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之北山一经
北山经之首,曰单狐之山,多机木①,其上多华草②。漨水③出焉,而西流注于泑水,其中多茈石、文石。
又北二百五十里,曰求如之山,其上多铜,其下多玉,无草木。滑水出焉,而西流注于诸毗之水。其中多滑鱼④,其状如鱓,赤背,其音如梧,食之已疣。其中多水马⑤,其状如马,文臂牛尾,其音如呼。
又北三百里,曰带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青碧。有兽焉,其状如马,一角有错,其名曰䑏疏⑥,可以辟火。有鸟焉,其状如乌,五采而赤文,名曰鵸䳜⑦,是自为牝牡,食之不疽。彭水出焉,而西流注于茈湖之水。其中多儵鱼⑧,其状如鸡而赤毛,三尾、六足、四目,其音如鹊,食之可以已忧。
又北四百里,曰谯明之山⑨。谯水出焉,西流注于河。其中多何罗之鱼⑩,一首而十身,其音如吠犬,食之已痈。有兽焉,其状如貆而赤豪,其音如榴榴,名曰孟槐⑪,可以御凶。是山也,无草木,多青雄黄。
又北三百五十里,曰涿光之山。嚣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河。其中多鰼鰼之鱼⑫,其状如鹊而十翼,鳞皆在羽端,其音如鹊,可以御火,食之不瘅。其上多松柏,其下多棕橿;其兽多羚羊,其鸟多蕃⑬。
又北三百八十里,曰虢山。其上多漆⑭,其下多桐椐⑮;其阳多玉,其阴多铁。伊水出焉,西流注于河。其兽多橐驼⑯。其鸟多寓⑰,状如鼠而鸟翼,其音如羊,可以御兵。
又北四百里,至于虢山之尾,其上多玉而无石;鱼水出焉,西流注于河,其中多文贝。
又北二百里,曰丹熏之山。其上多樗柏,其草多韭薤⑱,多丹雘。熏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棠水。有兽焉,其状如鼠,而兔首麋耳,其音如獋犬,以其尾飞,名曰耳鼠⑲,食之不䐆⑳,又可以御百毒。
〔注释〕 ① 机木: 属桦木科,郭璞注:“机木似榆,可烧以粪稻田,出蜀中。” ② 华草: 不详。 ③ 漨水: 漨音逢(féng)。 ④ 滑鱼: 红色鳝鱼,发出支支吾吾的声音,古人相信吃了它的肉可治皮肤上的瘊子、痦子。 ⑤ 水马: 疑原作文马,属于斑马类,发出马的呼哧声。 ⑥ 䑏(huān)疏: 有角的马,角上有沟槽。 ⑦ 鵸䳜: 此处鵸䳜的雌雄个体差异很小,彼此经常亲昵在一起,其肉有治疗毒疮的药效,与第22节翼望山的鵸䳜同名而异样。 ⑧ 儵鱼: 儵即倏的异体字,原义为犬疾行。儵鱼俗名白条鱼,游动迅速。此处儵鱼疑是一种两栖哺乳动物,类似鸭嘴兽。 ⑨ 谯明山: 谯与瞧可通用,古代城楼上的瞭望台称谯楼。谯水向西流入黄河,可知谯明山属于今日的吕梁山山脉。 ⑩ 何罗之鱼: 可能是一种喜欢头与头扎堆在一起的鱼,看起来好像是一个头十来个身子。相传何罗鱼可以化作鸟,其名休旧。或谓何罗鱼属于头足类的章鱼或乌贼,问题是此处淡水河里在古代是否有海水鱼类,还需要找到考古学上的证据。 ⑪ 孟槐: 红毛大野猪,或谓貉。 ⑫ 鰼鰼(xí)之鱼: 鰼,泥鳅。此处鰼鰼之鱼与前文儵鱼类似,名为鱼而貌为鸟,或许当时确有鸟状鱼、鱼状鸟,而它们早已灭绝了。 ⑬ 蕃(fán): 茂盛;蕃鸟在当时人人皆知,因此记录者没有多加说明,这样一来反而让后人莫知所云了。 ⑭ 漆: 漆树。表明当时这里的气候温湿,也说明当时人们已经知道利用漆树分泌的漆汁作为涂料。 ⑮ 桐椐(jū): 桐,梧桐;椐,俗名灵寿木,多肿节,古人用其为手杖。 ⑯ 橐(tuó)驼: 骆驼。 ⑰ 寓: 蝙蝠。 ⑱ 薤(xiè): 多年生草本,叶细长,开紫色小花,俗称藠(jiào)头,鳞茎可作酱菜,亦可入药。 ⑲ 耳鼠: 鼯鼠。 ⑳ 䐆(cǎi): 腹涨病。
