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绿山水好看,入国展却很难,“满家”小青绿如何成为国展“常客”?

人类大脑对色彩的调和有一种天生的敏感力,青和绿这两种大自然的基色,是最令人感官舒适的颜色。

而青绿山水的最大特点,就是对这两种色彩进行最执着的表达。

从隋代展子虔以勾勒调色初成青绿山水之雏形,到唐代李思训父子把晋隋两代青绿色彩之法进一步表现得璀璨瑰丽、金碧辉煌,又历经几代画家对绘画内容与技法的不断丰富,青绿山水终成一种风格定式,并拥有一套以石青与石绿为主色调的色彩体系。

▲ 展子虔《游春图》

▲ 李思训《江帆楼阁图》

▲ 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局部

▲ 赵伯驹《江山秋色图》

▲ 钱选《山居图》局部

但随着水墨画的兴起和文人画的成熟,青绿山水逐渐被挤出中国山水画坛的主流地位。

从六朝开始,青绿山水由兴盛到衰微再到延续发展的一千多年时间里,青绿山水衍生出金碧山水、大青绿、小青绿、没骨青绿和泼彩青绿几种形式,金碧山水和没骨山水通常被归入大青绿的范畴。

这样一来,最需要划分的就是大青绿和小青绿的区别。

大青绿与小青绿,主要看青绿敷染的比例大小。

大青绿多勾勒,少皴笔,着色浓重,工雅典丽。

小青绿是在水墨淡彩的基础上薄罩青绿或部分施染,淡雅清新。

小青绿的形成,与北宋王诜密切相关,是他将青绿设色与水墨相结合,创造出不古不今的小青绿山水风格,这种淡着青绿的水墨山水画,在文人画一统天下的大环境下,颇得文人画家的青睐,对后来的小青绿山水发展影响深远。

▲ 王诜《烟江叠嶂图》局部

青绿山水的材料昂贵,绘画难度也比其他绘画形式大得多,因而画青绿山水的画家越来越少,但其虽衰落却从未断流,仍有少数有志者在传统中另寻蹊径,让青绿山水的色彩表现与时代精神相融。

但青绿山水好看,入国展似乎很难,满维起却以小青绿山水画连入四次全国美展,下面,就来解读一下“满体”小青绿的独特魅力。

▲ 满维起《侗乡暮韵》

▲ 满维起《春风化雨》

▲ 满维起《绿染平安寨》

▲ 满维起《幽谷泉声》

满维起山水画打破了工笔与写意,水墨与青绿的界限。

他以写意笔墨画青绿山水,在继承青绿山水严谨工细的法度之下,以青、绿、蓝为主调,衬以墨色的含蓄与凝重,在色度的明暗对比及变化中尽现空间的变化与灵动,从而避免了传统青绿的僵硬与单调。

▲ 满维起《侗家幽居图》

▲ 满维起《翠微人家》

▲ 满维起《绿染青城山》

▲ 满维起《小寨翠微间》

满维起山水画以鲜明的个性、独特的面貌,在青绿山水领域进行了独具匠心的探索与创造,从而在景致、空间、笔墨与赋色等方面建构起新的视觉表达形式,在日新月异的文化风潮中,打造出细密苍翠独树一帜的“满家”山水。

传统的青绿山水大多是一种勾染体式,即用墨线勾出轮廓后,再用墨色分染,更强调色彩的层层积染,并由此形成深邃的色感,却也因此减弱了笔墨的表情。

“满家”山水的着色并不是传统青绿山水的层层积染,而是先调好一种颜色,再用大笔铺染。在每一幅画中,都只有一种统括全局的色彩基调,然后在这一主色调的基础上展开色相的变化。

这种铺染式的着色及充满写意意趣的笔墨,以一种疏简的语言塑造了文人式的青绿山水的全新形象。

在构图上,“满家”山水也有别于以“三远法”来统括一切空间关系的传统山水,而是把景物间的前后关系置换为一种上下关系,随着山体空间的不断向上叠加,平视或俯视的景物都变作仰视的景观,从而生成一种高耸、伟岸的视觉效果。

▲ 满维起《仙居图》

▲ 满维起《清泉流过碧山头》

▲ 满维起《小寨春雨》

▲ 满维起《和谐家园》

▲ 满维起《青城滴翠图》

“满家”山水所描绘的每一个景致的实际范围并不很大,但每一幅作品却都具有咫尺千丈的恢弘气势。

茂密之中见空灵,空旷之中见物象,满密而不滞,尽显空幽清雅之意。“满家”山水为当今中国山水画坛提供了个性独具的绘画样式。

满维起

中国水墨画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硕士生导师、原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画院常务副院长、中国画学会常务理事。

作品曾参加全国第八届、第九届、第十届、第十一届全国美展,先后参加百年中国画展,黄宾虹学术奖展等国内重大展览。诸多作品被中国美术馆、博物馆等机构收藏。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