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种修辞格容易出现的错误和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做比喻的事物必须是是常见的事物。

使用比喻的目的是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便于人们理解和接受。所以用来做比喻的事物,必须是常见的物体或事物。例如:

1、她清纯美丽,犹如一朵刚出水的白莲花。

清纯美丽,比较抽象,但是白莲花出淤泥而不染又很漂亮,是人们常见的花。这样就把抽象的清纯美丽具体化了,形象化了。

2、凡是反动的东西,你不打,他就不倒。这正如地上的灰尘。扫帚不到,灰尘是不会自己跑掉的。(毛泽东)

为啥反动的东西必须打,这个道理比较抽象,也比较深奥,难以理解。上例用打扫灰尘来说明,就化抽象为具体,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便于读者理解了。

3、群众是望洋大海,个人不过是其中的一滴水,不,简直就是一滴水中的一个原子。

汪洋

用“大海”和和“一滴水”来形容群众和个人的关系很贴切,但是“原子”则不行,不少人对原子不大了解,何况肉眼根本看不见原子,违反了浅显易懂的原则。

(二)同类不能相喻

不能用同类事物打比喻。看下面的例句:

1、她模样像她妈妈。

2、芍药花很像牡丹,花朵大,开得艳丽。

例1本体喻体都是人,违反了不能同类相喻的原则。例2的本体喻体都是花,也违反了不能同类相喻的原则。

比喻为啥不能违反不能同类相喻的原则?因为比喻不但要使读者或听众对本体有所了解,而且要通过喻体增加本体的内涵,使本体更加形象、更具感染力。同类相喻显然达不到后者的目的。例如例1,我们只能知道女儿的模样和妈妈相象,但是本体是羙还是丑,表现不出来。感染力差。通过例2我们只能知道芍药和牡丹花朵形状和艳丽相似。没有其他以外的东西。如果把例2改为“那盛开的红芍药,像一个艳装而华贵的美妇人。”这样花朵就有了人的美,内涵丰富多了。这才是比喻。

是否同类相喻,还能帮助判断是判断句还是比喻句。请看下面的句子:

1、他是一个男人。

2、他是一个好人。

3、他是一个傻瓜。

4、他是一段呆木头

例1例2都是同类相喻,因此不是比喻句,是判断句。

例3把人比作瓜,例4把人比作木头,是异类相喻,因此是比喻句。也就是说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还有,明喻有关联词“好像”等,但是有“好像”的句子不一定就是比喻。例如:“今天好像是星期一”,就是判断句不是比喻句。

二、夸张应该注意的事项

(一)夸张必须明显,让人很容易地看出是夸张,不能使人误以为是客观描述。例如“白发三千丈”,无论谁一看,也不会认为是真的,知道肯定是夸张。而“白发五尺长”,就会让人怀疑世界上人这么多,说不定就有五尺白发的人。所以后者就不是成功的夸张。

(二)不要把判断句当成夸张句。

前几天班里有一个练习,就是下面这个句子:

五岳不高堪作枕。

有人说这个句子运用了比喻手法,有人说这个句子运用了夸张手法。夸张体现在“五岳不高”这四个字,这是向下夸张。整个句子,也就是说把五岳当作枕头是不是夸张,很难说。

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五岳不高”肯定不是夸张。

因为这个会引起争议。“高”还是“不高”,没有一个具体标注。

把五岳同自己家乡的小山相比肯定是高,

把五岳同喜马拉雅山、昆仑山、天山相比,就不高。因为五岳最高的华山才2100米。而以上三座山最低的昆仑山也有5000多米。

所以说五岳高,或者不高,都可以,但是都不是夸张,因为不同人会有不同看法。

如果说,“五岳高万丈”,或者“五岳上摩天”,这就是夸张,因为五岳不可能上摩天,就是离万丈也有很大距离。

通过夸张例句可以看出“夸张”一般用于描写句和叙述句,不用于判断句。请看下面几个句子:1、五岳不高。

2、五岳很高。

3、五岳高万丈。

4、五岳上摩天。

例1和例2都是判断句。无论判断的正确与否,都不是夸张。例3是叙述句,例4是描写句,所以都是夸张。像例1和例2那种判断句各种修辞书都不作为夸张看待。

请看黄伯荣和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有关夸张说明的图片:

同学们可以发现,例1第一个分句:“泰山小”、“天山低”这两个判断都没有当做夸张。

(三)借代和借喻的区别

借代和借喻形式上非常相似,很难区别。但只要抓住各自的特点,还是可以区别的。

借代,又叫“换名”,就是换一个名字而已。而借喻主要是通过比喻使本体内容更加丰富,好的更好,坏的更坏。试比较下面的例句:

