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中批判《荷塘月色》中的比喻“不健康”,专家:开篇就有猫腻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堪称中国近代散文中的经典佳作,自从纳入教材至今,已经成为一代代学子的鲜明回忆。《荷塘月色》自发表以来,广受赞誉。直到1992年,诗人余光中的杂志《名作欣赏》中发表了一篇《论朱自清散文》的文学评论。也由此作为发端,学界开始对《荷塘月色》一文产生了不少尖锐的批评。

余光中在《论朱自清的散文》一文中罗列了不少朱自清作品中的“败笔”,其中,关于《荷塘月色》一文的批评尤其之多。

例如朱自清在文章第三段中写了一段独处月下的个人感受,余光中就尖锐地指出这一段 “无论在文字上或思想上,都平庸无趣。里面的道理,一般中学生都说得出来”。但是,余光中对这篇散文最大的批判主要集中在两点:文中的比喻和女性意象的使用上。

在《荷塘月色》一文中朱自清一共用了14个比喻,再现了月色与荷塘水乳交融的景致。但是余光中认为,朱自清在文中的这些譬喻大多都太过浮泛、轻易、阴柔,在想象上并不出色。

总的来说,余光中认为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的这些比喻太过肤浅,不够深入,并且喜欢用女性意象作为喻体这一点,在他看来不够高明。余光中认为,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作为课本教材,其中有几处比喻很容易引发庸俗的联想。这样的点评究竟是否中肯?我们不妨先来看一下这几处比喻的原文: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在这两处原文中,朱自清将荷叶比作“舞女的裙”,又将叶子中间的白花比作“刚出浴的美人”。余光中的“庸俗联想”之说其实要主要来自“舞女”和“出浴美人”这两个意象。他认为这样的意象使用最糟,甚至要令人联想到月份牌、广告画之类的俗艳场面。

但是私以为,以美人来喻荷花到并非庸俗之趣。自古以来,荷花在百花之中就象征着高贵、纯洁。早在先秦时期,《诗经》中就有这样的比喻:“彼泽之陂,有蒲与莲。有美一人,硕大且卷。”这便是将荷花喻为美人的经典先例。

零星的白花出水不久,笼着一层薄薄的青雾,点缀在叶子中间,作“小荷才露尖尖角”之娇态,将这样的荷花比作“出浴美人”一下子让人联想到“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句子,想来富有神韵,美感十足。

而余光中则认为这样的比喻不登大雅之堂。其中,还有一个现实的原因让他对此诟病。散文《荷塘月色》一文的创作背景是朱自清将妻子留在家中,独自外出赏月。对此,余光中在评论中不大客气地指出:不带太太,独自赏月,可心中浮现的形象却尽是亭亭的舞女,出浴的美人,用性的联想来映射风景,失去控制后便流于“意淫”。

更加尴尬的是,朱自清在散文开篇写下的一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在一开始就引发了学者们的种种“猜测”。

高远东教授甚至将朱自清心中的这份“颇不宁静”解释为“内心情欲的作用”,并且还援引了西方性心理学家的理论,认为《荷塘月色》中表现出来的境界是朱自清在情欲的驱使下所创造的。

在这样一个充斥着女性喻体的精神境界中,朱自清的内心得到了抚慰,才得以消除其中的不宁静。在月下的独处中,朱自清通过自然景物表达了对异性的爱慕,以这种“赏花即赏人”的形式获得精神的“自由”。

但是在我看来,这里的“颇不宁静”指的其实只是朱自清在动荡的时局下,作为一个知识分子产生的忧患。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投射在景物上的女性形象并非有特殊所指,只是一种单纯的对“女性之美”的欣赏。

关于对异性的欣赏,朱自清曾经写过一篇名为《女人》的散文。在文章中,主人公白水丝毫不掩饰自己对女人的喜爱,并且喜欢以艺术的眼光来欣赏女人,这一点其实也折射了朱自清本人对女性的态度。

朱自清在文章中提到,现在许多人以为将女人比花,比鸟,比羔羊,便是侮辱;赞颂她们的体态,也成了侮辱。但是事实上,美若是一种价值,人格若是建筑于价值的基石上,我们又何能排斥那“体态的美”呢?

朱自清说:“艺术的女人!我们要用惊异的眼去看她,那是一种奇迹!”其实这样一种看待女人的眼光正是古人说的“好色而不淫”。因此,研究者们将这种对女性的率真欣赏贴上“意淫”的标签显然是不妥帖的。

由此可见,《荷塘月色》通篇多处用女性作喻的动机其实十分纯粹。如果研究者们非要将赏月不带太太列入“罪状“之一,我们不妨看一看这背后的故事。

1917 年12月15日,朱自清和他的原配夫人武钟谦成婚,两个人在婚后举案齐眉,相当恩爱。遗憾的是,武仲谦在陪伴了朱自清12年后就因肺病早逝,年仅32岁,并给朱自清留下了三子三女。

朱自清创作《荷塘月色》的时间是1927年,当时朱自清回白马湖搬家,将长子和次女托付给了祖母,自己独自带着妻子长女和次子北上,暂住清华园。

彼时,朱自清的妻子怀有身孕,同时还要照料两个孩子,非常辛苦,即便有闲情,大概也没有时间能陪伴朱自清赏月吧。而对于这个任劳任怨、一路扶持他的妻子,朱自清对她情深意重,他曾深情地说:“即使在别人想来最风华的少年时代”, “我的女人永远是那么一个”,她是最“简单的一个人”。

1932年,在妻子去世两年后,朱自清与陈竹隐再婚,但是还是对武仲谦念念不忘。新婚不过两个多月,他写下了哀婉的《给亡妇》,深情地回忆武钟谦生前全身心地照料他和孩子的种种往事。

整篇文章中最打动我的一句话是:“不过我也只信得过你一个人,有些话我只和你一个人说,因为世界上只你一个人真关心我,真同情我。你不但为我吃苦,更为我吃苦;我之所以有现在的精神,大半是你给我培养着的。” 这样的语言读来质朴,却让人泪下。

除此之外,在朱自清的日记和诗文中,我们经常也能看到这位亡妻的影子。1930年,朱自清回到故居后曾写诗悼念武仲谦:“三年于此住,历历总堪悲。浅浅持家计,恩勤育众儿”“相从十余载,耿耿一心存。”;除夕夜的晚上,他悲哀地长吟:“孤栖今似客,长恨不如人”“独坐萦千虑,刹那成古今”;妻子逝世四年后,他在怀念她的文章中写道:“现在她死了快四年了,我却还老记着她那微笑的影子。无论怎么冷,大风大雪,想到这些,我心上总是温暖的。”

无论是诗还是文章,这些文字中无不渗透着朱自清对亡妻的深情追忆和怀念。其实单从这一点,我们也能看出朱自清在感情上是一个忠贞不二的人,这样的纯粹令人动容,更值得敬仰。因此,我实在无法将《荷塘月色》中,朱自清先生在月下独处、思考的场面说成是“仙游”或者“意淫”,这一点当属专家和学者们过度解读了。

如今,我们游走于钢筋水泥的城市森林之中,已经失去了《荷塘月色》中所描绘的那般闲情逸致,在生活的负担之下忙碌得连亲近大自然的时间都没有了,更何谈像朱自清先生那般,在月光下的荷塘边任由思绪流淌呢?但是也许我们还能在虚拟的世界中,种一颗摇曳心间的果树聊以慰藉。


END.

在阅读中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更多名人轶事,文学解读,欢迎关注@晓读夜话~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