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她13岁爱上男作家,至死不渝却错付一生

我从认识你的那天起,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生命。

我的一生都是为了你。可是,现在的你,对我的一生毫不知情。

这两句告白至今看来依旧震撼。在奥地利作家茨威格的作品《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这是一个女人对自己暗恋了一生的作家最后的表白。因为当作家收到这封信的时候,她已经永远告别了这个世界。

在这篇小说中,陌生女人暗恋了作家一生,为他生下孩子,为他一生坎坷,奉献出了自己的整个生命,但是作家却并不知道她的存在。多年前看这部小说,我同情这样一个一生为情所困的女人,却又觉得女人这般飞蛾扑火般的爱情只是一种病态的一厢情愿。

以传统的眼光看来,这个女人只为情爱而活的一生未免太过狭窄,她对男人的付出纵然可歌可泣,但是到头来不过是一出感动天地,感动自我的悲剧。陌生女人这种在爱情面前彻底失去自我的狂恋,似乎一点也不值得讴歌。然而如今再次打开这本小说,我才觉得我真正读懂了这个陌生女人。

贫瘠的童年里,不经意的关注开出信仰之花

小说中,陌生女人第一次遇见作家,是13岁那一年,在她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在作家出现之前,女孩的生命是黯淡的。 她生在一个寒酸的会计员家庭中,父亲早早地过世,母亲是个忧郁、胆小的妇人,不大关心女儿。贫穷、卑微的母女俩一直与社会底层的粗鄙房客为邻,备受屈辱。直到有一天,一位作家搬了进来。

女孩单薄的人生,从来没有那样丰富过。她还记得那一天,作家的老仆称她为小姐,彬彬有礼,女孩内心雀跃,受宠若惊。她从货车上看见精致的书籍,国内的,国外的,这些作品连同那别具一格的雕塑、佛像、油画,共筑了一扇她未曾触及的大门。

从那一刻开始,女孩赋予了男作家一切美好想象:博学富有、多才多艺、温柔可亲……她甚至荒唐地去羡慕那个照顾作家的老仆人,她在信中写道:在你本人还没有闯入我的生活之前, 你身上就围上了一圈灵光,一道富贵、奇特和神秘的光华。因此,当那个年轻、俊美、充满活力的作家真正出现时,女孩毫无抵抗地被吸引着,作家毫无知觉地占据了一个孩子的生命。

直到生命将要终结的那一刻,女人都记得他们初次邂逅的那一天。作家从车上走下来,矫健、潇洒,13岁的她怦然心动,不由自主地为作家去打开那扇紧闭的大门。女人始终记得他含情脉脉的笑,以及那句稀疏平常,可在她看来却近乎亲昵、令她沉沦的道谢。女人在给作家的信中写道:

我经过那一秒后,无法复加地爱上了你……没有一个女人能像我这样爱你。在这个世界上,一个孩子的暗恋是无人能比的爱情,这种爱情不怀有任何希望、低微,不为人所重视,充满热情,只是一味地迎合爱人,这和成年女人的炽热欲望不同,它没有那种爱情所具有的贪婪欲望。聚集全部的热情,这只有孤独的孩子才能做到。

从13岁到16岁的三年时光里,女孩舍身忘我地爱上了作家。因为爱慕,女孩找到了信仰,不再甘于平庸,她开始热爱阅读,勤习音乐,注重形象;也因为爱慕,女孩也开始承受情爱之苦,她开始为作家的远行而伤心哭泣,她卑微地去亲吻着作家摸过的门把手,捡来他丢掉的烟头,在无数个夜里遥望他屋内的灯光。

这样低到尘埃里的暗恋,于他人而言是无望的徒劳,但是女孩却习惯在这些无望中一次次寻觅零星的希望,因为作家已经成为她生命的信仰。

情路上的自我迷失,其实是童年创伤的外化

遗憾的是,随着母亲重新组建家庭,女孩还来不及告别,就在绝望中和“爱人”天各一方。 然而,在女孩离开的这些年里,时间丝毫不能湮灭她对作家的感情。随着女孩逐渐长成一个富有魅力的成年女子,身边也有了无数追求者,她反而对作家萌生了一种更为成熟的情感欲望。

五年时间过去,女孩一家的生活已经有了好转,可是经历一番兜兜转转,她还是早有预谋般地离开父母,重回故地。她在这里工作、生活,一如多年前的冬天,13岁的她一夜一夜,奋不顾身跑到作家家楼下,只为了看看他窗前散发出的微光。