1、那边过来一队红领巾。

2、孤帆远影碧空尽

3、商铺不收钞票,只收“袁大头”。

4、打不尽豺狼决不下战场。

5、骤雨过后,荷叶上留下了一颗颗珍珠

先说例1、例2和例3:过去的小学生有一个组织,叫“少先队”。加入这个组织需要佩戴这个组织的标志——红领巾。所以“红领巾”就成了少先队员的代称。这是以特征标志代本体。“孤帆”这里指“孤船”。因为“帆”是船的一部分,这里是用部分代整体。银元上有袁世凯的头像,袁世凯头大,所以用“袁大头”代称银元。这也是以体征标志代本体。

以上3例,都是借代。

再说例4和例5:

例4的“豺狼”指敌人,例5的“珍珠”比喻留在荷叶上的露珠。这两个句子都是借喻。

下面我们具体说明一下借代和借喻的区别:

(一)从相似点上区别:

先说比喻的共同特点:比喻本体和喻体之间有相似点。借喻包括在比喻之内,所以也是这样。

例4的本体敌人贪婪凶狠,喻体豺狼也有这个特点。

例5的水珠圆而晶莹,喻体珍重也有这个特点。

再说借代的共同特点:借代的本体喻体之间没有相似点。

例1的少先队和红领巾之间没有相似点。

例2的船和帆之间没有相似点。

例3的银元和袁大头之间也没有相似点。

由此我们总结出借代和借喻的区别:本体喻体之间有相似点的是借喻,本体和喻体之间没有相似点的是借代。

(二)从作用上区别:

借喻的作用是通过喻体突出本体特性,使本体更具体,内涵更丰富,特征更突出。例4丰富了敌人的内涵,突出了敌人贪婪凶狠的特征。例5突出水珠晶莹美丽的特征。

借代的作用:借代就是换一个名字,换一个名字会使本体形象鲜明,引起联想,加深印象。但是谈不到突出本体特征。

(三)利用明喻形式区分借喻和借代

借喻只有喻体没有本体和比喻词,但是可以加上本体和比喻词还原成明喻形式。例如“打不尽豺狼决不下战场”的借喻可以还原为“ 敌人像豺狼”。我们也可以这种方式处理借代。

我们把被代表的事物称之为“本体”,用来代替本体的事物称为喻体,中间加比喻词“像”,组成明喻的格式。组成明喻能讲通的是借喻,讲不通的是借代。我们利用这种方法处理下面两个句子:

1、敌人布下天罗网,韩英不幸入铁窗。(歌剧《洪湖赤卫队》唱词)

2、旌旗十万斩阎罗。(陈毅《梅岭三章》之一)

例1的“天罗网”和“铁窗”是借喻还是借代?我们分别组成明喻来鉴别。

“天罗网”是喻体,比喻敌人的搜捕。“搜捕”是本体。组成明喻的格式如下:

A 敌人的搜捕像天罗网。

这句话通顺、符合逻辑事理,能讲通,因此“天罗网”是借喻。

下面看“铁窗”。“铁窗”的本体是监狱。组成明喻格式如下:

B 监狱像铁窗。

监狱怎么能像铁窗?很明显讲不通。因此“铁窗”是借代不是借喻。这是以特征代本体。因为过去的监狱都是铁窗子。这个也可以说是以部分代整体,因为铁窗是监狱一部分。

用同样的方法处理例2。

旌旗十万斩阎罗。

“旌旗”指军队中的旗帜,这里指陈毅旧部,也就是说,指革命军队。“革命军队”是本体,组成明喻格式如下:

A 革命军队像旌旗。

军队怎么能像旌旗?显然不通。因此是借代。旌旗是军队的标志,这是以特征标志代本体。

下面看“阎罗”。阎罗是喻体,本体应该是敌人。组成明喻格式如下:

B 敌人像阎罗。

阎罗即是传说中的阎罗王,是掌管人间生死寿命的鬼王,是个凶狠残暴的要命的角色。这个特征和敌人一致。这个比喻能讲通,因此“阎罗”是借喻不是借代。

有一种借代不能用上述两种方法区别,那就是绰号。因为有许多绰号都是根据人物特征、行为以及性格感特起的。

例如《水浒传》中的及时雨宋公明和母夜叉孙二娘。宋江仗义疏财,急人所难,缺钱送钱,好比“及时雨”一样;孙二娘凶狠泼辣,卖人肉包子,所作所为非常像传说中的恶鬼夜叉。这两个绰号组成明喻格式都能讲通:

1、宋公明像及时雨。   (能讲通)

2、孙二娘像母夜叉。   (能讲通)

以上两个例子都能讲通,而且本体和喻体之间都有相似点,但都是借代,不是借喻。这告诉我们区别相似修辞格要抓住主要矛盾。因为外号本来就是一个名字,称呼外号就是换一个名字称呼,所以是借代不是借喻。换名字是主要矛盾,不管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

区别相似修辞方法,一是要认真,二是灵活变通,切忌钻进牛角尖。不认真,看不出相似修辞手法的细微区别,达不到区分目的;太固执不知变通就会钻进牛角尖出不来,也达不到正确区分修辞手法的目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