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字中间为什么写成“”或“×”
作者简介
陆忠发,杭州师范大学教授,从事文字学、古文字学、训诂学和中国文化研究。著有《敦煌写本汉字形体变化研究》等。
人民文学出版社从《启功书法字汇》中选取了五个“福”字制作成“人文之宝”置于新年礼盒《五福迎春·人文年礼2021》中作为春节礼品送给广大人民群众,然而却把一个“祸”字当成“福”字收入了 《五福迎春·人文年礼2021》中,闹了一个大大的笑话。
左下一字为“祸”字的草书,图片由《语言文字周报》社微信公众号提供。上海书法家王斌先生告诉《语言文字周报》社微信公众号周报君说:一般书写“福”字,中间写成+或×。为什么要这样?我们从造字的角度说一说。
《说文》:“福,佑也。从示畐声。”许慎对“福”字字形的解释是错误的。“福”字在周代青铜器铭文中出现较多,其字义是“福佑”。如西周早期宁簋盖铭文曰:“宁肇事其作乙考尊簋,其用各百神,用绥多福,世孙子宝。”“用各百神,用绥多福”就是说要用这个簋迎接众神,使自己得到平安,受到神灵福佑。
“福佑”是神灵给与人的保佑、帮助,看不见、摸不着,所以“福佑”的概念非常难以造字。那么,古人是怎样造字表达“福佑”的概念的呢?只有联系古代的社会生活看,我们才能理解。
现代人都知道,世上是没有神灵的,所以也就没有什么神灵给与人的福佑。神灵实际上是人们想象出来的具有超凡能力可以控制人类的事物,我们从神灵身上常常可以看到人想象的影子,比如神灵也喜欢猪羊牛肉,神灵也爱喝酒;有的神灵还比较好色,所以人们就得给他送美女,大家都熟悉的为河神娶妻,就是因为河神好色。人们给神灵送牺牲,也常常会想到神灵享用的方便,比如给山神献牺牲,一般都把牺牲埋在山上,或者悬挂在树上;给河神送牺牲就直接沉入河水里,给河神送美女,就把美女放在竹筏上让她在河水上漂流,什么时候河神想她了,就把她娶了去;人们给天神献牺牲,因为考虑到天地距离太远,所以就把牺牲焚烧掉,让烟气把牺牲带上天。人们给祖先献牛肉,通常是把牛肉剁碎再让祖先吃,因为既然是祖先,肯定牙齿都不怎么好使了。这些都是人们设身处地地从自身角度想象神灵的结果。
既然神灵是根本不存在的事物,人们怎么去求神灵福佑呢?人们就把神灵想象成有人的情感的事物,我们给他吃自己都舍不得吃的猪牛羊肉,给他喝酿造的美酒,人们就想象神灵吃了我的猪牛羊,喝了我的美酒,总会满足我的愿望的。这就是祭祀祈福的由来。
人们造“福”字表达“福佑”的概念。“福”字从“示”从“畐”,周代的金文作
,“示”是祖宗牌位,在这里代表祖先,因为古人认为祖宗牌位是祖先神灵寄居的地方。“
”其实就是一个酒瓶,在这里表示盛满酒的酒瓶。“福”字利用祖先和酒瓶的位置关系,表示人们把酒献给祖先。祖先既然喝了酒,他肯定就会福佑后人。所以,古人就用“
”字表达“福佑”的概念。
那么,金文中的酒瓶为什么写得与甲骨文中的酒瓶不一样呢?甲骨文用
表示“酒”,
其实是人们盛放酒的尖底瓶,人们看到这种尖底瓶,就会联想到酒。所以甲骨文用
表示“酒”。早期的酒瓶之所以都做成尖底瓶,是因为当时没有放酒瓶的柜子,这些酒瓶要放的地上,人们在地上挖一个小洞,放尖底瓶最合适。我们从“福”字的金文形体中看,酒瓶已经基本上不是尖底的了。酒是容易挥发的物品,酒瓶的口都是很小的,而瓶体则常常做得大而圆,这样就能够盛放更多的酒。“
”上面部分是酒瓶的口和细长的颈部,下面是瓶体。瓶体做成“
