩盖不了其末世衰败气象,用八个字来概括就是:姜姓愈弱,陈氏愈强。
崔杼庆封之乱后,齐国国君为齐景公,因年纪尚幼,朝政主要集中在当时的四大家族手中,分别为:栾氏、高氏、陈氏、鲍氏。
其中,栾氏和高氏都是先君齐惠公的孙子,栾氏叫子雅,也就是上文中提到的公孙灶;高氏叫子尾,名叫公孙虿。按晏婴的评价,这两个齐惠公的孙子(二惠)都是刚强明理之人,齐国有他们二位在,姜家王朝才得以勉强维持。
所以俗话说得好,一个强大的堡垒往往是从内部攻破的。从齐桓公开始辉煌的强大姜姓齐国,如今竟然要以“二惠”来维护,而不幸的是,现在“二惠”又少了一个,变成了“一惠”,更不幸的是,“二惠”的后代是扶不起的阿斗。也就是说,姜姓已经后继无人了。
因为“二惠”太刚强,因为齐国国君太过昏庸暴虐,齐国百姓可没少吃统治者的苦头,主要表现为:赋税重,刑罚严。赋税重到什么程度呢?“民参其力,二入于公,而衣食其一”,也就是说:百姓收入的三分之二要上交国库,自己只能留下三分之一!齐国靠近大海,渔业和盐业是百姓致富的重要手段,然而国家就是想尽办法与人民争利,用“二入于公”的宏观调控手段硬是不让人民富起来,而让财富集中到一小撮利益集团手中。这样的后果是什么呢?“公聚朽蠹,而三老冻馁”。老百姓吃不饱穿不暖,可是贵族家中的财物都多到出虫了!
百姓想要造反?没门!专政机器可是无处不在。想要表达一下对当局的不满?没门!抓住就砍脚!因为齐国被砍脚的人实在太多,当时的齐国市场甚至产生了“屦贱踊贵”的奇葩现象,也就是鞋子很便宜但没人买,摊位上到处摆着假脚,买的人也很多,价格却是老贵。
可想而知,齐国百姓对当权者的愤恨是何等强烈,官民对立情绪是何等尖锐!只是因为枪杆子和暴力机器掌握在一小撮人手中,百姓敢怒而不敢言。
像晏婴这样统治集团内部的开明派对此是有心无力,虽然他也向齐景公多次进谏,但明显景公这人好大喜功,就喜欢身边之人阿谀奉承,溜须拍马,又哪听得进去晏婴的忠言?碍于面子,有时候装作也要听听晏婴的谏言,只不过是“虚心接受坚决不改”,目的只是为了给人民造成一个印象:我是虚心纳谏的人!智慧的晏婴实在是生不逢时!好在他做人圆通,该说时说,不该说时坚决不说,要不早就被齐景公砍了脚,或判个十年八年了。
明显,齐国民心至此尽失,齐国已经到了革命前夜。
此时,陈氏悄然兴起。陈氏的做法恰与国君相反:大斗借出,小斗收进;诚信经营,绝不加价;慰问老弱病残,拉拢失势贵族。当时的齐国百姓对陈氏“爱之如父母,而归之如流水”,民心至此已尽归陈氏!
所以晏婴预言:试看将来之齐国,必是陈氏之天下!
晏婴去世一百多年后,公元前379年,姜姓吕氏最后一任齐君齐康公去世,妫姓陈氏第一位齐君齐太公诞生,姜姓绝祀。齐国还是那个齐国,只是不再是齐桓公那个齐国了。
所以,“又弱一个”不光是对一个人去世的哀悼,更像是一篇末世宣言,也像是一个智慧预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