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由崧当皇帝,不是妖僧来充王,就是妖妇来寻夫,还有太子来争位
南明三案:国之将亡,必有妖孽,假冒王室、假冒太子、假冒王妃
朱由崧当皇帝,不是妖僧来充王,就是妖妇来寻夫,还有太子来争位
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五月,明朝福王朱由崧(崇祯皇帝的从兄弟)在督师马士英等人的拥戴下,监国于南京。不久后即皇帝位,以第二年为弘光元年,建立了南明的第一个政权。
但朱由崧是一个昏庸无能的人,称帝后,一切事项听任马十英一伙人胡搞,他们大肆诬陷忠良,排斥异己。他们对压境的清军战备松弛,在民间则恣意搜刮民脂民膏:骄奢淫逸,苟且偷安,使得渴望复兴明室的有识之士大失所望。
开始使用新年号前夕,南明朝廷发生了要求朱由崧让位的“妖僧”案。两个月后,又相继出现“伪太子”和“妖妇”两个大案。它们有的揭示出弘光小朝廷内部矛盾重重的事实,有的暴露出朱由崧道德败坏的丑恶灵魂。这三桩案件,当时震动朝野,后来被称为“南明三案”。
“妖僧”大悲——定王假案
顺治元年十二月,朱由崧通过情报得知,有个和尚自称定王,要求官府前去迎接。他即刻派中军都督蔡忠带人前去捉拿。命蔡会同总京营戎政赵之龙、锦衣卫堂官冯可宗一道进行勘问。
和尚说自己是定王(太子朱慈烺的胞弟),逃难中出家为僧,法名大悲。他觉得潞王(朱由崧的堂叔)贤明,应当做皇帝。要求朱由崧下台让贤——这就是他求见官府的目的。
清兵入关后,太子弟兄下落不明。这对刚监国不久便迫不及待地称帝的朱由崧,不能不成为一种威胁。早在同年七月,当时民间盛传太子南来之际,他就对太子弟兄颁赐谥号,制造他们已经死亡的舆论。所以,刚获知民间来了亲王,不加调查就下令逮治。当和尚说出自己是定王,且要求皇帝让位之后,事态变得更加严重,于是,朱由崧传旨,把和尚送交刑部,严加审讯。
审讯中,大悲“语言颠谬”,真实身份还没有弄清,奸党阮大铖(兵部侍郎)、张孙振(御史)便企图把正直大臣史可法等牵连进去,以便一网打尽。他们编造了所谓的“十八罗汉”、“七十二菩萨”等名单,准备塞入大悲袖中,把史可法等人罗织成“妖僧”一党,后因马士英不愿牵涉过广,此一诬陷阴谋才没有付诸实行。
经过多次刑讯,官方宣布,大悲乃原齐王后裔,冒充定王,处以极刑。
从多种史籍记载看来,大悲当时已经成年。但据《明史·诸王传五》有关资料推算,定王本年还是个13岁的少年儿童,故可以肯定和尚确乃冒充定王。大悲其人,当是眼见弘光朝政腐败,不能重振明室,因而假称定王,要求朱由崧下台,以抒义愤而已。
“驸马侄孙”——太子疑案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鸿胪寺少卿高梦箕的家仆穆虎,从北方南下投奔主人。途中遇到一个少年相约同行。当晚脱衣就寝,此人露出了绣龙内衣。穆虎非常惊诧,追问究竟,少年说自己是个逃难的王子。过了不几天,彼此相处渐熟,他又说自己是太子,到达南京路过朱元璋陵寝时,他伏地悲哭,并对高梦箕谈到农民军入京后的情况,还讲述了不少宫廷旧事。
高梦箕原想把这件事上奏朝廷,但考虑到作为帝位合法继承人的太子入朝,吉凶难料。所以把他送到杭州,和侄儿高成同住。
在杭州,此人自命不凡,喝多了酒就狂言呼叫。高成惧怕出事,写信密报叔父。高梦箕同样怕惹祸,急忙函告高成送走太子,建议他到福建投奔南安伯郑芝龙,或到武昌寻找宁南侯左良玉。但太子南来的消息早已传开,弄得人人皆知了。高梦箕情知掩盖不住,只得如实上奏。朱由崧即派内监冯进朝赶到浙江,追回太子。这是弘光元年二月下旬的事。