”形状,表示瓶体是圆的。古文字中凡是圆的事物,常常都画一个圆圈表示其形状是圆的。但是形状是圆的的事物还有圆圈形和圆球形的不同,如何区分圆圈形和圆球形的事物呢?我们知道圆球形的东西,其朝向我的部分反射光线比较强,看上去好像这部分光线向四周发散似的,于是古人就在这个圆形的圈中间添加“+”或“×”表示光线向四周发散。这样圆圈形和圆球形的事物就区分开来了。如甲骨文中树叶的“叶”和果子的“果”就是这样区分的。
甲骨文“叶(葉)”作
,从
从木。
看上去是多个圆形的东西,本不明所象,我们很难明确说
象什么东西,于是造字者在勾勒
时就加“木”提示
是树上长的这种圆形的东西,我们就知道这东西是树叶了。甲骨文
是象形字,其造字的方法是描绘树叶的轮廓
,再添加提示符号“木”提示
是树上像“
”这种样子的东西,人们于是就明白
表示的是树叶了。树叶都是长在树枝上的,到了战国时期,人们有造指事字的方法,把
写成
,用几个点指示树叶就在树木的树枝上。因为古文字的“十”本作“
”,古文字书写的时候垂直的一竖,人们常常在上面添加一小横,于是就写成了“
”。
上面的“
”看上去好像三个十合在一起,于是楷书就把
上面的部分写成了“世”,这样
就被写成了“枼”,因为是树叶,古人造形声字的时候就归入草类,于是添加上草字头,就成了“葉”,后来又简化作“叶”字。
但是甲骨文
在许多研究文字学的学者写的书里都是当作“果”字看的,这就是不懂古人区分圆圈形和圆球形的事物的方法造成的错误。
其实甲骨文“果”作
,从
从木。“
”在一个圆圈中添加“+”为提示符号,提示这个圆的东西中间部位更亮,看上去好像光线在向四周发散的样子,于是我们就会明白,这个圆的东西是圆球形的,既然是长在树上的这个圆球形的东西,那么它就是饱满的果实。所以古人造字表示果实,就在勾勒“
”时添加“木”为提示符号,提示“
”是树上长的圆而饱满的东西――果实。
树叶和果实是我们常见的事物,我们用这两个字造字作对比,就可以帮助我们正确理解古人造字是如何区分圆圈形和圆球形的事物的。酒瓶的瓶体部分是球形的,所以古人造字时要添加提示符号“+”,写得斜一点就成了“×”。因此金文中“福”字作“
”,楷书把酒瓶的瓶口、瓶颈和瓶体部分分开来,就写成了“畐”,把表示瓶体部分的“
”写成了“田”。所以书法写“福”字,“田”中间一般都写成“+”或“×”。
《说文》:“祸,害也,神不福也。从示咼声。”启功先生草书的左下一字,末笔回环绕一个小圈,显然是在写“口”,所以左下一字不是“福”字而是“祸”字。
《汉字小史》系华东师大古文字专业博士研究生徐丽群编写的汉字知识小书,是作者2020年受邀在《语言文字周报》新开设的《汉字探源》专栏中连载汉字相关的小文章的汇编整理。全书约17.5万字。最初连载时原本没有很清晰的思路,只是以某一个常见字为起点,进而延伸至与其相关的一组字,并对它们的历史脉络进行一番梳理。这种连载的方式是断片式的,便于读者快速吸收,但对于某些源头复杂的汉字来说,很显然以短短一篇文章是很难梳理清楚的。因此,集结成册,对于更完整地呈现汉字历史演变脉络而言是有利的。考虑到成书的系统性,本书根据义类关联,将全书述及的200余汉字分为十个单元,每个单元呈现一个主题,各主题由若干关系密切的汉字群组成。每个汉字群都谈及了若干个在字形、字音或字义上具有密切联系的文字,并尽可能以通俗而不失理据的方式呈现它们在历史演变中的关联。
《汉字小史》是《语言文字周报》编辑部推出的“国学开讲”丛书中的一种。本书详细分析了200个常见汉字在甲骨文、金文、简帛文阶段的形体构造,揭示其造字原理。通过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的对照,系联每个汉字在形、音、义方面的传承关系,还原汉字的童年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