女人始终无法鼓起勇气去敲门,只好一次次眼睁睁看着作家与不同的女人同进同出。偶然的一次,作家发现了角落里的她,像邀请其他女人一样对她伸出了手,她几乎没有一丝犹豫地,奉献出了自己的所有。一夜缱绻,作家没有认出她来,而她,似是爱了一生。

女人明白,作家是健忘的,被遗忘是她的宿命,于是她说:

“我命中注定要用一生在你紧闭的大门前等候。”

读者们也许不能理解,女人痴恋作家多年,为什么不能将这一切说出口呢?事实上,这种深入骨髓的自卑早在女人的童年就埋下了伏笔。她没有父亲,母亲不擅长表达感情,因此,女孩的童年是在一种缺乏安全感的恐慌之中度过的。

在作家没有搬来之前,女孩对他的想象是一位“戴着眼镜、留着长长白胡子的老人”,其实这正是她内心深处“恋父情节”的外化。但是在现实中,作家是一个青年才俊形象,这一全新的形象又让女孩将对父爱的渴望转化成了对异性的爱慕。

但是在这段暗恋中,女孩却因为她和作家之间在年龄、财富、地位上的悬殊而深感自卑。女孩在一开始就将自己放在了一个很低的位置。因此,哪怕多年后,她通过自己的努力,在各方面获得独立,她在这段感情中却依旧无法消解内心的自卑感。

这种童年的阴霾笼罩了女孩的一生,以至于当她长大后两次与作家重逢,她只敢以一个陌生女人的身份同心爱的人对话。第一次,她是作家眼中素不相识的猎艳对象,第二次,她被误认成妓女,对于这些误会,女人并不解释,她说:

“你是个喜欢轻松愉快人生的人,没有负担的玩乐才是你的本性。”

“我不愿你在想起我的时候带有忧愁,我希望你在想起我的时候,只有爱情和感激。”

人人都在怜悯女人,可她却完成了一生的精神自足

正是为了这样一句“我不愿你在想起我的时候带有忧愁”,女人为作家怀孕、默默生下孩子,却从未让他知晓。因为这是作家的孩子,女人不能接受孩子去过底层人的生活,不愿他和自己一样饱受生活之苦,女人最终出卖了自己的身体,沦为了有钱人的情妇。

女人身边一直有大把的追求者,可是她在精神上始终孤孤单单,她说:除了你之外,每个人都对我好,宠爱着我,你却把我忘得一干二净,你从未记起过我。

从少女时期到为人母亲,女人为作家奉献了自己的一生,灵魂、贞操、肉体,以及绝对的忠诚,她爱作家胜过爱世上的一切,可是作家自始至终不知道她的存在。她将作家的骨血视为余生的全部意义,但是最后连孩子也离她而去,这是何等的残忍。

曾经我一直以为,爱情本该是两个人的欢愉,而不是一个人的狂欢,可在这段感情中,所有的爱情竟全部源于一个女人歇斯底里的单恋。在很多人看来,女人是愚蠢的,她的恋爱观是畸形而不近人情的。但是女人却在信中这样写道:

对于你我之间的爱情,我从未责难过;对于和你睡过几夜的事情,我也从未后悔过。我从没停止过对你的爱,一直赞美着和你的相遇。如果我还必须经受这种地狱般的折磨,我也不惜再忍受一次,亲爱的,我可以再忍受千百次这样的折磨。

正是因为女人身上这份近乎残忍的忠贞与纯粹,我不愿再去批判她的感情。茨威格在小说中不断地强调,陌生女人不渴求物质上的回报,也没有肉体上的贪欲,她唯一念念不忘的只是希求作家将她认出。

在小说中,女人在人格上的缺陷造就了她的孤僻、执着,她终其一生所求,不过是作家能够认出她,记住她,从而获得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存在感。在小说的最后,作家读完女人最后的来信,百感交集,他隐约想起了女人,那个飘忽不定的女人,那个看不见的女人。这封来信仿佛一下子成了一份宣言,宣告了女人的存在,证明了不朽的爱情。

在我看来,茨威格的这篇小说不在于批判与否定,而在于一种关于美和希望的传递。在情爱代价愈发昂贵的一个时代里,人的一生中至少该有那么一次,会为了某一个人而忘了自己,不求结果,不求同行,不求曾经拥有,甚至不求他爱我,只求在最好的年华去遇见。


END.

在阅读中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更多名人轶事,文学解读,欢迎关注我的账号@晓读夜话,记得点赞哦~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