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善骏·闯进陌生的戏剧界

最近一段时间,由于禄口机场突发的疫情,网上掀起了铺天盖地的对原东部机场集团党委书记冯军的炮轰,冯军的名字也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随之而来的是对“外行领导内行”这一著名论断的质疑和批评。

“外行领导内行”是伟大领袖在反右期间说的一句金玉良言,不断为后来的各级领导所引用。姑且先不妄议此话的原意,我以为外行或是内行能否胜任或大或小的领导岗位,首先的前提是有无私心、贪心、野心。利欲熏心,心术不正,最专业的内行也不可能成为好领导,德不配位,在这种人所领导的部门、单位出现问题甚至酿成大祸,是早晚的事情。而一心为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外行领导,必将在学习、摸索中不断取得经验,做出良好的业绩。

50年代初,当时上海各区的剧团干部配备都较薄弱,剧团管理混乱的现象比较突出,因此各区区委就把较优秀的区新华书店经理或副经理,纷纷调到剧团当支部书记或指导员。这些兢兢业业的老同志,尽管全是外行,却使不少剧团打了翻身仗。后来市店领导发现,釜底抽薪,影响了书店工作,遂向市委宣传部写了报告,要求把调去的人调回来。这个问题直到1962年底由中宣部发文才解决,但已经调走的人却回不去了。

1953年8月,美军被迫在朝鲜与志愿军签订停战协定。就在这月,我随志愿军总部于1953年8月回到祖国的。回国前,战地文化服务队中有19人打报告正式参军,我因为各种原因没有参军还是选择了回国。回到上海后,我仍在上海新华书店分店工作。

1961年3月,我也从上海市杨浦区新华书店,被调到杨浦区爱华沪剧团任支部书记,同时还兼任1个扬剧团、1个淮剧团、1个评弹团和7个剧场的支部书记。但兼任的书记都不管行政工作,只管党的工作,而对爱华沪剧团是什么都要管的。调到爱华沪剧团后,我的编制就在杨浦区文化局,工资也是文化局发的,只是没问是机关编制还是事业编制,当时人们对编制是不在意的,后来调到绍兴的机关,那就是机关编制了。幸亏调到剧团,如果仍在新华书店,后来书店改为企业,退休工资就不一样了。

爱华沪剧团是从川沙县合并到杨浦区的,原来川沙文化科有个指导员派驻在那里,我到爱华时那个指导员已走了。爱华沪剧团是个以年青演员为主的剧团。但团长是个老年演员,唱戏嗓子已经不行了,因为有名所以还是有观众基础。我去爱华沪剧团时,区文化局配备了3个人,1个是烟厂的车间主任,1个是文化局的人事干部,我当书记,但不久那个车间主任就调到沪东电影院去了。支部实际只有两个人,剧团没有党员。入驻剧团后面临的是一片混乱,演出不正常,没有新的戏,经济上也出现危机,新老演员矛盾突出。

为解决这些问题,我大胆采取了大鸣大放大字报的方式,要他们对指导员和县文化科提意见,矛头不针对演职人员。经过“三大”后把情况摸清楚了,根源是原来的指导员私心太重,多吃多占,工作能力太差,不会处理剧团内的矛盾。因此我就规定我们领导要以身作则,剧团内分东西,我们不能要。当时是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市委对剧团有照顾,平均每月每人有1斤肉,我把肉分成三等,演员每人每月1斤半,乐队每人每月1斤,其他人员每人每月半斤,由食堂烧好在剧团吃。我是最低一档,每月半斤,这种做法给剧团的人起了表率作用。然后处理新老演员的矛盾,演出以年青演员为主,年青演员拥有大批青年人粉丝,但也给老演员一定的演出时间。同时抓创作、编剧、导演,发动演员都来写剧本。演员写剧本积极性很高,演出的剧本都是演员写的,编导人员却一个剧本都没写出来。人员关系理顺了,就开始发展党员,演出正常,剧团积累也多了,出现了一片欣欣向荣的局面。

在剧团任职期间,我小妹谢文珠在学校放暑假时到上海探亲游览。在剧团时晚上无法为她安排住宿的地方,就让她睡在舞台上,没有睡衣,我拿出了仅有的5元钱,给她买了条裙子。而这时我却在考虑我的退路了,我对剧团的工作毫无兴趣,而新华书店又回不去,回绍兴老家则成了最好的选择。由于婚后夫妻长期分居,妻子不可能调进上海,唯一的选择只有我回家。

经过杨浦区委组织部的努力,我回到了家乡。调动过程中还有一段小插曲:杨浦区委组织部打电话给绍兴市委,说我们有一个干部要调回老家绍兴,请你们安排一个合适的位置。绍兴方面的负责人似乎感到为难,想了一会说:“我们百货大楼正好需要人,就让他去那里吧。”上海组织部的负责人听了十分生气,回答说我们调去的是一个正正当当的党政干部,难道叫他到百货大楼去售货吗?绍兴负责人自知理亏,赶忙纠正:“那就到市委宣传部吧!不过部长、副部长都没位置了,但他的级别比他们还高,只好委屈一下了。”就这样,我进了绍兴市委宣传部。

爱华沪剧团经过整顿后朝气蓬勃,我离开剧团后,演员又创作了一本《自有后来人》改编的剧本,后来名称改叫《红灯记》。《红灯记》演出后场场爆满,文革期间引起了江青的注意,特派中国京剧院的人来上海专门观摩,并将沪剧《红灯记》移植改编为京剧《红灯记》,成为家喻户晓的八大样板戏之一。爱华沪剧团也因为这本戏大大风光了一把,随后与上海人民沪剧团合并,改名为上海沪剧团。