又北二百八十里,曰石者之山,其上无草木,多瑶碧。泚水出焉,西流注于河。有兽焉,其状如豹,而文题白身,名曰孟极①,是善伏,其鸣自呼。
又北百一十里,曰边春之山,多葱、葵、韭、桃、李。杠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泑泽。有兽焉,其状如禺而文身,善笑,见人则卧,名曰幽頞②,其鸣自呼。
又北二百里,曰蔓联之山,其上无草木。有兽焉,其状如禺而有鬣,牛尾、文臂、马蹄,见人则呼,名曰足訾③,其鸣自呼。有鸟焉,群居而朋飞,其毛如雌雉,名曰鵁④,其鸣自呼,食之已风⑤。
又北百八十里,曰单张之山,其上无草木。有兽焉,其状如豹而长尾,人首而牛耳,一目,名曰诸犍⑥,善吒,行则衔其尾,居则蟠其尾。有鸟焉,其状如雉,而文首、白翼、黄足,名曰白鵺⑦,食之已嗌痛⑧,可以已痸⑨。栎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杠水。
又北三百二十里,曰灌题之山。其上多樗柘,其下多流沙,多砥。有兽焉,其状如牛而白尾,其音如訆,名曰那父⑩。有鸟焉,其状如雌雉而人面,见人则跃,名曰竦斯⑪,其鸣自呼也。匠韩之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泑泽⑫,其中多磁石⑬。
又北二百里,曰潘侯之山。其上多松柏,其下多榛楛;其阳多玉,其阴多铁。有兽焉,其状如牛,而四节生毛,名曰旄牛⑭。边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栎泽。
又北二百三十里,曰小咸之山,无草木,冬夏有雪。
北二百八十里,曰大咸之山,无草木,其下多玉。是山也,四方,不可以上。有蛇名曰长蛇⑮,其毛如彘豪,其音如鼓柝⑯。
又北三百二十里,曰敦薨之山⑰,其上多棕楠,其下多茈草。敦薨之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泑泽,出于昆仑之东北隅,实惟河原。其中多赤鲑⑱,其兽多兕、旄牛,其鸟多鸤鸠。
〔注释〕 ① 孟极: 一种额头有花纹、浑身白毛而又喜欢匍匐卧行的动物,有点类似海豹、海狮等极地动物。 ② 幽頞(è): 幽頞的样子像猿猴,浑身有花纹,见人就躺在地上哈哈笑。据此,它如果不是由人装扮的,那么就可能是经过驯化的猴,穿着表演服做出各种逗人笑的动作。表明人类在开始驯化牛、马、羊、鸡、狗、猪六畜的同时,也在试图驯化其他的动物,例如让鹦鹉学舌、耍猴等。 ③ 足訾: 訾音紫(zǐ),毁谤,厌恶;又音资(zī),钱财,希求,放纵。经文未言足訾食之如何,表明它可能是由人装扮制作的动物形象,传递的意思似乎是不要贪得无厌。 ④ 鵁(jiāo): 或谓鸬鹚,或谓池鹭。 ⑤ 食之已风: 可治疗风邪之病。