先后进行了四次讯问,据载,初审那天,在如临大敌的森严气氛中,太子对许多问题、甚至连外公周奎的名姓都说不出来。奉旨当堂辨认的朝臣们瞠目结舌,无人敢于表态。只有东阁大学士王铎说了声“假”。而当都御史李沾带领随从走上殿时,太子突然跪到地上,自认是驸马都尉王为的侄孙王之明,冒充太子乃穆虎教唆。
对殚精竭虑要排除异己的奸党说来,这又是个绝好的机会!马士英打算把另一位正直大臣姜曰广牵连进去,阮大铖等则想诬陷郑芝龙和左良玉。还是大理寺卿葛寅亮告诉张孙振,朝廷兵力既敌不过郑,更远非左的对手,攀扯上他们也无法对付。张孙振把这个意见转告了马、阮,从此才不再纠缠下去了。
由于朱由崧一伙失尽民心,驻外武将和全国军民对太子存有幻想,因而一致相信太子是真的。驻防庐州的靖南伯黄得功、驻守武昌的左良玉、坐镇九江总督军务的袁继咸、总督湖广四省军务的何腾蛟先后上疏,主张“多召东宫旧臣辨认”,反对“辗转诛求”。这使朱由崧等不敢贸然处置此案,“太子”因而一直被囚禁在狱中。
湖广巡按御史黄澍,过去曾面劾马士英“权奸误国”,受到迫害,这时正在左良玉营中监军。他鼓动一向受压抑的左良玉起兵讨伐企图“谋害太子”的奸党。从汉口到蓟州,“列舟二百余里”,攻向南京。马士英慌忙把抗清前线的兵力后撤布防。尽管黄得功在安徽铜陵等地挫败左军攻势,但清军已抓住有利时机,由河南归德分兵东进,乘虚直入。五月初就逼近了南京。
朱由崧乘夜弃城出逃,南京城中一片混乱。以监生赵某为首的民众破狱迎出太子,让他做了皇帝。三天后清军入城,他成为俘虏,日后遇害于北京。
“愈疑愈辨,愈变愈疑”的“伪太子案”,疑点确是不少。穆虎不过是个仆役,何以敢教唆别人冒充太子?参与主审本案的张孙掘,为什么要对供词“纵笔涂抹,手自为稿入奏”(《三垣笔记》)?不少问题都无法解释清楚。由于文献有缺,我们就只能仍以疑案视之了。
“妖妇”寻夫——童氏冤案
弘光元年三月,河南巡抚越其杰,备办了车马仆从,前呼后拥地把朱由崧失散了两年多的“继妃”童氏、送到了南京。
皇帝却并不为此感到欣慰。相反,竟说童氏是冒充王妃的“妖妇”,把她押进了锦衣卫的监牢。
冒充皇帝老婆,要不怕被识破后的杀身之祸,才敢干出那样荒唐的勾当。再说,河南方面大员难道不加查考,就轻信一面之词,担着受欺君之罪的风险,贸然把一个不相干的女人送进京城?
严刑逼供之下,童氏被迫自称是周王府宫人,因听玩周王登基,特来投奔。总之,她认错了人!但事后,她满腹冤曲,给朱由崧写了信,并把当年和当今皇上遇合的经过,告诉了冯可宗。
崇祯十四年(1641)春天,李自成大军攻克洛阳,杀死了残民自奉的福王。王妃邹氏和世子由崧狼狈出走。在尉氏县旅邸中,遇到了童氏。
朱由崧垂涎童氏的姿色,对她言语引诱,发生了床上关系。后来在继续南逃途中,三人乱中失散,各奔一方。童氏颠沛流离,一年后生下个孩子,没有成活。从此流落河南,寄居民间。
朱由崧当上皇帝,寻访到母亲下落,把邹妃接到南京享福。消息外传后,触动童氏心事,希望朱由崧能念旧情,接她入宫。
河南巡按御史陈潜夫知道这件旧事,曾经把童氏的下落疏奏朝廷。但朱由崧置若罔闻。
河南巡抚越其杰与镇守归德的广昌伯刘良佐,对童氏和当今皇上的关系也深信不疑。于是,把她送到南京,和朱由崧团圆。
童氏在自述中,对两年前和朱由崧共同生活的情况,包括朱由崧最初勾引她所讲的话,都谈得很清楚。刘良佐也给朝廷送来声言“童氏非假冒”的奏疏。连马士英都觉得:“苟非至情所关,岂敢自诣?”主张迎她进宫。
朱由崧对童氏上书不加理睬,依然矢口否认认识“妖妇”,改命太监屈尚忠对之严加拷讯。
童氏最后冤死于狱中。马士英也改变了态度,用“私谒妊妇”罪名,把他一向嫉恨的陈潜夫逮入囹圄。