我离开爱华沪剧团3年后,在一次出差去上海时,顺便看望了剧团。剧团人员看到我去,表示热烈的欢迎,甚至激动地把我抱起来,几个人把我扔上扔下,我也感动得流下了泪水。文革初期,剧团连发来两份电报和打来一个长途电话,要我回上海,说要与我“算账”。绍兴的同事劝我不要去,但我还是大胆地去了。到了剧团我问有什么事,得到的回答说怕你在绍兴挨斗吃亏,我们要保护你!我们剧团内尽管分有两派,但你什么都不要管,饭票给你,晚上看看戏,就躲在剧团里吧!他们还特别嘱咐我不要到新华书店去,但我还是去了,到了书店,他们对我也和剧团一样,给我饭票,住在店里,不要管他们两派的事。

看来因为多少为大家做了点好事实事,我在上海的人缘还算不错的。

(0)

相关推荐

  • 贺振武:知青故事│我在农村演“鸠山”

    我在农村演"鸠山" 贺 振 武 河南安阳老知青 我于一九六五年五月下乡插队,到了安阳县马投涧公社王二岗大队.于一九六七年三月,在县安置办安排下迁点到安阳县白壁公社东瓦亭大队. 当时 ...

  • 舞台青春 长宁沪剧团青年演员赵隽晴专辑

    舞台青春 长宁沪剧团青年演员赵隽晴专辑

  • 姜广富:回忆在县剧团的日子|散文

    胡一一:走出朋友圈,爱该如何表达?|随笔 文/姜广富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1970年,我正在上高中,县剧团到我们学校选拔学员,经过初选,我和张大武两人被选中,成了县剧团的学员,一个月的试用期,合格 ...

  • 楼胜竞梅夺魁,何以震动整个浙江戏曲界

    视频:动听968 楼胜夺梅全记录 5月24日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浙江婺剧团)收到省委宣传部发来的贺信,祝贺楼胜获得佳绩! 楼胜摘梅被赋予了特别的意义.而且,的确,有着特别的意义: 这是自"越 ...

  • 【郁氏文化】第一李铁梅琐谈 [ 文/张垣 ]

    郁氏文化 第一李铁梅琐谈 [ 作者:张垣 ] 提篮小卖拾煤渣, 担水劈柴也靠她. 里里外外一把手,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对于花甲以上年龄的中国人来讲,一听此曲都能不假思索地说,这是京剧<红灯记& ...

  • 谢善骏·筹建绍兴市越城区

    按:建国以来,绍兴行政区划变革如同黄河九曲十八弯,朝令夕改,变化无常.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仿佛成了一块面团,被一个个轮番上岗的面包师,漫不经心地揉捏着,曾经显赫千年的绍兴府不断被重置.降格和缩小地盘.对于 ...

  • 谢善骏·80年代前后的绍兴嶯山街道

    经历十年文革,80年代前后的绍兴县城关镇,可谓百业凋敝,经济萧条,政府欠下很多外债,工厂企业都濒临倒闭.与此同时,大批回城知识青年和待业青年又嗷嗷待哺,急待安排工作.发展经济成了当务之急,重中之重.而 ...

  • 《善骏回眸专栏》——独自闯荡“冒险家的乐园”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古人16岁,也就是今人的15足岁.年届15,在今天看来,还是一个童心未泯.稚气十足的初中学生.而就在15足岁的前一年,一位山西少年为 ...

  • 《善骏回眸专栏》——80年代初嶯山街道脱贫记

    1979年4至1980年8月,我从绍兴县城关镇红旗街道办事处(现塔山街道),调到嶯山街道办事处.派我到嶯山街道是因为办事处在文革后还很乱,是绍兴县十个最乱的乡镇街道之一,所以在嶯山街道之初我的职务是工 ...

  • 故乡的桥影(谢善骁诗文,王运升摄影)

    并非壮美瑰丽的彩虹 老得如锈蚀的古老弯弓 不是一弯晶莹新月 也从无沾光七彩的绚烂 倒像农家废弃的镰刀 何曾享受过月华的浪漫 在我迷蒙的眼帘中 更好似俯首啃草的黄牛 有时我甚至觉得 是低头检物的伛偻老汉 ...

  • 谢善骁·故友重逢,何止是感叹……

    他是一介布衣,但不是碌碌无为的凡夫.他是当年创办<读者文摘>(后易名<读者>).把期刊带进一个新时代的功臣. 他在<读者>主编位置上坐了整整十年之久,把一部完美的成 ...

  • 谢善骁·七夕——牛郎的期盼

    窗前小河牵动思念的涟漪 我把遐想放飞到你身旁 带去我夜夜连续的甜梦 还有那梦醒后期盼的忧伤 人约黄昏后留下无声离殇 漫漫长夜我苦候绚丽曙光 一袭青衣的回眸闪亮双眼 飘飘秀发缠绵在爱的梦乡 清脆笑声把我 ...

  • 谢善骁·我与比我大一岁的庄则栋

    八年了--八年前,庄则栋死了.庄则栋比我大一岁,罹癌去世时仅73岁,可惜了! 生前名噪一时,去世无人问津.这位国乒元老.体坛功臣,前半生过于张扬,后半生未免委屈. 无论如何,现代史上已经留住了庄则栋的 ...

  • 谢善骁·他很平凡,却把生命献给了石油

    锦绣河山美如画 祖国建设跨骏马  我当个石油工人多荣耀 头戴铝盔走天涯  头顶天山鹅毛雪 面对戈壁大风沙  嘉陵江边迎朝阳 昆仑山下送晚霞  天不怕地不怕 风雪雷电任随它  我为祖国献石油 哪里有石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