此外,在古代“风”又指生物雌雄交合,例如风马牛不相及,意即牛马不能交配,这种观念可能起因于风可传授花粉并促成结果。 ⑥ 诸犍: 表面看诸犍是一种长尾的动物,由于尾太长,因此行走时要用嘴衔起尾巴。但是,从诸犍长着人的脑袋、一只眼,有着特殊的动作,而又不言“食之”如何来看,它更可能是由人装扮的。事实上,古人有模仿动物的爱好,一边学动物的样子跳舞,一边发出动物的叫声,既可表现自己的身手,又可娱乐族人,同时也是狩猎前、出征前、巫术仪式前的热身运动。 ⑦ 白鵺(yè): 雪雉。 ⑧ 嗌痛: 嗌音益(yì),咽喉;又音爱(ài),咽喉窒塞。 ⑨ 痸: 音痴(chī),同痴,痴呆症,与近亲通婚有直接的关系,或许当地可能存在近亲婚配的习俗;又音赤(chì),同瘛,《素问·玉机真藏论》:“病筋脉相引而急,病名曰瘛。” ⑩ 那父: 白尾黄牛。 ⑪ 竦斯: 宠物鸟,或谓石鸡。 ⑫ 泑泽: 即西山四经所记述的黄河发源地泑泽。 ⑬ 磁石: 磁铁矿。说明在先夏时期人们就已经知道磁石及其磁性了。 ⑭ 旄牛: 古代旄牛分布地域比今日广,现在仅青海、西藏尚有旄牛。 ⑮ 长蛇: 自然界有会发出声响的蛇,但是没有长毛的蛇,因此这里的长蛇可能与祭祀活动有关。 ⑯ 鼓柝(tuò): 柝,打更的梆子。 ⑰ 敦薨(hōng)之山: 薨,周代诸侯之死称之薨。 ⑱ 赤鲑: 红色鲑鳟鱼,体形似纺锤,鳞细肉鲜美,常见的品种有大马哈鱼、哲罗鱼、细鳞鱼。
又北二百里,曰少咸之山,无草木,多青碧。有兽焉,其状如牛,而赤身、人面、马足,名曰窫窳①,其音如婴儿,是食人。敦水出焉,东流注于雁门②之水。其中多䰽䰽之鱼③,食之杀人。
又北二百里,曰狱法之山。瀤泽之水出焉,而东北流注于泰泽。其中多䲃鱼④,其状如鲤而鸡足,食之已疣。有兽焉,其状如犬而人面,善投,见人则笑,其名山��⑤,其行如风,见则天下大风。
又北二百里,曰北岳之山,多枳、棘、刚木⑥。有兽焉,其状如牛,而四角、人目、彘耳,其名曰诸怀⑦,其音如鸣雁,是食人。诸怀之水出焉,而西流注于嚣水。其中多鮨鱼⑧,鱼身而犬首,其音如婴儿,食之已狂。
又北百八十里,曰浑夕之山,无草木,多铜玉。嚣水出焉,而西北流注于海⑨。有蛇一首两身,名曰肥遗⑩,见则其国大旱。
又北五十里,曰北单之山,无草木,多葱韭。
又北百里,曰罴差山⑪,无草木,多马。
又北百八十里,曰北鲜之山,是多马。鲜水出焉,而西北流注于涂吾之水。
又北百七十里,曰隄山⑫,多马。有兽焉,其状如豹而文首,名曰狕⑬。隄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泰泽⑭,其中多龙龟⑮。
凡北山经之首,自单狐之山至于隄山,凡二十五山,五千四百九十里,其神皆人面蛇身。其祠之,毛用一雄鸡彘瘗,吉玉用一珪,瘗而不糈。其山北人,皆生食不火之物⑯。
〔注释〕 ① 窫窳(yà yǔ): 原指器物粗略,此处窫窳像是一种形貌如野牛的食人怪兽。 ② 雁门: 大雁来往穿行于此故称雁门。高山大脉就像是一堵墙,其缺口就成为候鸟迁徙的通道,同时也是通风口,如果风中富含水汽,那么这里就是水汽通道。 ③ 䰽(pèi)䰽之鱼: 疑即味道鲜美但是有剧毒的河豚;或谓江豚,黑色,体大如百斤猪。 ④ 䲃(zǎo)鱼: 䲃疑是蛙类、蟾类。 ⑤ 山��(huī): 可能是当地土著人或者巫师装扮的风神,也可能是直立猿或直立人、野人,与举父、枭阳同类。 ⑥ 枳、棘、刚木: 枳,灌木或小乔木,又名枸橘、臭橘,可入药;棘,荆棘;刚木,木质坚硬的树。 ⑦ 诸怀: 貌似野牛的食人怪兽或以野牛为图腾的部落。 ⑧ 鮨(yì)鱼: 鮨,海狗。 ⑨ 西北流注于海: 此处之海位于今蒙古高原或西伯利亚。 ⑩ 肥遗: 郭璞注谓:“《管子》曰:'涸水之精,名曰蟡,一头而两身,其状如蛇,长八尺。以其名呼之,可使取鱼龟。’亦此类。”实际上此处肥遗乃基因变异的怪蛇,既有一首两身的,也有一身两首的。此外,本节肥遗与西山一经太华山的肥遗形貌虽然有异,但是名称完全相同,预兆旱灾的功能也相同,均为当地供奉的旱神。 ⑪ 罴(pí)差山: 罴,熊类,体毛黄色,见《诗·大雅·韩奕》“赤豹黄罴”。 ⑫ 隄山:“隄”是“堤”的异体字,隄山这一带多马表明这里草场繁茂。 ⑬ 狕(yāo): 体型大的野猫。 ⑭ 泰泽: 特别大的湖泊,可能是贝加尔湖。 ⑮ 龙龟: 体型大或者脖子长的陆龟,可能是北方玄武神的原型动物。
【鉴赏】 本章第11节蔓联山的足訾和第13节灌题山的竦斯,亦见屈原的著作《楚辞·卜居》:“将哫訾、粟斯,喔咿儒儿以事妇人乎?”意思是难道我要像哫訾、竦斯那样扭捏作态以取媚有权势的妇人吗?据此可知,如果哫訾、竦斯即使不是由人装扮的小丑,也很可能是由人豢养的宠物。
第16节的大咸山,四方台形,不见草木只有玉,人不能随便攀登,凡此种种均表明它是一座人造祭坛,举行祭祀活动时要击柝,所祭之神为有毛的长蛇,或者该长蛇乃祭坛的守护神。这让今天的读者很容易联想到美洲土著文化的四方台形阶梯状金字塔,及其供奉的羽毛蛇神。
第18节少咸山的窫窳又作猰貐,其形貌或似牛或似蛇,其身份或为人神或为怪兽。从其名称来看,“窫窳”有穴居之意,例如黄土高原的窑洞;而“契”字符则表明该部落有频繁的商品交易活动,或者经常使用文书契约(契也是一种工具材料,可用于榨油、搬移笨重的建筑材料)。最早的商人可能是从游牧民族分化出来的,一是他们到处走动、见多识广,二是他们需要与农民交换谷米等物。更准确地说,那个时期的商人,通常都是武装商人,他们既进行正常的贸易,也伺机抢掠,所谓“是食人”的恶名或许即由此而来。
第20节北岳山的诸怀样子像是凶猛的野牛,但是野牛系食草类动物,并不食人,因此诸怀有可能是指以野牛为图腾的部落。《五藏山经》屡屡有“食人”的说法,除了指野兽食人之外,似乎也表明那个时代尚有食人肉的野蛮习俗,这种习俗往往与巫术宗教活动有关,例如所谓的“圣餐”。北岳山的鮨鱼“食之已狂”,或可表明当地多精神病人,而某些有关怪人怪兽的传闻,可能即源于这些人的病态发作(动物也有类似的病,例如疯牛病),有时甚至被视为神灵或神灵附体,此外怪人怪兽传闻的另一种来源则是人或动物生下的怪胎。
本章中所说的罴差山、北鲜山、隄山等均位于今日的蒙古大草原,当时这里的野马非常多,如今野马已濒临灭绝了。
另外,本章提及的谯明山、第5节的涿光山、第7节的虢山尾、第9节的石者山等山,均有水系向西流入黄河,表明这几座山当位于今日山西省境内的吕梁山西麓;其中谯明山和涿光山,其名有光有明,可能即今日吕梁山山脉南端的火焰山(位于山西省吉县东)。进一步说,北山一经其他诸山亦位于吕梁山山脉及其更北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